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秋天》读后感1000字

  • 2021-02-06 07:41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中世纪的秋天》读后感1000字!

  翻了下作者履历是研究麦克卢汉出身的职业翻译家,一口气译了三本赫伊津哈太暴殄珍物了,以至于这本汪洋恣肆的北部文艺复兴全景图读起来生硬断片,含混不清。

  再来评论一下这本书,赫伊津哈弥补布克哈特对于北部文艺复兴关注的缺失同时也试图去强调文艺复兴自身是如何从中世纪自然生长而来的,如果用怀特分析,赫伊津哈是个不折不扣的有机主义者(他本人也极其推崇欲望上的解释,也许受到了精神分析的影响)。

  在前几章里,赫伊津哈为我们描绘了中世纪的种种晚景与黄昏的幻想,首先是充满激情的生活,童话式的政治,回归生活的口号已经喊起,奢侈弥漫着宫廷,仪式极大的丰富远远超越了过去(然而这也是在掩饰贵族的衰变),从而刺激了骑士与田园生活的幻象纠葛不清,它们以一种虚伪的,浪漫式,情欲的姿态再现,这是对原本神圣秩序最大的叛逆,以及最关键地挥之不去的三重死亡(过去的怀恋,衰朽可怖的过程,以及呼唤毁灭的死亡之舞)。

  圣徒崇拜遍地而是,赌咒的流行,这也意味着巫术的广泛复苏,在中世纪晚期,信仰处于两个极端,一边是情绪高昂的狂信徒手舞足蹈,另一边则是神秘主义(伊壁鸠鲁—新柏拉图)的狂风袭来,以至于人们常在信仰与反信仰之间摇摆,具体可以表现为对教士的蔑视以及对整个教会阶层的神圣崇拜,这种看似诡异的现象恰恰是建立在神圣世界与个人情愫分离的基础上的——然而这种平衡已经岌岌可危了。

  本书的高潮第九章—第十章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符号帝国——中世纪。正如福柯的所言,文艺复兴时期知识型是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的,人掩藏于物之中,那么赫伊津哈则进一步为我们描绘了中世纪—文艺复兴的符号世界,象征手法,拟人化(我想,用拟物化恐怕更能体现这种物我合一的状态),写实手法,寓言构成了这个庞大精神乡象征体体系,唯名论与唯实论之间并非对立的,相反无论是普世性(神人同形同性论)和具体性(符号表征与写实主义的紧密结合)共同拉起了这个文化的帷幕,从而制造了一个灰蒙蒙的符号帝国。

  然而中世纪,这种象征性思维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观念联想已经变成了肤浅的游戏,这也意味着中世纪的形式主义的法制,肤浅的国家观念走到了尽头,这首先为神秘主义滋生了土壤,上帝被视为绝对的空,随后就是前理智主义的回归,虔诚派的活跃,道德主义再次盛行,刺激了变革的火花。

  最终人们开始谨慎地去审视中世纪的天空,那铅色黑云背后所遮之物,他们一开始是谨慎的,晚期中世纪艺术家无疑走向了视觉中心主义,读后感但这也仅仅意味着形式压倒了内容,爱克兄弟等自然主义先驱无疑还是中世纪画家,他们努力去描绘这份精神体系的装饰——因为这座庞然巨物只剩下这些边角料了。这在文学上的表现则是走向了一种追求细腻,直白的写实主义,散文繁荣起来,而诗歌则因为无底线的寓言游戏逐渐枯竭,对应的是感情真挚的民歌开始压倒象征的诗歌。于是,对于人的发明也开始了。

  人类从中世纪走出来的时候,无疑是满怀着希望的,对他们而言未来也许没有贪婪的贵族,也没有虚伪的教士,骑士精神,田园诗歌这些幻象让他们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的重归,此时此刻的他们无疑是满怀着希望的。

  然而这幻象破碎的也是如此之快,如此令人惊异,每当一个体系濒临崩溃,最为虚弱的时候,才会有这些缤纷多彩的迷雾过来包裹着其濒临破碎的身体。那么,谁又有资格预言我们并不生活在一个相似的时代吗?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