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大昕七岁背历法
- 2016-11-11 10:57
- 名人故事大全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钱大昕,字晓征,号辛楣,又号竹汀,出生于公元1728年,嘉定(今上海市)人。清朝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初为举人,后中进士,授内阁中书,历任编修、侍讲学士、广东学政,官至詹事府少詹事。
他小的时候,有一个“七岁背历法”的故事,久传不衰。
钱大昕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门第,祖父和父亲都是很有名气的学者,尤对文学有广博的研究。钱大昕资质颖悟,记忆力很强,又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中,自幼勤学苦读,到他去学校读书之前,就已经读了不少经书和诗词,在作诗和写文章上已经小有名气,被冠以“神童”称号。
在学校读书时,钱大昕有个同班同学,名叫王鸣盛,字凤喈,号礼堂,也是出身于书香之家,自幼喜欢学诗,并且也很有才气。他的父亲见他有大器之才,从四岁开始,便为他请了个叫沈德潜的学者,专门教他学诗。所以,他在去学校念书之前,其诗作也已很有名气,但是他没有“神童”称号;他年龄比钱大听大六岁,因此,对钱大昕很不服气,常常想和钱大昕比试比试,看看谁的才华更高一些。
有一天课后,王鸣盛得到一本讲历法的书,预先看了几遍,然后对钱大听说:“这是一本讲历法的书,对于推算日月星辰运行和怎样定出时岁节气的方法,讲得都很明白,你我比比看,咱们同时都只看半个时辰,看谁能把这两种方法一字不漏地背下来?”
钱大昕向以背书为长,岂肯示弱,于是立即点点头说:“比就比。别看你年龄比我大,可要论背书,我可不怕你!”
同学们知道他们两人都是班里的学习尖子,一个诗作有名,一个号称神童,他俩进行比赛,那才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有趣得很,所以,便都留下来观看。
首先是王鸣盛,只看了一遍,就熟练地背了出来;接着是钱大昕,却看了又看,最后在王鸣盛的一再催促下,才背了出来。
当钱大昕的声音一落,有些同学欢呼跳跃说:“王鸣盛赢了,王鸣盛赢了,神童输了!”
钱大昕并没有因此难堪,而是谦逊地对王鸣盛说:“看来我的记忆力不如你强!
钱大昕这样一说,王鸣盛倒觉得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因为他知道,自己预先已经背过几遍,心中有些发虚,便也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彼此彼此!”
可有的同学却提出,这次比试,没有人看着书监督,你们背是都背下来了,可有背错的没有?漏字没有?谁错得多?谁错得少?应该重新比一比才是。
正在这时,老师走了过来,听后对大家说:“这个意见很对,现在由我监看,让他们二人重新比赛!”老师说罢便又让王鸣盛先背。
王鸣盛由于背过多次,因此这次重背,就十分流利地背了一遍。
接着,钱大昕也背了一遍。
老师说:“王鸣盛背得虽然熟练,可是由于粗心,背错了几个字。”
随后便指出了王鸣盛背错之处,王鸣盛听后,承认是这几个地方错了。
老师又说:“钱大昕尽管背得不如王鸣盛流利,可他心细
无一错处。比赛结果,钱大昕为胜。”
结果宣布后,大家对他们二人的才华都很佩服。
王鸣盛心情激动地来到钱大昕面前说:“神童就是神童,我实在不如你啊!”
王鸣盛自从比赛后,更加认真学习。不久,他又拜著名学者惠栋为师,学习经义,遂通汉学,长大后也中了进士,初授编修,后迁侍讲学士,官至光禄寺卿。
在学术方面,钱大昕主研经史,对文字、音韵、训诂、天算、地理等都造诣深厚,其著作有《唐石经考异》、《经典文字考异》、《二十四史考异》、《通鉴注辨证》、《诗集》等。
王鸣盛则著有《尚书后案》、《十七史商榷》、《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