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墓

  僧格林沁墓

  同治四年僧格林沁被捻军设计在高楼寨被诛杀,终年55岁。清政府为僧格林沁以亲王宏大规格举行了葬礼,赐谥号“忠”,并绘像紫光阁。

  僧格林沁墓

  公元1865年7月,一队扶柩北归的清军从北京城出发,最终目的地是科尔沁左翼世袭旗陵,殓载的就是晚清名将军功卓著的僧格林沁。僧格林沁墓选在一个山水环绕的吉祥地,就在科尔沁草原上名叫巴虎山的地方,山脚下三丈多高的碑楼耸立,楼里面铺着青石地,内中端坐一硕大赑屃,头颈高高昂起,眼睛外瞪嘴巴张开,似乎有向前匍匐之势,身上驮的就是同治帝亲笔题的青石盘龙碑,碑高大约一丈七尺,碑首刻着圣旨二字,碑文也是由同治帝亲笔书写,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辅成,全文共有310字,主要记录了僧格林沁的生平和战事。

  如今僧格林沁墓所在的地方,已经不复当时的辉煌,只遗留下一块圣旨碑,在巴虎山的半山腰上,两只石狮子脚已经歪跛在一侧,狮子的前腿也被砸裂,陵园也成了一片玉米地。不仅僧格林沁墓被毁,就连与之相距不远的他的儿子和孙子陵墓全都被毁。后来文物保护意识非常强烈的白先生,不断动用人力物力将散落在山上的僧格林沁墓的石狮子修复,并一批批搬下山,重新安置在山下的碑亭前。僧王祖孙3代,生前享尽荣华,死后却寸骨无存,实在令人叹息。

  僧格林沁 苏乞儿

  僧格林沁苏乞儿这两个名字对现在的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僧格林沁苏乞儿之所以能够家喻户晓,与两部电影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两部电影分别是《火烧圆明园》和《武状元苏乞儿》。其中《火烧圆明园》这部电影使得很多人知道了僧格林沁这位名噪一时的将军,由这位将军所引发的一系列事件也呼之欲出。而周星驰拍的《武状元苏乞儿》这部电影则使得苏乞儿这一人物在百姓中耳熟能详。

  苏乞儿剧照

  此外,《武状元苏乞儿》这部电影是把僧格林沁苏乞儿这两个人物连接起来的桥梁。电影中两个人物的交锋是人们心中永远的佳话。只不过在这部电影中,僧格林沁被演成了一个近似白痴的形象,使得一些真正了解僧格林沁并对其命运抱有同情的人们有些难以接受。不过电影毕竟只是一种艺术创作,它很难百分之百真实地与历史无缝接轨。僧格林沁的镜头不过是作为一种题材出现在苏乞儿的对立面,观众们大可不必为此而纠结。

  僧格林沁苏乞儿这两个人的性格对比十分明显,他们的立场也是显而易见的。他们的行事风格,言谈举止,举手投足无一不体现出他们各自的与众不同。没人知道历史上的僧格林沁和苏乞儿真正相遇时发生过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当面对外敌入侵时,他们都会做出一个相同的抉择:与侵略势力死战到底,誓死捍卫自己的国家。

  僧格林沁骑兵是怎么败的

  僧格林沁骑兵是怎么败的这个问题要从1860年说起,在天津和大沽口失陷后,咸丰帝派桂良向英法联军乞和,但谈判并没有成功,英法联军随即向北京进犯。

  僧格林沁画像

  僧格林沁表示当奋力截击,9月18日联军发动攻击,蒙古骑士战马遭遇敌军炮火后纷纷溃退,僧格林沁退守八里桥,利用八里桥灌木丛林构筑了一系列的战壕并针对东西南路联军作出了作战部署,21日上午英法联军发动对八里桥守军的攻击,蒙古骑兵因为依然使用长矛等冷兵器顽强对抗敌人的炮火冲击,清军遭到重大伤亡,僧格林沁试图分割敌军阵势从而歼灭敌军,但因南路胜保部溃败而未能成功。

  僧格林沁骑兵是怎么败的从这里就可以窥出,清政府在和战决策上犹豫不决,僧格林沁指挥部署也存在不足,在敌军主攻八里桥时迎战的是薄弱的胜保部,致使清军在开始就损失惨重,其次是清政府一再强调包抄敌后作战,但僧格林沁对此并没有给予重视,不仅没有绕到敌后,反而将马队派到正面对敌,最终败于敌军的猛烈火力下。

  再者,清军主帅僧格林沁在敌军的车轮战包抄战后逐渐失去了作战信心,在战斗最激烈之时自乘驴车撤队而逃,致使军心涣散军队土崩瓦解,另一点在这场战斗中,清军无论是在军队质量、武器装备上,都不占据优势,僧格林沁骑兵是怎么败的这一问题也就有了答案。

