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夜海银灯

  灯,灯,长长的灯,圆形的灯,大的灯,小的灯,红的灯,绿的灯……争光灯泡厂的成品仓库真像个新灯展览会:各车间制成的新灯,源源不断地汇集到这儿来,准备出厂。

  在这儿,新灯们既是“初会”,又马上要“再会”:说是“初会”,因为新灯来自各个不同的车间,才第一次会面;说是马上要“再会”,因为新灯们很快就要分赴各个岗位。

  这样的时刻,实在太宝贵了!“咱们各自介绍一下,叫什么名字,到哪儿去工作,好吗?”有一个灯提议说。“好!”这个建议得到了大伙儿的赞同。

  “我叫‘铟灯’。”一个中间球形、两端细长的灯泡,首先介绍说,“我是因为我的肚子里装了一种铟的化合物,所以工人们给我取了个名字叫‘铟灯’。我能发出又白又亮的光芒。听厂里蔡师傅说,要把我分配到医院工作——装在显微镜下边。我一发光,能把各种细胞、病菌的影像清晰地反映在白色的屏幕上。医生们看得清清楚楚,诊断病因就方便了。”

  “我叫‘溴钨灯’。”一个长圆形、样子有点像萝卜的灯泡说道,“我的肚子里装了一种叫做‘溴化钨’的化合物,所以工人们叫我‘溴钨灯’。我体积小、分量轻、光线强。听蔡师傅说,要把我分配到电影制片厂里工作——在拍电影时,用我照亮演员和各种布景。”

  接着,那叫“镝灯”的说自己发光明亮,被发配到新建的万人体育馆中工作;那叫“黑光灯”的,虽然不大明亮,可是能射出一种引诱害虫的紫外线,它被分配到农业第一线,去诱除害虫;还有一种小灯,又轻盈又明亮,说是专门为开矿服务的——装在铝盔上,矿工们在地下工作就方便多了……

  最后,轮到那上小下大、样子像葫芦的新灯作介绍了。可是,奇怪得很,它却闷葫芦般不吭一声。当大家关心地问它时,这才开腔说话:“我叫‘白炽灯’,又叫‘钨丝灯’。我的基本构造同普通的电灯泡差不多。不过,我个子大,光线强,有的是两千支光,有的是五千支光。昨天,蔡师傅把我点亮,泡在水箱里,整整泡了一天。我一直在纳闷,哪有把灯点在水里的?正因为心里纳闷,所以也就没有心思说话了。”

  “蔡师傅要把你分配到哪里去?”

  “说是分配在船上。”

  “那该多好呀,准是把你分配在万吨轮上!万吨轮要战风雨、斗恶浪。蔡师傅把你放在水里做实验,兴许就是考验考验你,看你是否经得起浪打雨淋。”

  经伙伴们这么一解释,葫芦灯泡的思想里的疙瘩解开了,心里乐滋滋的、甜蜜蜜的。它多么盼望到万吨轮上去,远航五洲四海!

  一点儿也不假,葫芦灯泡是被分配在船上工作。不过,不是在万吨轮上,而是在几百吨的渔轮上。

  一上船,葫芦灯泡不由得又纳闷起来,渔轮上怎么用得着我这大灯泡呢?会不会是灯泡厂发错了货?特别是当它看到离渔轮不远,停泊着好几艘巨大的国产万吨轮的时候,这种想法就似乎更有根据了。

  葫芦灯泡正在猜疑的时候,争光灯泡厂的蔡师傅也来到了渔轮上。一个壮实得像铁塔、脸膛紫里透红的老渔工从驾驶室跑出来,紧紧握住蔡师傅的双手:“欢迎你呀,老蔡!你们不仅给我们送来了新灯,而且还要和我们一起出海试灯,真是太感谢啦!”

