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送别词

  苏轼送别词

  大家也都知道,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一波三折,多有不顺。而离别又是人这一生中不可避免的事情。离别,无法决定,无法选择。有生有死,就会有离别。这样一件具有浓重悲伤色彩的事情,对于仕途不顺,人生坎坷的苏轼来说,更是增添了一种忧思,是人生中的一大憾事,难免会生出许多的感慨。那么苏轼送别词又是什么样的呢?

  苏轼像

  历史上,苏轼送别词,较为具有代表性的有三首:

  1、《临江仙送钱穆父》

  2、《蝶恋花·雨後春容清更丽》

  3、《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也非常著名的送别诗。

  其实,仔细品读苏轼送别词,不难发现一些共同点以及苏轼的写作技艺。比如,在苏轼的送别词中,出现过很多意象。很典型的是花木,例如:柳絮,茱萸和竹。在《满庭芳》和《菩萨蛮》中,苏轼就用到了柳树和柳絮,而在《浣溪沙》和《西江月》中,又很自然地用了茱萸,而竹子,作为当时文人墨客所追捧的,自然少不了。另外,在苏轼的送别诗中,也经常出现鸟兽,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象,构造意境。马、鸿雁、鹤都曾被作为过意象,表达作者的感情。比较常见的是气象,雨、雪、甚至是风都作为意象。例如,在《菩萨蛮》、《浣溪沙》和《青玉案》中都多次出现与,雪,和风这气象类的作为意象。

  苏轼的送别词每一首都是经典之作,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苏轼的故事

  苏轼,他的一生中有很多个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可以反衬出他的为人,可以展现出他的高风亮节,可以表现出他的机智灵敏,正是因为具备了这些品质,苏轼取得了成功。借此良机,接下来便摘取苏轼众多故事其中一个故事细细讲解。

  苏轼画像

  这个故事的名字可定位《东坡拜师》。这个故事讲述的是苏轼尚未成名前,与父亲、弟弟一同赴京赶考,当时的主考官是著名的文人欧阳修,苏轼答题完毕后交卷,当时的考试同现在的高考几乎是异曲同工,试卷上虽然写上了考生的名字,但却被遮盖起来,主管官是看不到应试者名字,这样以便主考官做出公平、公正的评价,以便为朝廷选拔出最为优秀、最为合适的人才,以免贿赂、徇私的现象发生。当时的欧阳修在审阅苏轼的试卷时,十分惊叹此篇文章的文采,但细看又像是出自自己学生曾巩的手笔,欧阳修为了避嫌,便有违内心本意,将苏轼的这篇文章评为此次考试的第二名,而将第一名评给了稍微逊色的文章。直到放榜后,欧阳修才知道那篇文章并不是自己弟子的作品,而是考生苏轼的,欧阳修懊恼之余又觉得十分对不起苏轼,便登门向苏轼道歉,苏轼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反而借此机会拜如欧阳修门下,而后便成为了欧阳修一生中最为得意的弟子。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展现出苏轼那伟大的胸襟和出众的文采。

  花影 苏轼

  关于《花影》一作,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严重的争议,因为在苏轼文集中翻来覆去,却始终未能找出此作,人们也曾经一度怀疑此诗词并非是出自大文学家苏东坡的笔下,但历经几代学者的不懈研究,终于为其正名,确定《花影》确为苏轼之作。

  花影 苏轼

  这首诗的第一句,瑶台借指的就是亭台楼阁,虽然在第一句中并没有关于花的任何字句,但确实在的的确确的描写花儿,指花儿很多,被花团锦簇的迎上了亭台楼阁。

  第二句,继续借物反衬花影,这么多密密麻麻的花儿堆在了一起,唤来童子将亭台上的花儿给清扫一下,可花儿能扫走,但花影怎么扫的走呢?

