诺贝尔的囚徒第二十二章
- 2014-12-30 12:37
- 诺贝尔的囚徒
- 作者:卡尔·杰拉西
- 来源:网络
第 22 章 最后的困境
从你的来信中得知,你错过了今年1月31日的截止日期。我原谅你这一失误(我相信这是一次疏忽),我之所以原谅你,主要是因为在你们获奖之后,今年在癌症研究方面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很小。不过,明年,后年,再往后……
柯里和康托古董有限公司
精美的英格兰家具
3759信箱,芝加哥,伊利诺斯州 60626
3月1日
亲爱的库尔特:
杰里·斯塔福最近来看望我们,汇报了他在你的实验室里取得的出色进步。我欣喜地获悉他没有坐在冷板凳上,迷失他那神奇的感觉。当然,这不是我写这封信的真实理由。
上次你来到我这个按照你独特的风格应称为穷乡僻壤的地方时,你表示很惊讶,我居然收藏老式家具。我并不知道你竟然在这类事情上也很注意。
这只是说明你我彼此实在太不了解了。
我热衷于收藏已有相当一段时间,葆拉·柯里才真正是这方面的专家。如你在我们信笺的抬头上所见,葆拉和我已经正式公布了我们的兴趣。以你犀利的目光,我深信你一定能够准确无误地解读我们名字排列的顺序。毕竟,我们都深谙资深作者的精到之处。
言归正传:葆拉最近收藏了一件特殊的家具,我突然想到你可能会有兴趣。那是一件19世纪的摇椅,是迈克尔·托内特(Michael
Thonet)制作的,椅子完好无损。据传是好莱坞比利·怀尔德(Billy
Wilder)的藏品,出处不坏!你可能会想把它收罗到你在哈佛的私人办公室里去。我不记得在你同事的办公室里看到过这样一件家具。你必定会赞同:对于心怀期待的人来说,这样一把摇椅是个理想的座位,或者应该说宝座?
葆拉要我问候你,她要我请你放心,这样一件名贵的家具一定会给你个特别好的价钱。
祝好,
艾西
又及: 你的简历和资料不知放哪儿了。我相信这些天它们会露出来的。
查威克环路11 号
波士顿,马萨诸塞州 02146
3月9日
亲爱的艾西:
拜读了你最近的大作之后,才想到我们除了圣诞卡,从来没有交换过私人信件。坦率地说,你的信在我看来,实在太精彩了。你真是深藏不露,有许多密招:密歇根湖边高雅的寓所、迷人的室内音乐、古董、令人印象深刻的高大女友,还有什么我遗漏了的?迈克尔·托内特是何许人也?是表明你在家具方面胜人一筹,还是我忽略了某些更加细微的东西?
我认为该是我们揭开面具的时候了。在芝加哥,我真正想请你做的事情是,提名我为诺贝尔奖候选人——不光是今年,而是不断提名,直到我获奖为止。我们全都清楚,你的情况是很罕见的,就像苏黎士那些幸运的物理学家,他们在发现奇特的超导体以后,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就获得了物理学奖。其他大多数获奖者都是经过不断提名,最后才引起诺贝尔奖委员会的垂青。
坦率地说,对你一派完美主义者的冷冰冰的样子,我实在不敢苟同。确实,你并没有要我提名你,但实际上你期望我的提名,难道不是吗?我问你要你的参考书目和简历,你立即就寄来了。你主动提供了一段相当华丽的炫耀性文章,归纳了你的肿瘤发生理论,这又作何解释?难道你不相信,以我独特的风格会公正地评判你的研究成果吗?
谈到诺贝尔奖和肿瘤发生理论,你那著名的尚未公开的第二次实验情况如何?