  “大海船长,应该感谢你们的大力支持呀!”蔡师傅说,“让我们——‘造灯’的与‘用灯’的结合起来,把新灯的试制工作搞好。对于捕鱼,我可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请你,还有金大副、小王和同志们多帮助呀。”

  蔡师傅一边说着,一边又同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人、一个扎小辫子的姑娘以及船上的渔工们握了握手。

  葫芦灯泡在一旁听了,心想,发错了货的想法是不对的了,自己确实要在渔轮上工作。可是,在这渔轮上干什么呢?蔡师傅和大海船长他们要做什么试验呢?……

  渔轮隆隆起航了。葫芦灯泡从来没有坐过轮船,也没有到过海洋。它看到什么都挺新鲜的。

  这时,渔轮在江中航行。当渔轮拐弯的时候,葫芦灯泡看到,后边还有好几艘渔轮一起开出去,排成了一条线。最后那艘渔轮,个子特别大,是船队中最大的一艘。渔轮的船艏上,分别写着“海鹰102”、“海鹰103”……字样。葫芦灯泡心里想,我乘的这艘渔轮,大约就是“海鹰101”了吧。

  江水一片黄浊色。渔船乘风破浪,两舷激起一片雪白的浪花。浪花急速地从船尾向后退去,在宽广的江面上形成一条雪白的路。

  开航约莫两个小时,那小伙子——金大副报告说,渔轮将要离开长江口,驶进东海了。

  葫芦灯泡踮起脚尖、伸长脖子向外望去:只见江面越来越宽广,墨绿色的两岸距离越来越远。渐渐地,黄浊的水变清了,变成深蓝色的了。只有岸边的水才是黄色的,仿佛在一块深蓝色的大地毯上,镶了一条金黄色的边。

  葫芦灯泡终于看到海洋了:渔轮左舷外边,是浩渺无垠的大海,远处白帆点点,与湛蓝湛蓝的天空相接。在灿烂的阳光下,海水的颜色变浅了,蓝中带绿,碧澄澄的,十分清澈。在渔轮的右舷,还可以隐约望见海岸,像一条深灰色的曲线蜿蜒着。

  这时,吹来一阵南风,绿汪汪的大海舒缓地掀动着浅滑的、巨大圆弧的浪涛。水波粼粼,金光点点。小王姑娘轻轻地哼起了《我爱这蓝色的海洋》这支歌: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祖国的海疆壮丽宽广……

  渔轮航行了十几个小时,开始进入渔场了。几只灰白色的海鸥跟在船尾盘旋着,时而闪电般俯冲下去,几乎贴到海面,从白色的浪花中啄食着什么。

  大海船长和蔡师傅来到小王旁边,同她一起专心致志地看着一架“嗞嗞”作响的仪器。葫芦灯泡也好奇地把头伸过去,只见那仪器上面有一卷纸,装在两个滚筒上;滚筒不断转动,带动着纸不住地向上移去。在仪器中间,有一支笔在左右移动,不停地在纸上画出一个个波形。

  “这是什么?”葫芦灯泡看不懂仪器在干什么,问道。

  “它呀,是渔轮的‘眼睛’哪!”大海船长笑着回答道。“眼睛?”葫芦灯泡听了,感到不可理解。

  “它叫‘探鱼仪’,是专门探测鱼群的仪器。”大海船长说,“东海的水虽然很清,但它一眼看不到底。在茫茫的大海中,我们渔工过去只好凭经验来推测鱼群的位置;如今,我国自力更生造出这种新仪器——探鱼仪,我们就能用它准确地探测出鱼群在哪里。”

  小王也热情地向它介绍这只“眼睛”的秘密:原来,这探鱼仪会不断地发射出一种听不见的声波——“超声波”。这种超声波在水中能像光线一样笔直前进。遇见鱼群,船上的回声接收器会收到反射回来的声波,记录笔就在纸上画出个黑点来。人们能准确地从这些黑点中推断出鱼群的位置、大小、密集程度,有时甚至还能判断出是哪一种鱼群。经过大海船长和小王的介绍,葫芦灯泡这才懂了。

  正说着,探鱼仪上的记录笔一点一点地画出一个“山”字形的中间高、两边低的形状来。大海船长兴奋地对蔡师傅说:“发现大鱼群啦!”

