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后感

  • 2021-02-04 23:57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儒林外史》读后感

  《儒林外史》读后感(一)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杰出代表,它是清代的文人吴敬梓假托明代的故事,除了楔子时间为元末明初,正文是从明宪宗成化末年到神宗万历年间,内容是以封建科举制度为大背景,相伴社会风俗习惯、人情冷暖、官场黑暗,展示了几代儒林士人的命运浮沉。以幽默、诙谐、辛辣的语言艺术,把科举制度以及科举制度下狂热的追寻者讽刺得淋漓尽致。

  作者能写出这么影响深远的作品跟他大半生的人生经历、体验、感受无不有密切关系。吴敬梓是出身于一个科举世家。曾祖父吴国对得过殿试第三名,俗称的"探花";祖父一辈有得过殿试第二名,俗称的"榜眼";其父亲也为过学官。家族的科举热,对吴敬梓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习得经文,但不死读书,从小就显露了很好的才气。随着其母其父的先后故去,他的生活备陷困境,饱尝了人世冷暖、世态炎凉,这一切都给了他更清醒的头脑与更冷峻的认识去审视社会,在人生的艰难、坎坷中完成了这本饱含血泪的著作《儒林外史》。

  在中国的封建科举制度下影响了一句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观念可谓是封建科举制度下众人不谋而合达成的共识。在《儒林外史》中,众儒林士人献尽嘴脸、花尽生命的耗费去追寻科举,他们应试不是为了国家安危、人民幸福,而是"志"在功名富贵。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讽刺这群文人的同时,在开篇第一回的楔子中首先例举了一个与他们截然不同的文人作比引出全书,此人便是有才学有机会做官却不愿为官的王冕。王冕是有作为知识分子品格上的秉性,他的母亲也曾交待:"我看见那些作官的都不得有甚好收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王冕一生都忠于了自己的选择以及母亲的交待,后来隐居会稽山直到病去。

  楔子中除了标举王冕这个不受科举制度牢笼的真正文士,还可以从一个配角身上看到其所散发出来的人情美,这个人便是老秦。当王冕还小时家庭困难到老秦家放牛,老秦并未以富压贫,而是给他与他母亲吃食,并且间或还有腌鱼、腊肉给他;当王冕得罪了一县之主,要远离时,老秦道:"你尊堂家下大小事故,一切都在我老汉身上,替你扶持便了"且取酒为其送行,送别的场景对老秦的描写也突显出浓浓的人情味儿,这样写到:"秦老手提一个小白灯笼,直送出村口,洒泪而别。秦老手拿灯笼,站着看着他走,走的望不着了,方才回去";等王冕归来,看见母亲康健如常,且其母又向他说了很多秦老的好处,可见在王冕离开的日子里,老秦的确帮他家照应了很多并且做得很好。在楔子,吴敬梓给我们呈现了一种与正文截然不同的人情美。无论是王冕的淡泊明智还是老秦浓浓的人情味儿,这都与丑态百出的儒林和官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儒林外史》一方面赞颂了少数人物对自我原则的坚持与人性的坚守,这是作者的理想寄寓所在;但更多的是另一方面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对热衷于八股取士的儒林志士们的嘲讽。作品的主要呈现是后者,例如正文中很精彩的"周进中举"、"范进中举"、"严监生的两根灯草",作者用幽默的手法把人物的丑态讽刺得淋漓尽致,可又让人觉得可悲可怜可叹,不禁引人深思。

  周进六十多岁还不曾中过学,其学生顾小舍都已中学后,他已无法再呆于顾老爷家教书,到了薛家集观音庵里的学堂当起了先生,在梅三相的一番"老友与小友"与王举人"鸡、鱼、鸭、肉,堆满春台。也不让周进,自己坐着吃了,收下碗去。落后和尚送出周进的饭来,一碟老菜叶,一壶热水。周进也吃了。""次早,天晴,王举人洗脸,穿衣,拱手,上船去了。撒了一地的鸡骨头、鸭翅膀、鱼刺、瓜子壳,周进昏头昏脑,扫了一早晨。"在进学与未进学的对比之下,周进作为后者甘受着前者以及众乡绅的嘲讽与冷落。在他的根深蒂固的科举观念里进学与未进学就是有人的等级之分,所以他也甘受着觉得低人一等。后来他只好沦落到在省城替人记帐,当他路过贡院想进去去看看,却因" 这是相公们进的门"而不能进,当他恳求姊丈金有余用几个小钱得以进去后,周进却头撞号板又是大哭,出尽丑相,同行人得知原委每人拿出银子让他纳监进场,之后周进就顺风顺水一路高升。作者笔下的周进为了科举而悲伤得要死,中学成为了他生活唯一的也是最高的目标与生存的依靠,从《儒林外史》中我们不难发现封建科举制度不是在培养人才,而是在形成成群没有生存能力的寄生虫,如果科场不如意,那么谋生就陷入困境。周进的人生在拿银子让他纳监进场之后就陡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这种戏剧性的变化让我们看我们看到科场的污浊,所谓的科举选拔人才却是那么可笑,在这可笑的背后是深深地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讽刺与批判。

