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南鹏别解智力题

  1992年的一天,刚从耶鲁大学毕业的沈南鹏和一个美国人、一个日本人参加了花旗集团的招聘面试。

  面试官给三人出了两道“简易”的智力题。对于第二道题目,他们三人的答案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对第一道题的解答。

  第一道题是:“一个贩鸡者在菜市场上做生意。第一次,8美元买了一只鸡,9美元卖掉了;第二次,10美元买了同样的一只鸡,11美元又卖掉了。那么,这个贩鸡者到底是亏了,还是赚了?如果亏了,应该是亏多少?如果赚了,又是赚多少?”

  面试官的目的,也许是想让沈南鹏知难而退——一个仅仅在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读了一年就退学转到其他学校的青年,数学能好到哪里去?但是,面试官并不知道,沈南鹏虽然承认自己并非数学天才,但他却从来没被任何一道智力题难倒过——因为在中学的六年时间里,他一直在数学题海里遨游。

  三人的答案是:美国应聘者认为赚了2美元,日本应聘者认为亏了2美元,而沈南鹏却认为亏了4美元!

  美国应聘者的解题思路是:同样的鸡,第一次买一只:8买9卖,9-8=1,赚了1美元;第二次买一只:10买11卖,11-10=1,赚了1美元。两次交易相加——1+1=2,所以答案是赚了2美元。

  日本应聘者的解题思路是:同样的鸡,如果在8美元的价位上一次买两只然后分别在9美元和11美元的价位上先后出售,那么第一次交易——8买 9卖,9-8=1,赚了1美元;第二次交易——8买11卖,11-8=3,赚了3美元。两次交易相加,本来应赚4美元——1+3=4,但贩鸡者实际只赚了2美元——(9-8)+(11-10)=2,所以,答案是亏了2美元——2-4=-2。

  沈南鹏的解题思路是:同样的鸡,如果在8美元的价位上一次买两只然后在11美元的价位上一次性出手,那么就应该赚6美元——8买11卖,(11-8)×2=6,但贩鸡者实际只赚了2美元——(9-8)+(11-10)=2,所以答案是亏了4美元——2-6=-4。

  对于沈南鹏的解题思路和答案,面试官大为佩服。于是,进入花旗银行的通行证,最终就落到了沈南鹏的手里。

  将三人的解题思路和答案作一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沈南鹏的思维特点和最终胜出的原因。

  从解题思路和答案上看,美国应聘者比较呆板,他既不能以前瞻性的目光和跳跃性的思维去看待和把握市场物价的变化规律,也缺乏投资必须追求最大效益的意识,所以就认同了“两次买两次卖”的笨劣做法,机械地据题解题,进而得出赚了2美元的答案。

  相对来说,日本应聘者比较“灵光”,他能够以前瞻性的目光和跳跃性的思维去看待和把握市场物价的变化规律,所以就没有认同贩鸡者“两次买两次卖”的笨劣做法,在解题过程中提出了“一次买两次卖”的投资方案——比美国应聘者的投资方案可以多赚2美元,进而得出亏了2美元的答案。

  但是,既能以前瞻性的目光和跳跃性的思维去看待和把握市场物价的变化规律,又具有投资必须追求最大效益意识的人,却是沈南鹏。他提出了“一次买一次卖”的“最优方案”,所以就得出亏了4美元的答案。

  就这样,沈南鹏以4美元“买”来了一份高薪职位。后来他成为红杉中国基金创始人。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