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法源寺

  法源寺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巨刹。它位于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原名“悯忠寺”,据记载建于唐代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李世民为悼念征辽阵亡将士,“收其遗骸,葬幽州城西,建悯忠寺。”当时建筑规模宏大,至武则天万岁登封元年(696)完成,历时51年。唐中和二年(882寺遭火灾焚毁,塔阁均已无存。景福初年,节度使李匡成重修,为供奉观音菩萨曾建三层巨阁,有“悯忠高阁,去天一握”的说法,可见其高大。但到辽代清宁三年(1057),因幽州大地震,全寺又被毁,后奉诏修复。阴朝正统二年(1437)寺僧相路再重修,改名“崇福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才改称“法源寺”;沿用至今。

  法源寺建筑布局严谨,庭院深邃,全寺占地面积约为6700平方米,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山门内左为钟楼,右为鼓楼,在中轴线上的有天土殿、大雄宝殿、悯忠寺阁(又称悯忠台或观音殿)、净业堂(又称大遍觉堂)、藏经阁等。中轴线东西两面有几百间寮房。

  法源寺山门雕梁画栋,金壁辉煌,已修饰一新。天土殿内两侧塑有四大天土像,神态威武。殿后院落宽敞,古树葱郁,花香四溢。往前便到庄严肃穆的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供奉三世佛,东西两壁有二十圣僧像。现在是中国佛教学院学僧举行宗教活动的地方。再往前是悯忠寺阁,是寺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单檐歇山顶,方形砖台基,室内顶棚砌上露明造,造型端庄,朴实无华,从正脊正吻看,似为元代末年或明代初年所重建。殿内供奉有生动秀丽的木雕11面32臂观音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阁的东西外壁两侧镶嵌有唐、辽、金、清历代碑刻,并立有经幢等。其中以唐代肃宗至德二年(757)张石矜撰、苏灵之书的《无垢净光宝塔颂》和辽代《燕京大悯忠寺观音菩萨地宫舍利函记》,都是研究法源寺的重要史料。另有(((‘}I}7忠寺重藏舍利记》和《重藏舍利记》两块唐碑,记载有法源寺的方位,对研究北京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此外还有金代大定十八年(1178)的《北部令史题名记》和清代嘉庆十一年(1806,诗人余集、土爬等题《法源八咏》也镶嵌在东西两面墙壁上,是研究法源寺史的重要史料。

  继续在前就是净业堂,又称大遍觉堂。堂正中供奉玄类法师的顶骨舍利。这顶骨舍利为金陵长干寺演纯法师可政于宋代端拱元年(988)在终南山所得,并建塔收藏。后来寺塔俱毁,至1943年重修时发现石函,知为玄类舍利,分供奉于北京、南京和口本等地,解放后才移供于此。堂内还陈列有玄类的全部翻译和著作,以及有关他的事迹的拓片、照片等珍贵纪念物品。

  最后一座建筑是藏经楼,分上下两层,其檐杭等处均绘有以人物及花卉为内容的精美彩画。楼内有东魏、北齐的石佛像和明清两代的铜铸造像以及明代泥金华严经、贝叶经、清代水陆画等。

  法源寺在历史上也是一座名刹。全代这里做过女真人的进士考场。北宋时钦宗赵桓被金人所掳,曾囚禁于此。南宋时有一位与文天样配合抗元的南宋遗臣谢叠山,失败后隐居于福建建宁(今福建省建C} >,后彼元军俘至大都(今北京),拘禁于法源寺内。他拒不降元,宁死不屈,绝食身亡,留下了悲壮的事迹。

  在古代,法源寺就以花木见胜,尤其以丁香著名。法源寺的丁香茂盛,冠绝京华,每年初春花开时节,便有许多文人墨客结伴春游,到这里来作“丁香之会”,诗词题咏,寺僧则备筵,迎接赏花,可谓极一时之盛。这种习俗,直到明清两代仍盛行不衰,所以至今寺内丁香依然繁花似锦。前院的唐松,钟楼间的宋柏,藏经阁前的银杏和院内的古槐都生机勃勃,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庭院内还种植有龙爪槐、文官果,以及海棠、菊花、月季、丁香等各种花卉,引人入胜。我国丁香花的栽培历史悠久,是庭院广为种植的春季开花观赏植物,芳香宜人。法源寺种植的是华北紫丁香,叶对生,盛开时密集成圆锥花序。十分美观。清代杨赘年写有:“红蕊珠攒晓露团,朱霞白雪簇雕鞍”的赞美诗句。法源寺的丁香与崇效寺的牡丹,大觉寺的玉兰,天宁寺的芍药齐名,享有几百年盛誉。从前北京人谈到赏花,总是离不开这五大名刹。因此,法源寺也以花贵。人们一踏进山门,就会被久负盛誉的满院丁香和参天古树所吸引,给人一种偷悦和古老的感觉。当然,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法源寺,已经不是古代那样宏伟的规模了。唐代安禄山、史思明先后建造的两座高达30多米的砖塔,以及被人称为“悯忠高阁,去天一握”的建筑早已无存。现在只留下几座屡经修葺的主要殿堂,然而寺院仍不失其幽雅古朴。从山门处蹲伏着的石狮,至寺内六进院落的建筑,都表现出这座古刹的历史价值。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