关于第一次与斯塔福一起做的实验,至今没有写出完整的论文,是何原因?那个实验有种令人不愉快的挥发性的气味,我承认很轻微,但是我敏感的嗅觉还不至于感觉不出某些东西的腥臭。如果它玷污了你的肿瘤发生理论,那将是很令人惋惜的事情,这种理论不仅本身貌似合理,而且是一个真正具有大智慧的力作。此外:
我要求斯塔福接手大桥的工作时,他最初拒绝了。我再三追问,才了解到,原来在你公开宣布之前,始终没有告诉他关于第二次实验的事。这难道就是你不善于保密的例证吗?你竟然还鲁莽地暗示我去向你的学生请教关于这方面的优秀品质。倘若是我,我肯定会向自己喜欢的博士后吹嘘这样的消息,尤其是我决定亲自动手去做实验的话。其实,你为什么非要亲自去做呢?向我们证明你仍然在实验室里面工作,而我们其他人现在只是坐在办公室里纸上谈兵。既然第一次实验早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为什么还要做第二次实验呢?难道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次实验还有什么不妥贴的地方吗?如果是这样,那么,那个实验是谁做的?当大桥最终成功地完成第三次尝试的时候,谁在我的实验室里面?无可否认,大桥亲口告诉我闪烁计数器校准的事,可你我都很清楚试图挽回面子的种种表现。他那么说也许只是为了掩饰前两次斯塔福不在场时的失败。目前,我不想多事,也不想深究,因为我尚不能肯定我这里是否真有事。从你的来信中得知,你错过了今年1月31日的截止日期。我原谅你这一失误(我相信这是一次疏忽),我之所以原谅你,主要是因为在你们获奖之后,今年在癌症研究方面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很小。不过,明年,后年,再往后……
我的要求如下。今年11月,你把提名表寄给我,就是那张上角写着“严格保密”字样,开头是“我们,作为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的成员,荣幸地邀请您递送建议……”的那张表格。为了我们两人方便起见,我会把整个表格填好,然后寄给你,请你签字。然后,你再把签好名的表格寄还给我。我再附上我的自传和其他支持材料,一并寄到斯德哥尔摩去。我很清楚那张表上说明,提名候选人的人既不能透露他的提名也不得向被提名的人泄漏提名信息。我们都知道,很少有人遵守这项规定。
杰里·斯塔福在他的诺贝尔演讲中声称我们证实了他的实验,不过,对于所有相关的人来说,幸运的是,我们的文章仍然没有发表。我刚从杂志社把大桥的文章撤了回来,相信你听了一定不会感到震惊的。你不必担心,这件事办得很低调。我只是对编辑说我们要核对几个要点。归根结底,小心谨慎一些总不会有错。我们将把这篇文章耽搁一些时间——比方说,在你今年11月21日,把那把摇椅送给我作为我65岁生日礼物之前。我们实验室正在操办一场盛大的舞会,你定然会收到一份请柬,届时请与你的音乐玩伴一起光临。
诚挚的
库尔特
又及:重新阅读这封信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我忘记谈及你的实验已经得到验证。虽然斯塔福的头上漂浮着淡淡的云朵(你定能轻而易举地驱散),我建议我们暂且不要去理会。其实不用着急,毕竟,像斯塔福一样,你早已在诺贝尔演讲中介绍了你的研究成果。
诺贝尔的囚徒后记
科学界有几种欺诈行为,很少有人知道,除非是熟知就里的内行。……这些行为可以分类,冠以欺骗、造假、修正数据和篡改资料之名。……他们(我们这些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可以确信:他们所发现的每一个事实,他们所完成的每一项好的实验,都会立即被人重复、论证和评说。
--查尔斯·巴比奇(Charles Babbage,1830年)
在科学研究中公然的欺诈很罕见。此外,在科学上,也不可能有完美的犯罪,没有永久无法侦破的谋杀,因为没有限制法令,人们可以一直追究下去。凡是重大课题,或迟或早,其实验都会被重复,其理论必定会受到其他人的检验论证。尽管如此,本书描述的并不是一个黑白分明的问题,它描述的是一个比较灰色的领域,我们科学家在这个领域有时候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迷失。
原创科学——托马斯·库恩称之为“范式科学”——通常都涉及构想一个假说,这一假说必须能够通过实验证实。这种假说在提出来的时候,往往看上去非常完美,显而易见,我们因此认为肯定正确无误。我们会设计一项实验去证实它;结果似乎也支持我们的设想。我说的是似乎。有时候,会有一些不一致的数据显示出来:8点中有2点不在一条直线上,7个实验中有一个疑点不能成立。我们把它归咎于实验的易变性,或者统计学上的偏差。这些是科学上不可避免的情况。于是,我们发表了经过处理的结果。论文引起了轰动,同事和竞争对手竞相重复我们的研究,用其他方法去测试验证。“正常的科学”占了上风,我们的范式在圣殿里赢得了一席之地。
假如我们的洞察力深邃,我们的推理无懈可击,那么修改数据从道德上来说又该如何解释呢?150年前,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比奇注意到这种行为,他严厉谴责了这种不轨行为。当然这种现象由来已久:孟德尔肯定这么做过,艾萨克·牛顿爵士也可能做过,毫无疑问,弗朗西斯·培根本人,也曾以超越真实的眼光,修饰过他的数据资料。可我们的合作者,我们的学生如何呢?他们因此受到感染了吗?我们是否由于无视榜样的作用而加倍玷污我们所信奉的原则?科学是对于真理孜孜不断的追求,科学界也是一个社会团体,有自己约定俗成的规矩,有自身的社会合同契约。科学精英这种职业上的越轨行为会对科学文化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呢?
