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幼年勤奋好学
- 2016-11-11 12:37
- 名人故事大全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白居易,字乐天,唐代伟大诗人,出生于公元772年。他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到下邦(今陕西渭南)。他的一生处在藩镇割据的战乱年代,经历了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八个朝代。初为进士,后授秘书省校书郎,又迁周至(今陕西周至县)县尉。公元807年,授官翰林学士,因直言极谏,公元815年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又先后出任忠州刺史、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晚年闲居东都洛阳履道里,修香山寺,自号香山居士。公元846年卒,终年七十四岁。
白居易一生创作近三千首诗和八百多篇散文,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其中《琵琶行》、《长恨歌》、《秦中吟》等,脍炙人口,在当时被争相传抄,至今广为传诵。
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他在幼年时期勤奋好学、刻苦努力的结果。
白居易的家庭,既是官宦之家,又是书香门第。他的先祖白建,是北齐五兵尚书;白建的儿子白士通,是唐朝利州都督;白士通的孙子白温,官为检校都官郎中;白温的孙子即白居易的父亲自季庾,初为彭城令,后为徐州刺史、朝散大夫、大理少卿。从白居易的先祖到他的父亲,都是以读书为本,精通史书经典,后因学识出众走上仕途。所以,白居易从小就在好学家风影响下。从刚会说话开始,母亲就教他读书识字了。他一教就会,一学就通,很是聪明;更有野史说他一出生就有读书的天才,六七个月时就能辨别“之”和“无”两个字了,这当然是附会之言。不过,说他到五六岁时,就能通读《诗经》、《汉赋》,却有史可查,并非虚构。
白居易学习十分刻苦勤奋,更对诗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读起诗来,朗朗有声,口干了也不肯停下来喝水,以至于口舌都因干渴而生了疮;他写起诗来,一字一字推敲,一句一句斟酌,一写就是一天,一改就是通宵,以致他的手腕和胳膊肘处的衣服都磨破了,臂肘长出了老茧。
他读书勤于思考,写诗精雕细刻,当他八九岁的时候,就基本上读完了在他以前各朝各代的名人大作;到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精通了诗歌的音韵,写出的诗篇也是立意新颖,文采生辉。可就在这个时候,北方藩镇割据,战乱纷起,为了躲避混乱动荡的时局,他随家人逃难来到越中(今浙江境内),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白居易仍然坚持学习。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
时难年荒事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这首诗,把北方连年用兵,又遇着荒年,人民生活苦难到极点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他的父亲读了这首诗,很为自己的儿子有这样的才华而高兴。
父亲见他酷爱写诗,到越中定居不久,又让他去杭州、苏州游览,以使他接触社会,拓宽视野,广泛体验生活,写出更贴近实际生活的诗篇。他的一首成名作《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在这时期写出来的。其诗云: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在世代官宦家庭的影响下,刻苦读书也是为了做官,常写一些准备将来应试的拟作,本诗就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写得形象凝练,格调清新,是作者少年时期的成功之作,也是成名之作,更是他勤学苦练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