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著名的事迹有哪些

  司马迁著名的事迹有哪些

  司马迁的事迹被收录到小学和初中的历史教材当中,书中只是渺渺数语便已经觉得司马迁的伟大与坚强。源于对司马迁的尊敬,后人对司马迁的详细资料搜集的格外详尽。看过资料后,会发现司马迁的伟大不是一般的伟大,司马迁坚强更不是一般的坚强。

  司马迁肖像

  司马迁的事迹从生至死都与历史紧密相和,出身文学家庭,其父司马谈便是武帝时期的太史令,后来由于司马谈未能随行武帝的封禅大典,郁郁而死,司马迁便接过了父亲的笔杆,继续记录历史。作为史官,编著一本完整的历史是他与父亲最高的追求,于是他遍访全国各地,为了史料的真实,他亲自拜访当地的老人,并摘取其中可信部分,载入史册。后来李陵在北击匈奴时兵败被俘,全朝上下骂声一片。但他站在客观角度,李陵深入漠北斩敌万余,功过应该相抵。且投降原因不明,应该以后再做定论。但此事却激怒了汉武帝,武帝将司马迁下狱并处以宫刑。

  如果当时司马迁含恨自杀,那么司马迁的事迹也就在此终结。最后司马迁坚强的度过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将写了一半的史记全部完成。最后史家绝唱无韵离骚横空出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司马迁的事迹时刻在激励着后世无数人,13年的呕心沥血书写3000的辉煌历史,这其中向后人传达着两个字——坚持。

  司马迁为什么受宫刑的原因

  汉武帝统治时期吏法非常的严酷,加之汉武帝生性残酷,因此在统治上也多用严刑惩罚犯错之人。严刑拷打必多冤狱,就连司马迁这样的清官也没能幸免。

  司马迁雕像

  司马迁之所以被处以宫刑,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太耿直。当时李陵因为被单于围困而导致弹尽粮绝,无奈之下只好投降匈奴,成为了战俘。汉武帝为此大怒,墙头草般的群臣也来不及继续恭维李陵,转而纷纷进言对李陵表示不耻。汉武帝问想听太史令司马迁的意见,司马迁却耿直地说,李陵向来是个勤谨奉上,宽仁待下,忠君爱国的好将士,怎么可能说投降就投降,他可能心里还想着,哪日能够回归朝廷,再为国尽忠。司马迁说的违逆了汉武帝的意思,于是汉武帝就把司马迁打入了铁牢。

  后来,汉武帝派公孙敖去匈奴接李陵,公孙敖无功而返,怕汉武帝怪罪,公孙敖诬告李陵正在匈奴练兵,要奉单于之命进攻长安。汉武帝信以为真,盛怒之下下令杀死了李陵一家妻儿老小,为李陵说话的司马迁也因此受到了牵连,按律当斩。但是汉朝当时可以以宫刑代替死刑,司马迁心中还有宏伟的理想,背上还有祖辈们的遗愿,因此司马迁选择了接受宫刑,保住了性命。

  也正是司马迁这个选择,后世才得以看见《史记》这部经典的巨著,司马迁忍辱负重,承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完成了这部著作,是中国人之幸。

  司马迁的历史观是怎么样的

  司马迁所写的历史继承了先秦史官的“不虚美,不掩恶”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观念,这种观点都体现在了司马迁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批判和评价上面了。

  司马迁图画

  司马迁写的历史力求真实,所以“实录”精神是司马迁的历史最大的特点。而且司马迁的历史不是生搬硬照历史上的事情,硬生生的将事件记录下来,而是按照自己个人对于历史史实的看法和思想感情来记录的。不论你是皇帝,还是王公贵族,司马迁都不会抹杀任何人的功绩和光彩,与此同时司马迁也会揭露他们腐朽,黑暗的一面。就如项羽,他虽然失败了,没有当过皇帝,司马迁依旧把他收录到“本纪”当中,称他为霸王,英雄。

  另外司马迁的历史也是一部爱憎分明的历史,他可以高度评价在统治阶层看起来十分险恶农民起义的领袖,甚至还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放入到“世家”中,与诸侯并称。可见司马迁对于做了于人民有益的事情的陈涉的态度是高度赞扬的。

  诚如鲁迅先生所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所以说《史记》除了是一本史书,还是一本非常具有可读性的文学作品,可见司马迁对于历史的要求还有“好看”。这个“好看”可以理解成是一种对于读者观看体验的一种总结,司马迁的历史加入了许多鲜活的描写和自己的评价,使得历史更加的好看了。