这类灰色的问题正是我想在这部小说中揭示的。然而我不能够,也决不会,按照一般的做法明确声明不承担责任,说书中所有的人物都是虚构的,所有与真实情况相一致之处都仅仅是巧合。这也不是一本科幻小说。例如,基本上所有关于昆虫的细节都是真实的:雄性蝎蛉真的表现出易装癖(异性模仿)行为,雌性汗蜂的性行为确实受到一条化学贞节带的影响;信不信由你,根据鲁珀特·默多克的论文发表之前的一项实验证实,《华尔街日报》真的会阻止无翼小虫的性成熟,导致一种昆虫夭折,而伦敦的《泰晤士报》却无碍。
本书虽然是虚构的科学故事,却有一个例外,故事中所描述的科学事实都是真实的。康托教授、杰里迈亚·P·斯塔福博士和塞莱斯蒂娜·普赖斯,以及其他许多次要人物,诸如格雷厄姆·勒夫金教授、库尔特·克劳斯和琼·阿德利(原姓亚德利)都是我虚构的。在我的书中,琼·阿德利将名字从亚德利改变成现在这样,以便爬到作者署名的前面,这确有事实根据。我的确有一位科学界的熟人,通过法官的笔,跳跃了20个左右的字母跑到了前面。谁能够保证康托、斯塔福和其他人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呢?在我40多年的研究生涯中,我遭遇了在各种伪装下的这种人物。除此以外,其余大多数名字都是一些真实的人物:那些获得过诺贝尔奖桂冠的人;哈佛大学教授中的有机化学教授,名声卓著的科学家麦康奈尔、中桥、罗洛夫斯、罗勒、斯托克和威廉斯;《科学》杂志的科什兰和《自然》杂志的马多克斯等编辑。我曾经遇见过所有这些人,其中有些人还是我的挚友。我让他们出现在书中决无他意,纯粹是因为我仰慕他们的成就和人品。
发表、优先权、作者的名字排列、杂志的选择、大学里的终身职位、为研究工作等从基金或赞助人处申请获得捐款的本领、诺贝尔奖、对他人的挫折幸灾乐祸,这些是当代科学的灵魂和辎重。为了要说明这些,我安排康托和斯塔福研究一个完全虚构的肿瘤发生理论。像小说中的斯塔福和康托那样,在几个星期或者几个月里面通过一两个简单的实验加以论证,提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这在现实里几乎没有可能。虽然他们的研究是编造的,但是,实验室的背景、他们的道德伦理观和抱负却都是真实的,并没有编造和夸大。作为一名从事科学研究的作者,我只有说服自己,他们(康托和斯塔福)的科研项目纯粹是虚构的,才能够深入描写那些行为和态度。其实,这些比我们愿意承认的情况更加常见。
诺贝尔的囚徒
卡尔·杰拉西 著
黄群 译
全书完
《诺贝尔的囚徒》致中国读者
本书何以成为20世纪的一部经典小说呢?它的主题既不是战争,也不是异化——这两者乃是20世纪里小说的主要题材。卡尔·杰拉西的《诺贝尔的囚徒》(Cantor’s
Dilemma)之所以堪称经典,是因为它首次真实地描写了科学家的生活和道德观念。而在刚刚过去的那个狂暴动荡的世纪里,科学技术是最富有创造力的领域。
卡尔·杰拉西是一个极富叙事技巧的作家,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科学家——他自
诩为“口服避孕药之母”。
他的创作来自内心,来自对充满激情(有时亦困惑不安)的实验室居民的深刻了解。科学家们——在本书中主要是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囿于其所处的环境和体制而不得不抑制自己的热情。那又会怎么样呢?他们是富有创造力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渴望引人瞩目,他们追求第一。实验室里的权力纷争、女性在科学界地位的上升、教授偏爱学生所引发的问题、完成一项被誉为重大科学发现时所历经的艰难困苦,以及重复验证时所费的周折——所有这些都在这本关于当今世界的激动人心的小说里被描述得栩栩如生。
中国是一个有着无数科学天才的国度。在你们的年轻人当中自然地会有一种渴望,希望知道科学代表什么。我衷心希望他们在行走于科学之路上时,也对伦理和人类价值进行一些思考,而这一切正是本书所阐述的核心思想。
罗尔德·霍夫曼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
诺贝尔的囚徒人物表
伊西多尔·康托(Isidore Cantor),昵称“艾西”
分子生物学教授,后获得诺贝尔奖。
杰里迈亚·斯塔福(Jeremiah Stafford),昵称“杰里”
康托的学生,与康托共同获得诺贝尔奖。
库尔特·克劳斯(Kurt Krauss)
哈佛大学教授,肿瘤权威,康托的提名人。
塞莱斯蒂娜·普赖斯(Celestine Price),昵称“塞莉”
杰里的女友,正在攻读化学博士。
格雷厄姆·勒夫金(Graham Lufkin)