  小王仔细看了看波形,作出了判断:“从波形来看,鱼很多,很集中,在水下二十米左右。”

  “好,你继续监视鱼群。”大海船长的表情一下子严肃起来,像要上战场似的,对小王说。接着,他走向金大副那里,对他说:“通知全船队做好准备,等天黑之后开始工作。”

  “什么?要到天黑才捕鱼?”葫芦灯泡又纳闷起来了。

  “天越黑越好哇!”大海船长手搭凉篷看了看天,说:“今天夜里乌云密布,没有月光,正是捕鱼的好时机呢。”

  “什么?天越黑越好?”葫芦灯泡越发不明白了。

  这时候,蔡师傅和几位渔船电工也忙碌起来了。他们把葫芦灯泡一个个装在灯头上。接着,启动船上的发电机,接通电闸试了一下,只只灯泡都光耀夺目。

  渔工们见了新灯,个个喜笑颜开。大海船长笑得眼角皱起了鱼尾纹,说:“解放前,我跟父亲摇着小舢舨出海捕鱼,那时船上只有一盏菜油灯。点起来只跟划根火柴差不多亮,风一吹就灭了。出海一次,只能捕几十斤、百把斤鱼,全部交给了渔霸还不够抵他的债。解放了,我们组织起来,小舢舨换成了机帆船,点上了马灯。马灯不怕风吹,可是不够明亮。灯泡厂工人为了支援渔业生产,造出了这样明亮的新灯,给我们渔工送来了无限光明!”

  葫芦灯泡在一边越听越高兴。心里想:用我代替菜油灯、马灯来照明,一定能使渔工们工作起来更加方便、明亮。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当天完全黑下来的时候,蔡师傅和电工们把葫芦灯泡竟然放到大海中去!

  “咦!把我放到海里去干什么?”葫芦灯正要问,蔡师傅和电工们已经把它放进了滔滔海水之中。到了海里以后,蔡师傅才把电闸合上,点亮葫芦灯泡。他逐渐加高电压,葫芦灯泡越来越亮。葫芦灯泡想起在灯泡厂里做试验时,蔡师傅也总是先把它浸在水里,然后才点亮。蔡师傅说过:“如果先点亮,灯泡热了,一入水就会炸裂的。”

  这时,不光是“海鹰101”号渔轮上的灯亮了,好几艘渔轮上的灯都亮了。只有那大个子船上没点灯。

  天,像一口巨大的黑锅反扣在海上,一颗星星都没有。可是,海面上却灯火辉煌!夜海茫茫,银灯闪闪。在每条船的大桅顶上,还闪耀着红、黄、绿三色信号灯。啊,这是一片灯的海洋,光彩夺目!

  葫芦灯泡被浸进漆黑的海水里,点亮以后,周围的海水几乎变得透明;在水里,它的光竟变成了浅蓝色的了。葫芦灯泡感到有什么东西拉着自己往下坠,一米,两米……一直沉到海面以下十几米的地方。

  没一会儿,奇迹出现了:成百上千条鱼向葫芦灯泡涌来!它们围着葫芦灯泡嬉戏着,追逐着。有的不住地用头撞着灯泡,有的用嘴舐着灯泡,有的用身体擦着灯泡,有的用尾巴扫着灯泡,葫芦灯泡向上一瞧,呵,这些鱼的肚子都是雪白雪白的,银亮银亮的;朝下一看,呵,这些鱼的背脊都是乌黑乌黑的,铁青铁青的。鱼,越来越多,越来越挤,它们来回游动着,把葫芦灯泡围得像铁桶般气都透不过。

  “咦,今天的月亮好像特别亮嘛!”鱼儿们说。

  葫芦灯泡忍不住噗哧一声笑了,说:“今天晚上哪里有月亮?我是电灯哪!”

