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吊屈原的典故

  屈原是战国时楚国的著名政治家,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大诗人。他曾经得到楚怀王的信任,担任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他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在楚国的内政、外交等各方面都发挥过重大作用,受到楚国老百姓的敬重和爱戴。

  后来,楚怀王听信子兰、靳尚等人的谗言,免去了屈原的职务,屈原被流放到汉水以北。顷襄王时,他又被放逐到沅湘流域。但如此沉重的打击,并没有摧毁屈原九死不悔的爱国热情,在流放期间,他写出长诗《离骚》以及《天问》、《九章》等著名诗篇。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入了楚国的国都郢城,国土沦丧,山河破碎,广大百姓离乡背井,四处逃亡。屈原感到自己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于这年的五月初五,怀着绝望的心情,跳进汩罗江,自沉而死。

  过了一百多年,到了西汉初年,二十多岁的年轻政治家贾谊受到汉文帝的赏识,起初被任命为博士。他怀着满腔热忱,给汉文帝提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汉文帝在一年之中就提拔他做了太中大夫。

  但是,当汉文帝想进一步重用贾谊,提拔他为公卿大臣时,遭到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以及御史大夫冯敬等大臣的一致反对,说贾谊年轻鲁莽,不可重用。于是,汉文帝不再信任贾谊,把他贬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带着满腔悲愤,启程南下。当他到达湘江时,心中忽然想起一百多年前遭贬流放、自沉汩罗的屈原,不由心潮澎湃,思潮如涌,含着热泪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赋》,寄托他对屈原的缅怀之情,也借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后来,“贾谊吊屈原”这一典故,用来表示凭吊死者,抒发凭吊人的内心悲愤,或用来描写因命运不好而感伤自叹。(戚思年)

  《吊屈原文·序》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