塞莱斯蒂娜的大学老师,与她有过师生恋关系。
葆拉·柯里(Paula Curry)
塞莱斯蒂娜的姨妈,康托的女友。
琼·阿德利(Jean Ardley)
女化学家,塞莱斯蒂娜的导师。
莉亚·伍迪森(Leah Woodeson)
塞莱斯蒂娜的室友,正在攻读文学评论的研究生。
《诺贝尔的囚徒》:聪明大脑的迷失
《诺贝尔的囚徒》
多年以前,当拓展训练在我生活的城市里风起云涌的时候,我也站在某个训练场地旁边细细瞧了一回。其中有一个项目是这样的:一个人站在高处,仰面朝天地倒下来,而他的同伴们则用手臂织起一道保护网接住他。这项训练所考验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勇气,还包
括他对同伴的信任:当我跌落的时候,那些手臂还会在原处吗?当我拿到一本名叫《诺贝尔的囚徒》的小说的时候,我又重新开始想这个问题,从上一次思考的断点开始。
《诺贝尔的囚徒》的主人公之一是分子生物学教授康托,一位自信的科学家。他在某个凌晨灵光乍现,想要赢得诺贝尔奖,并为此而构思了一个实验,但恰恰是这个实验给他日后的研究生涯带来了荣耀也带来了烦恼。
在局外人的视野中,科学界被认为是安然祥和而没有一丝杂质的,但是现在作者将它装进了一个透明玻璃缸,打上灯光,摆到了每个人的面前,还让两位科学界之外的女性——葆拉和莉亚进入这个世界,带着局外人对科学界的种种不了解去发问去观察,从而更深入地揭示这个生态链条中每个环节之间的复杂关系。
作者借康托之口呈现出科学界生存的一条基本关系:“在科学上有一种约束,或许可以叫作‘社会契约’。我们必须相信其他科学家研究成果的可靠性。”但是信任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全盘接受,所以便有了克劳斯对康托实验的重复验证。然而,接连两次重复实验都遇到了麻烦,紧随其后的是那张对实验完成者斯塔福提出质询的神秘纸条以及斯塔福本人对质询内容未给出合理解释,如此种种,令康托不再信任斯塔福——他曾被认为是学生中最出色的一位。微妙的变化如同在链条中加入了一个小小的变数,成为康托科学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也将故事一步步推向高潮,正如康托自己常说的一句话:“一个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实验细节,虽然很小,却至关重要。”而这句话又在斯塔福的获奖演讲中还给了康托教授:“如果说这次经历有什么教训的话,那就是即使最微小的细节也应该记录在笔记本上。你永远也不知道哪个细节最终会被证明是至关重要的。”
在“信任”这一主题之外,另一条潜伏着的脉络愈发清晰起来。
小说原名《康托的困境》,中译本则用了《诺贝尔的囚徒》,而无论是陷入困境的康托还是诺贝尔的囚徒,都暗示着一种内心的矛盾冲突,如同康托所言:“大多数科学家都具有分裂的人格:一方面,他们信奉严格实验的方法,相信它的规则,以及知识进步的最终的客观结果;另一方面,他们又是难免犯错误的人,具有一般人的感情弱点。我现在谈论的是人性的弱点。我们都知道,在当代科学中最大的职业风险是同时发现。如果我的理论正确的话,我绝对肯定,或迟或早,有人会有同样的想法。在我这个竞争激烈的领域,可能很快就会出现这种事情。激励科学家的动力,即他的自尊,其实是建立在一个很简单的愿望上:得到与自己同等的人——这个世界上的那些克劳斯们——的承认。只有原创思想才能得到这种承认和赞誉,这就很愚蠢地意味着你必须是第一。”在这里,诺贝尔奖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如同那只著名的苹果,在撞击智慧之门的同时也构成了某种诱惑。
在这个故事里,没有好人与坏人之分,只有一群有着聪明的大脑,但同时也会犯错会迷失的真实的人。
在为这个故事画上最后一个句号之后,作者在后记中这样写道:“在科学研究中,公然的欺诈是很罕见的。此外,在科学上也不可能有完美的犯罪,没有永久无法侦破的谋杀,因为没有限制法令,人们可以一直追究下去,凡是重大课题,或迟或早,其实验都会被重复,其理论必定会受到其他人的检验论证。尽管如此,本书描述的并不是一个黑白分明的问题,而是一个比较灰色的领域,我们科学家有时候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迷失其中。”
小说的作者名叫卡尔.杰拉西,作为人工避孕药的发明人,他本人就是一位世界知名科学家,是英国《泰晤士报》“千年最有影响力的30大人物”中惟一的在世者。(吴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