  史学家司马迁性格如何

  历史上的人有的能千古留名,被万世称颂,有的人遗臭万年,为后世所不耻。然而司马迁就是那个万古流芳的人。我们也能从司马迁的性格中看出,这个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为什么能够为后世所称颂。

  司马迁雕像

  司马迁是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太史令书写历史的笔,并且将这个任务视为自己一生的重任。司马迁的父亲弥留之际,将自己的遗愿和家族的使命说与司马迁,司马迁含泪答应,并且在几十年后将生死置之度外,只为完成这个使命,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性格中的那种为父尽孝的孝心,百善孝为先,太史公也是个孝子。

  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提到过自己对李陵的惋惜,当然在当时,司马迁也是勇敢的站出来为李陵说话。李陵案发生之时,满朝文武都对李陵群起而攻之,只有司马迁能够冷静分析情况。虽然当时的情况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是我们还是能够看出,司马迁性格中这种冷静沉着、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当然司马迁性格中最宝贵还是司马迁对生死的态度,对理想的最重,和对责任的看中。司马迁大可以选择一死了之,但是他没有,他做了一个超越生死和人格的选择。在屈辱和痛苦中滋长出的花朵总是格外的鲜艳,《史记》就是这样的一朵鲜花,一个用苦难和屈辱浇灌出来的奇迹。司马迁性格中对苦难的不低头,对生死的超脱都是人性中宝贵的一面。

  司马迁生死观是怎么样的

  司马迁的生死观贯穿了整部《史记》,我们从司马迁描写的每个人物和事件上都能看出一二,司马迁生死观之积极、壮烈,就像他这个人一样。

  关于司马迁的画作

  司马迁说过一句震古烁今的名句:“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用之所趋异也”。换句话说,司马迁认为在生死关头,每个人都需要谨慎的选择,选择重于泰山之死,而不能轻如鸿毛一般的死去。所以在生命面前,司马迁没有选择毫无原则地苟且偷生,也没有糊里糊涂地就结束生命,这一个观点在司马迁笔下的许多人物都有所体现。就像蔺相如先是为了和氏璧,之后又为了赵国的尊严,两次都在秦王面前表现的奋不顾身、甘愿一死,这种态度令司马迁非常的佩服,而司马迁对蔺相如的敬佩之情也在文字中溢于言表。

  再如屈原之死,屈原在楚国屡次遭遇打压,满腔的志气却无处施展,眼看着昏君无能,奸臣当道,别国大军压境,在这样的情况下,屈原选择一死,来对这个国家发出最强有力的抗议。屈原用自己的死唤起了人们对于国家存亡问题的思考,激起了百姓对于昏君的愤怒,于是司马迁评价屈原是能与日月争光辉了。事实也是如此,在司马迁的高度赞扬之下,屈原也成为了千古豪杰了。

  在《史记》之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的人物事件,无不在传达着司马迁对于生死的态度,仔细研读一定都会有所收获。

  司马迁屈原列传讲的是什么

  司马迁编写的《史记》包涵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二列传。司马迁屈原列传便是其中一传。说到司马迁和屈原的关联,除了司马迁当年去过屈原投江的地方,更多的关联是由后人为他们联系在一起。

  屈原画像

  鲁迅曾说过《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离骚作为古诗文学当中的最高成就,将史记提到如此高度,是后人对史记的完全认可。因为史记不仅是一部史诗巨著,更是一部文学的散集。司马迁的无数名言警句皆出自史记当中,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司马迁屈原列传当中司马迁沉痛的表达对屈原的敬佩,也许当司马迁漫步在汨罗江畔,细细感悟当初那个直言进谏却不被认可的无奈心情,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真不知道这是一种幸运还是不行,当屈原在江畔悲壮的惨然一笑,所有的复杂化做滚滚浪花,最终消失。一江春水不仅能带走了忧愁,还带走了一位伟大的诗人。

  司马迁与之相比应该是更加不幸,屈原投江去世却最后留下傲骨气节。若不是史记还没有完成,司马迁忍受宫刑后必然也会一死了之。有人说死是可怕的,但是每天经受肉体与精神双重折磨的活着更加可怕。司马迁屈原列传是历史的巧合,也是你们伟大的必然。总之,不论史学还是文学,我们终会记住那句话: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