  第三句,太阳逐渐往西移动,慢慢的往山下走,花影也好不容易消失不见了,这下可就清明多了。

  第四句,这是这首诗里面的点睛之笔,太阳落下后,月亮却升起来了。好不容易消失的花影一下子又全部回来了。

  作者的仕途生涯进行的并不顺利,这也间接导致了他的诗词中均隐含了这种情绪,这首诗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者将自己的烦恼暗喻成了花影,刚讲它扫走,结果一会儿又回来了,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

  苏轼墓志铭

  苏轼的墓志铭是苏辙所写,原名为《东坡先生墓志铭》。后来,这篇文章被收录在《东坡乐府笺》一书中。苏轼去世之前,曾给弟弟苏辙写信,让弟弟为他写墓志铭。1101年,苏轼去世,按照哥哥的嘱托,苏辙完成了《东坡先生墓志铭》,文中写到了苏轼的人生经历。后来,这篇《东坡先生墓志铭》也成为研究苏东坡的重要材料。

  苏轼墓志铭

  苏辙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出苏轼的人生经历,并讲述了苏轼为官期间的品行作为,词藻朴实,内容充足,看后不禁潸然泪下。墓志铭开头提到苏轼最后的人生轨迹,苏轼被贬谪到海南岛。四年后,新帝登基大赦天下,皇帝将苏轼召回。第二年,苏轼北上来到了浙江一带,秋季时,苏轼身患重病在毗陵去世。吴地的百姓知道苏轼去世后,都相聚在集市上抱头痛哭,当地读书人知道这一消息后,络绎不绝的来到家中祭奠苏轼。霎时间,苏轼的死讯很快地在全国各地传开了,大家纷纷流泪叹息一代文豪的辞世。随后,苏辙以倒叙的方式讲述了父亲苏洵常年在外为游历,教育苏轼和苏辙的责任就落在了母亲身上。苏轼从小对文学就有很深的见地,他脱口而出的语言,让母亲感叹苏轼是位了不起的人物。

  随后,苏辙又讲述了苏轼为官期间的政绩,苏轼和百姓们一起抵抗洪灾,为了全城百姓的安危,苏轼三过家门而不入。苏轼生活虽然清苦困顿,但是他的精神很富裕,是位了不起的大人物。

  苏轼红梅

  《红梅》是苏轼写的一首诗歌,他借红梅的意象展现了诗人自己高洁的品质。《红梅》全诗的内容是:“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苏轼赏红梅

  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苏轼在狱中饱受摧残,出狱后,苏轼被贬谪到了黄州。根据《红梅》表达的思想来看,这首《红梅》是苏轼作于黄州时,他借以高歌红梅严寒盛开的景象来象征自己不屈不挠的气节。诗歌首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写出“红梅”在严寒中迟迟绽放,随后以“自恐”两字既点出了红梅迟迟未盛开的原因,又暗指了词人自己目前所处的困境。

  颔联中,用“小红”两字,点出了红梅的颜色,在粉妆玉砌的大地之中,只有红梅一枝独秀,成为了万物中最耀眼的颜色。在颈联之中,诗人夸赞红梅不随波逐流,敢于在寒冬之中绽放。

  尾联中,更升华了红梅的品格,表示诗人对红梅的赞赏和喜爱之情。这首《红梅》托物言志的经典诗歌作品。苏轼以红梅高洁孤傲的品格来象征自己不与朝廷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精神。“红梅”这一意象,深受文人的推崇,他们借红梅来自喻本人高洁的品格,同时也借“红梅”这一意象证明自己百折不挠的精神。苏轼通过《红梅》一诗也暗示了自己乐观向上的精神。

  苏轼评价韩愈

  韩愈,生长在唐代没落的唐朝文学家,苏轼,长于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北宋,两个人的朝代足足跨越了三百年,但两个人却又如此相似。两人都是唐宋八大家的文人。

  苏轼画像

  韩愈,自幼研究古训,关心朝政,但却郁郁不得志,皇科开选,韩愈考了四次才勉强考上,他一面专心研究,一心继续科考,想谋取一官半职,为朝廷效力,为百姓造福。后来入朝为官,性格过于傲然,先后与宦官、权贵相对抗,仕途并不顺利。

  韩愈的政治环境与苏轼非常相似,苏轼也是满腹才华,一心想报效朝廷,苏轼的仕途经历了三起三落,经过反复的党羽、官宦斗争,苏东坡对韩愈的不幸感同身受,虽然两个人生活的朝代不同,但是惺惺惜相惜。

  一向清高的苏轼甚至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一文中,对韩愈做出了极高的评价,认为韩愈在政治上忠君爱国,志向宏远,在文章上,更是针砭时弊,发人深省,“文起八代之衰”就是他对韩愈文学上做出的最高评价,意思是指,韩愈的文章已经超越了以前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中任何一个时代的,也就是因为韩愈在唐代中气,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为散文开创了另一片天地,更是为古典散文注入了活力,不再是单纯形式主义,纸上谈兵。

  韩愈的成就深得后世人的尊敬,大家将他封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