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上书的典故

  贾谊是西汉前期著名的政治家。他天资聪颖,才赋极高,博览群书,文赋都被当时人称道。

  更可贵的是,贾谊并非一个纯粹的书斋学者,他有着强烈的现实意识,对当时的政治形势有着深刻而敏锐的认识,对当世统治者不图长远、得过且过的态度感到痛心疾首。

  贾谊认为,汉初看似和平稳定的表象背后,潜伏着深刻的政治和军事危机。刘邦分封的各诸侯王,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各王国的势力一天天膨胀起来,野心也一天天膨胀起来,犯上作乱已如箭在弦上,不可避免。财富虽然有一定的增加,但豪强的势力得到空前发展,贫富悬殊加剧。天下风气日下,经商易致富,天下人都弃农从商,背本趋末,国家积蓄空虚,一点应急的能力也没有。即使如此,浪费、奢靡的风气愈演愈烈。此外,北方的匈奴频频犯边,随时准备南下。

  但当世统治者自以为居太平盛世,无所事事。贾谊痛心疾首,屡次上书,言辞激切,说:“臣观察时势,可以为之痛哭的有一条,可以为之流涕的有二条,可以为之长叹的有六条,其他不合情理的举不胜举。”

  接着,贾谊详细列举他所忧虑的各个方面。但贾谊终究未被重用,反而被流放到当时的蛮荒之地长沙,郁郁而不得志。最后,年仅三十三岁时,就离开了人世。

  后来,“贾谊上书”这一典故,用来形容忧国忧民,内心悲愤。

  (张晓淮)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