  “什么,电灯?”鱼儿们感到非常新鲜。

  “电灯,就是电灯呗!”葫芦灯泡也觉得很新鲜——鱼儿们怎么连电灯都没见过?于是,它费了不少口舌,反复向鱼儿们介绍什么叫电灯。任凭它磨破嘴皮,也无法使鱼儿们弄明白——什么叫“电”,什么是“灯”。

  “你们干吗老跟牢我,缠着我?”葫芦灯泡不耐烦了,反问起鱼儿们来了。

  “我们喜欢你的亮光呗!”鱼儿们答道。

  “喜欢亮光?干吗喜欢亮光呢?”葫芦灯泡问。

  这下子倒过来了,任凭鱼儿们七嘴八舌地向葫芦灯泡讲什么“生物的趋光性”呀,葫芦泡却是一点儿也听不懂,就像鱼儿们听不懂什么是“电灯”一样。葫芦灯泡听了半天,仍旧装在闷葫芦里,不耐烦了,说:“你们甭解释了,我反正听不懂。我只要记住——鱼儿喜欢亮光,这就行了呗”!

  “不,不,并不是所有的鱼儿都喜欢光的。”鱼儿们摇摇头说,“有的鱼,见了光就怕,就逃,叫‘畏光鱼’。比如,盲鳗刚才看见你下来了,就赶紧溜走了。不过,这种畏光鱼在我们鱼类中,是很少的。也有一些鱼,比如黄鱼、带鱼等,对灯光爱理不理的。你下来不下来,它都不在乎。大部分鱼儿,像我们这样,都喜欢亮光,叫‘趋光鱼’。特点是平常生活在海洋中层、上层的鱼儿很多都是喜欢亮光的。”

  “原来,鱼儿还有那么多种!”葫芦灯泡这才明白,在它周围转来转去的,原来有好多种鱼。它问道:“你们叫什么名字?”

  “我叫鲕鱼,小名儿叫马鲛鱼。”一条像梭子般两头尖、银灰色、背上具有暗色斑点的鱼儿说道。

  “我叫乌贼,又叫墨鱼。”一个头上长着许多长辫子、睁着两只大眼睛、穿着一件灰底白点衣服的怪家伙说道。

  “我叫鲐鱼,小名儿叫油筒鱼。”

  “我叫鲱鱼,小名儿叫青条鱼。”

  “我叫鳗鱼,小名儿叫沙丁鱼。”

  ……

  鱼儿们纷纷自报姓名,向葫芦灯泡自我介绍。

  正当葫芦灯泡同鱼儿们讲得十分起劲的时候,忽然觉得有谁拉了它一把,接着,便慢慢向上升了。奇怪的是,它一向上升,鱼儿们紧跟紧追,也随着它朝上游去。当葫芦灯泡升到临近海面时,又停了下来。

  “为什么一会儿沉下去,一会儿又升上来呢?”葫芦灯泡好生奇怪。

  正在这时,传来了大海船长与蔡师傅在船舷旁的谈话声。由于离海面很近,葫芦灯泡听得很清楚。

  “这水下灯先深后浅,效果好吗?”这是蔡师傅的声音。

  “效果很好。这是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集中鱼儿的好办法。”这显然是大海船长的声音了。“先把水下灯放得很深,可以把大海中、下层的鱼引过来。再逐渐上升,把上层的鱼也引过来。这叫做‘先深后浅,灯随鱼变,引鱼集中,然后下网’。”

  “你们善于总结经验,真值得我学习!”

  “不,应该向你学习。我们把水下灯每升高一米,你就用测光表量一下水下灯的亮度。你这种深入第一线调查研究、不断改进新灯质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葫芦灯泡周围的鱼越来越多,黑压压的一大群。渔轮在慢吞吞地移动,葫芦灯泡在水中也慢慢移动,鱼儿们紧紧跟着游动。几条点灯的鱼轮逐渐靠近,像赶鸭子似的把几群鱼赶在一起。灯光一片通明,鱼儿上万上千。呵,鱼儿你拥我挤,你撞我,我碰你,海面像沸腾了似的,冒出许多绿豆大小的泡泡;有的鱼儿竟然跃出二三尺高,又重重地落在别的鱼儿身上。举目四望,周围海面上,黑乎乎的全是鱼,浪花在飞溅着。