  僧格林沁 八里桥之战

  僧格林沁八里桥之战发生于1860年,天津大沽口沦陷后,咸丰帝欲和英法联军谈判乞和,谈判破裂后联军决定进攻北京。1860年9月18日英法联军向僧格林沁守军发动激烈炮火攻击,蒙古骑兵马匹被英法火箭惊吓回奔导致阵势混乱,僧格林沁见机退回八里桥。

  僧格林沁旧照

  9月21日英法联军分为东西南三个方向对八里桥的清军阵地发起了攻击,清军马队按照原部署奋不顾身与联军拼杀,但因为枪火设备有限,清军伤亡惨重,僧格林沁八里桥之战开战后僧格林沁才明白主攻部队是南路敌军,为弥补失误僧格林沁重做规划,在战斗同时企图分割敌人,以歼灭敌人主力,但因胜保部溃败没能实现此作战意图。

  僧格林沁八里桥之战后期英军兵分两路包抄僧军,僧格林沁腹背受敌但仍挥舞黄旗挑战,蒙古骑兵表现的更是异常英勇,不畏密集的炮火攻击,以血肉之躯不断冲向敌军阵营,此时英法联军不断用大口径火炮射击誓死保卫八里桥的清军,八里桥最终被联军占领,八里桥上尸横遍野,早上还勇猛威武斗志昂扬的蒙古骑兵,在战斗结束时消失的无影无踪。八里桥之战是封建冷兵器与近代新式武器的一次经典战役,英法联军使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新式武装兵器及最新战术,而八旗军使用的是传统冷兵器,英法联军占据了压倒性的武器优势,八里桥之战清军伤亡上万,而英法联军仅有十二人阵亡。

  铁帽子王僧格林沁

  铁帽子王僧格林沁是道光皇帝姐姐的过继儿子,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的晚清名将,在道光年间曾袭科尔沁郡王爵。

  僧格林沁祠

  铁帽子王僧格林沁幼年家境贫寒,曾和父亲为富人放牧,到12岁时被送到老城文昌宫读书,1825年被选为君王嗣子,承袭郡王,此后曾担任后扈大臣、卫内大臣、顾命大臣等重要官职,1853年任参赞大臣,在太平天国北伐之际,亲自率军围剿,北伐军损失惨重,1854到1855年连续两次大败太平天国北伐军,数百战役无一漏网,声名远播。

  1859年英法联军悍然闯入大沽口,铁帽子王僧格林沁坚决反击入侵者,英法联军撤走,这场大沽口保卫战,是列强入侵中国以来被侵略的中国首次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入侵天津,僧格林沁兵败撤退,英法联军进而进攻北京,圆明园被毁,僧格林沁被革去郡王爵。1860年恢复郡王爵,1862年亲自率领蒙古骑士多次击败捻军,1865年被捻军设计陷入重围,突围后被捻军诛杀,终年55岁,同年七月灵柩北上被安葬于科尔沁左翼世袭旗陵,另外修建僧王塑像祠一座,赐谥号“忠”。

  僧格林沁辅佐过三朝皇帝,被称为鹰獒之士,咸丰帝在听说他的骁勇事迹后,特别赐予他“湍多罗巴图鲁”的称号,僧格林沁为官40年,多次救清朝于水火之中,用生命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

  僧格林沁后代

  僧格林沁后代中第一代是他的儿子伯彦讷谟,但自从僧格林沁死后,僧王府里的王爷就少有作为,大多时间都以养花鸟虫草消遣时间。

  僧王府旧照

  僧格林沁后代中的第二代是僧格林沁的孙子那尔苏,在僧格林沁丧期已满的同治五年,清朝皇室就将同治帝皇叔年仅6岁的女儿指嫁给了尚且年幼的那尔苏,这也是赐予为维护清朝统治捐躯的亲王及其后裔的特殊奖励,虽然此女在被指婚后的一个月去世,但还是为僧王家族后来的子孙留下了一些便利,一直到宣统帝退位,整个家族并没有覆灭,依然在朝廷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僧格林沁后代里比较有建树的是阿穆尔灵圭,他是伯彦讷谟的孙子,1891年承袭亲王,清朝时便担任要职,到新政时期更是兴办新式学堂,并创办了以“振兴蒙古”为目的的蒙古实业公司,但因武昌起义整个国家时局动荡,资金严重亏空,实业公司遭破产宣告停业。到清帝退位后,又担任过民国的国会议员,后家道逐渐衰落。阿穆尔灵圭死后,子孙承袭的僧王府也被控告继而被分割的七零八落。僧格林沁后代中有因犯事被发配到法库守墓的白氏家族,两百年来十多代人一直继承祖业坚持守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僧格林沁碑曾遭天灾,驮碑的大龟及墓碑全部断成了两截,幸好当时的法库县长文物保护意识极强,坚持一定要修复还原,这才使代代守卫的僧格林沁碑得以保存下来。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