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接触》读后感2000字
- 2021-02-06 00:07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致命接触》读后感2000字!
作者:Jenny
这也是一本疫情必读,也是疫后思考的良书。即使当下的危机已经或者即将结束,也不代表危机的永远结束。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获取知识的欣喜,也有对当下环境的思考,以及重新看待问题的方式。我向认识的朋友大力推荐,可惜他们并不能和我共鸣。
我从来没想到科普书也可以这么好看,也许是它触动了当下的热点,契合目前的国际疫情。虽然有人说它内容颇浅,但对我却是刚刚好,迫不及待地想把它读完。
病毒的产生原因各异,疫情的爆发有着各种偶然因素的推动,但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必然。这是大自然因为人类的过度扩张而失去了平衡,相比各种动植物的泛滥与爆发,人类才是真正的爆发,在最近几个世纪以其他物种无可比拟的速度爆发,挤压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让它们身上携带的并共生达成某种平衡的古老病毒有着与人类近距离无限接近的可能。人类的贪婪又把它们的宿主带到人类的餐桌与实验室,产生扩大宿主。
扩大宿主是指病毒或其他病原体在其体内复制和新生大量病毒的物种。由于扩大宿主的生理机能,或者免疫系统,或者和这种病毒接触的历史,是病毒能够在宿主身上大量繁殖。并不是每一种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都需要扩大宿主从可以感染人类,但是很明显,有些疾病想要传染给人类必须通过扩大宿主。
从基因的角度来说,病毒也需要传播与生存下去,大量野生动物的灭亡迫使它们要找到新的宿主,而数量庞大又喜欢群居的人类就是理想的新宿主。病毒被播散到人体内,遇到了全新的环境与条件,经常引发致命的破坏。同时快速进化变异,让人防不胜防。
书中以故事和采访当事人和研究者的方式讲述了多种流行病的爆发和消亡过程。当然我们最感兴趣的还是SARS,不仅因为它主要发生在中国,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共同回忆,也是因为它和当下流行的新冠病毒的类似。可惜,作者对SARS的描写相对弱了一些,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某种限制不能访问更多的直接当事人,更多的是对外围团队的采访和描写,必然香港和新加坡以及一位在国内作研究的美国人。
2003年的SARS只是局部爆发,并没有在全球范围内流行,有几个因素限制了SARS的传播,人类的运气是其中之一。读后感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实验室诊断的快速高效,还有快速隔离感染病例,追踪接触史。最重要的因素可能就是SARS影响人体的特别方式,患者在受到高度传染之前救表现出症状。症状在前,传染在后的特点是的病人在达到传染高峰之前救能把被确诊、收治并隔离。这也是新冠所不具备的,同时导致其大流行的关键因素。
对于病原体来说,宿主的数量必须达到一个最小临界值,才能使其长期存在,成为地方性循环传染病。流行病不会因为所以易感人群的死亡或康复而结束,它的结束是因为易感人群在人口当中的密度不够大。SARS的结束并不代表病毒的彻底消失,只是暂时隐藏了起来,随时可能以某种方式卷土重来。
这本写于十年前的书多次提到了研究者们的担忧,那就是不久的将来(我们以及见证了这个将来)会产生新一轮毒性十足传播性强的流感大流行,如果有,那一定是某种RNA病毒,很可能就是冠状病毒所带来。
书中也生动有趣地想象和描述了艾滋病毒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在人类世界的传播,它很可能是1908年在喀麦隆东南部,从一个黑猩猩到一个人类开始传播,从哪里慢慢但无情地蔓延开来。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我们知道的很多可怕的新病毒都是通过蝙蝠传染人类,比如新冠,SARS,狂犬病毒,埃博拉,脑膜炎,还有一些陌生的我们不熟悉的病毒名字,比如亨德拉病毒,马尔堡病毒,立百病毒,等等,不一而足。为什么这么多人畜共患病都是来自与蝙蝠呢?蝙蝠是一个古来的族群,数量巨大种族繁多而且喜欢群居(多么像我们人类),有利于病毒的传播,也导致了病毒的多样性。尽管很多年至的蝙蝠获得了对病毒的免疫力,但因其群体数量大,有着源源不断的易感染的新生蝙蝠从而维持病毒的存在。
书中还讲述了很多重要的流行病学理论以及其产生的背景,以及一些参数和机理。都是非常有趣的知识。
新冠在一些国家已经进入流行的尾期,有些国家还处在它的强大威胁之下。也许新冠会像SARS一样突然消失,或者有一天卷土重来,谁也不知道。可是如果我们不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放肆对环境的开发利用,总有一天还有新的病毒袭击甚至毁灭人类,这也是大自然对自己的一种保护,维护物种之间的平衡。
读到这里,我开始理解瑞典环保少女桑伯格的担忧与抗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