  正当鱼儿非常密集的时候,从船上传来大海船长有力而响亮的命令:“放网!”顿时,长长的染成墨绿色的锦纶渔网,像瀑布似的急速泻进大海里,在鱼群周围筑起一道长一千米左右、高一二百米的锦纶“篱笆”。

  鱼群开始骚动了,四散开来,争先恐后想逃掉。可是,它早已深入锦纶渔网的包围之中,怎么也无法突围。

  大海船长下令“收网”!那长长的渔网,围成一个圆圈,本来像一个没有底的米囤。渔工们先把穿在网底的钢丝绳——叫做‘底网’收起来。船上的绞索机一开动,底网就收拢来了,于是那只没有底的米囤变成了有底的碗了。这样,鱼儿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了。收底以后,渔民们再把网上边的钢丝绳收紧,鱼儿就全装在“碗”里了。这时,墨黑的海面上,漂着一个由白色泡沫塑料浮标组成的圆圈,鱼儿们在这圆圈里蹦跶着。

  撒下千里网,捞起万吨鱼。船上的绞索机一起开动,逐渐把网口收紧。隆隆的机器声,打破了深夜的沉寂。网越收越小,呵,在网里,黑压压、沉甸甸的,只见鱼,不见水!

  伴随着紧张的劳动,小王领着大家唱起了《我爱这蓝色的海洋》这支歌: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祖国的海疆有丰富的宝藏……

  起网了。那条大个子船开过来了。从大个子船上,放下一条长长的、粗粗的管子,哗哗地把网里的鱼迅速吸走,仿佛用麦管儿吸汽水似的。

  这时,葫芦灯泡早已离开海里,在船上照着。渔工们在明如白昼的灯光下欢乐地工作着,蔡师傅也同他们一起干得汗流满面。

  葫芦灯泡问大海船长:“那长管子,是干什么的?”

  大海船长答道:“那是吸鱼泵,专门用来吸鱼用的。过去,全靠人工用‘捞海’——小抄网把鱼从大网中抄上来,就像用小调羹舀整缸里的水似的,又慢又吃力。现在,我们自己动手,制成这吸鱼泵,能呼噜呼噜吸鱼,又快又好!”

  葫芦灯泡又问:“这大个子船是干什么用的?”

  “它叫运输船,专门装鱼的。”大海船长说,“每只渔轮也可以装一些鱼。但是,现在请你来帮忙——诱鱼,捕鱼量大大增加,一网能捕几万箱鱼。一箱四十斤,几万箱就是几十万斤哪!一夜下来,可以捕上几百万斤鱼。光靠这几条渔轮装,可就装不下啰!这就得请这大个子——运输船来装了。”

  “过去,你们是怎么捕鱼呢?”葫芦灯泡追问道。

  “那时,是用一种口袋似的网,沿着海底拖。这种网叫‘拖网’。”大海船长说,“这样拖,产量不很高。另外,用拖网只能捕捉在底层生活的鱼。现在,这种拖网在捕捉海底层生活的鱼时也还要用。为了使大家能吃到更多的海鱼,我们在争光灯泡厂工人师傅的帮助下,采用了新技术——灯光围网捕鱼。刚才,就是用你来引诱鱼群,这叫‘诱敌深入,围而歼之’”。

  到了这时,葫芦灯泡才明白,渔轮是多么需要它,分配到渔轮上工作多光荣,多重要!

  这一夜,渔民们和蔡师傅通宵未睡,挑灯夜战,一连捕了好几网,网网丰收。

  东方一片鱼肚白,迎来了第二个黎明。葫芦灯泡灭了,休息了。半导体收音机收到了气象台发布的大风警报。大海船长下令“返航”。

  风来了,雨来了。风声嗷嗷,雨声呖呖。蔡师傅和渔工们不怕狂风猛雨,不怕惊涛骇浪,驾驭海洋,征服海洋,成了海洋的主人。

  满船鲜鱼满舱歌。在大风大浪中,小王又领着大家齐声高唱起《我爱这蓝色的海洋》这支歌: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矫健的海燕在暴风雨里成长,

  我爱大海的惊涛骇浪,

  把我们锻炼得无比坚强……

  1975年4月作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