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探源初见端倪

  “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种,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会聚中原,成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母体。”已历时5年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终于在2005年末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第一阶段选取了河南省的灵宝西坡遗址、登封王城岗城址、新密新砦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郑州大师姑遗址和山西省的襄汾陶寺遗址等中原6处大型聚落遗址作为主要参照点。这些重要的遗址为弄清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即史书上记载的尧舜时期到夏商之间文明发展的脉络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探源工程证实,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中国几大河流域的古文化大多改变了原有的发展方向,向中原文明靠拢过来。“在文明的起源阶段,中原地区并非方方面面都是最先进的,但中原文明有着强大的吸收、包容能力。”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副所长王巍说。青铜器冶铸技术、玉器制造技术、小麦种植技术等无一不是从其他地区吸收而来,而这些手工业、农业文化却在中原达到了鼎盛,并最终支撑起光辉灿烂的夏商周三代文明。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