  "范进中举"更是精彩之篇。范进二十岁开始应考,考了二十几次,已是五十多岁还未中取。 碰到了跟他同样出身下层、同样屡试不中的周学道,照顾了这位老童生,把他的卷子看了三遍之后才看懂,然后判他为第一名,让他进了学。这其后比较精彩的是对胡屠户的描写,如他的语言"现世宝、穷鬼""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比如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跟前妆大?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范进对胡屠户只是唯唯诺诺地应着,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个读书人却并没有作为知识分子的傲骨,有的只是性格上的逆来顺受、怯懦麻木,可见封建科举制度培养了一群怎样的所谓的读书人。过后,范进向胡屠户借乡试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又被他"骂了个狗血喷头",又是"尖嘴候腮",又是"瘌蛤蟆想吃天鹅肉" 范进只好跟几个同案商议,瞒着丈人,到城里乡试,这次范进中了举。而范进得知中举后的表现,作者刻画得可谓一绝,喜剧而又讽刺般的呈现了范进高兴得发了疯。这是范进热衷功名的最好体现,在得知中举后,他似乎把一生的欢喜都释放了。跑着、拍着、笑着,还踹在了塘里,弄得一身黄泥,真是喜疯了,最后众人只得出主意让他平时最怕的老丈人来打他一巴掌,让其口中痰吐出。这时的胡屠户却与先前的态度来了个180度转弯,说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当他不得以打了范进后,手早颤起来。在范进回去的途中胡屠户见女婿衣裳的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又是夸范进"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众乡绅也是先前的冷落与中举后的又是祝贺恭维又是送东西。通过中举前之后,作者对人物的对比塑造,我们可以看到世风的堕落,人与人之间的虚伪与势利。描绘了病态社会里人情的庸俗,对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产物的盲目崇拜之情,封建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但作者并未直接痛斥于语言,而是采用了婉转、对比的手法,幽默、诙谐的语言艺术,中肯的讽刺了社会的弊病,科举制度的毒害。

  《儒林外史》在诸多如对官场的自动远离与热衷于科举做官之人,中举前后的贫富差距,穷则弃之,达则观之的对比交错中,作者把封建科举制度和科举制度下的狂热追寻者与趋炎附势、虚伪的人情讽刺得淋漓尽致,在不着声色中表现了作者的爱与憎,崇高理想与污浊现实。

  《儒林外史》读后感(二)

  书名:《儒林外史》

  作者:吴敬梓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极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读书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堕落。在这部蔑视一意功名富贵的读书人的著作中,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情节,但科举制度的腐败这一中心思想却将各个人物与自成段落的故事串接起来,构成了一幅有内在关联的民间士林百态图。

  读后感: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说——《儒林外史》,这是一位清朝时名叫吴敬梓的写的一本讽刺当时官场的小说。我过去看得多的是国外名著,对中国的古典名著我总觉得难于看懂,所以兴趣缺乏。拿起这本书是因为妈妈给我讲的里面的`一个故事,吝啬鬼严监生两根灯芯的故事,这可比写欧洲著名的吝啬鬼葛朗台还精辟,于是我就来了兴趣,看起这本书来,虽说里面的语言还是有一些搞不太清楚的是我也从中国的古典文学中找到了乐趣。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它把锋芒射向社会,客观地、写实地写秀才举人、翰林院名士、市井细民。 由于吴敬梓具有高深的文学修养,又有丰富的社会阅历。他把民间口语加以提炼,以朴素、幽默、本色的语言,写科举的腐朽黑暗,腐儒以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无不恰到好处,谑而不苛。在艺术结构上,它没有贯穿到底的人物,而是分阶段地展开,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

  这部小说最让我不能释手的是作者对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画,妈妈曾用很简单的语言和我分析中国人和欧洲人的不同,如同中国的水墨山水和西洋人体油画一样,中国人讲究的是意境、神韵,非常含蓄;而欧洲人追求的是人体结构、色彩的丰富与层次,很直白。中国人的小说中对人物的描绘也是如此。

  《儒林外史》我已看完大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人。第一位是小说开篇描写了浙江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最后他逃往山中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第二位是一个考到五十多岁才中举的秀才范进,范进中举后的疯癫模样以及他岳父及乡邻在他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是大家所熟悉的,我这里要说的是范进中举后去拜访一位知县,范进所表现出来的伪善:"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拱进后堂,摆上酒来。……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动。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圆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作者对范进和知县,一个描写其动作,一个描写其心理,将范进虚伪的人格嘲讽得淋漓尽致。

  范进与王冕对比,一个淡泊名利,早已看透了当官的险恶;一个为了能出人头地,考到五十多岁才中举。彰显了不与官场同流合污的王冕人性的美好。

  第三位就是我当初听妈妈讲的严监生,他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早已深深刻入我的心中。整篇都在讲严监生的文章中,虽然一个关于"吝啬"的词都没写,但是文章中却处处隐藏着严监生的吝啬。他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他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最令人拍手叫绝得是严监生死后的场景,他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虽然《欧也妮葛朗台》中也写了葛朗台临死时死死盯着金子,直到手中攥着金子后才断气。但是《儒林外史》似乎更胜一筹,一根灯草就令一个人迟迟不肯断气,此种情况真令人惊叹。这让我不得不感叹《儒林外史》真是一部讽刺世间为功名利禄而奋不顾生的人的经典绝作。

  《儒林外史》虽然写的是明朝的科举、官场,但是它对于当今社会仍有其价值。社会在前进,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义",物欲横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历史就是明镜,而古典小说则是历史的缩影。读了《儒林外史》,我不仅为其写实的风格以及精妙的人物刻画所折服,从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深深吸引了我。

  我读《儒林外史》如同在观一幅中国水墨山水长轴,读得越深入越了解它的文字所表达内容的精辟,回味那一段动作描写或一段对话,仍是无穷的韵味,这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妙处啊!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