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王羲之家族世系

  揭秘王羲之家族世系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琅邪国临沂县人,是中国古代的法家,拥有很高的成就,被后代人尊称为“书圣”。他的父亲是王旷,母亲的姓氏没有明确考证,从康熙年间的《王氏宗谱》得出,王羲之的母亲是河东安邑卫氏。

  王氏族谱

  西晋末年,司马氏政权受到北方势力的威胁,内部又有八王之乱等着平定,政权动荡不安,岌岌可危,随时都有坍塌的危机。

  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向琅邪王司马睿建议,转移到江南寻求自保,并且让王羲之更随伯伯王敦和王导,王羲之和王敦一起辅佐司马睿渡江,王旷带领部队北征,结果战败后就不知去向了。

  王导和王敦让司马睿登基当皇帝,建立东晋,一时间王氏家族名声大噪,还有王氏马氏一起拥有天下这一说,是当时江南四大家族的首位,但是后来王敦起兵叛乱,王导晚年的时候又没什么作为,所以琅邪王氏势力才渐渐走向没落。

  王羲之五岁的时候就和长辈们渡江来到南京,年纪不大的他虽然出生名门,特殊的环境再就了他从小就孤高自傲的特点,太尉郗鉴在王氏家族中选女婿,王羲之满不在乎,我行我素,被郗鉴欣赏,将女儿许配给他。

  王羲之在明帝太宁三年,成为秘书郎,开始了他的从政生涯。东晋玄学兴盛,当时的统治者和臣子并没有把政治生活看的特别重要。在东晋的政坛上,王羲之可以说是兢兢业业,一心想要报效朝廷,但是统治者的昏庸给这一段仕途蒙上了厚厚的灰。

  王羲之忍受不了自己的上司的百般刁难,从此退出官场,游历与山水之间。

  王羲之十七帖书法作品欣赏

  王羲之,字逸少,是两晋时期琅琊郡临沂人,因为永嘉之乱的原因移居到当时的会稽山阴。王羲之出生在名门望族,王家在当时可以说能同晋室皇族平起平坐。王羲之除了身份显赫之外,他在书法上的造诣也是常人不能及的,他师从多位益师,所以能够集众家之长。王羲之精通各种字体书法,楷书、行书、草书皆在他擅长的范围之内。

  十七帖

  都知道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天下行书中的第一,而他的《十七帖》其实也是中国书法里草书 的一大典范,是执牛耳之作。因为作品的开头以“十七”两字起始,所以得名《十七帖》。因为王羲之所在的年代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所以《十七帖》没有真迹流传下来,现今看到的是它的刻本,不过已经相当珍贵了。

  唐朝张彦远写过一本《法书要录》,这本书详细记载了唐朝初年《十七帖》的详细情况。当时的真迹总共一百零七行,九百四十三个字,长有一丈二尺,大约有三米二之长。而《十七帖》并不是王羲之一时完成的,是他在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中这十四年间完成的,是汇集了二十七张帖而成的。《十七帖》本身是书信体,当年王羲之写给他在益州担任刺史的朋友周抚的。所以说该帖不仅是书法中的瑰宝,也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其书法发展的重要历史资料。

  《十七帖》的草书风格就像王羲之整个书法的风格一样,典雅冲和,不过于激厉,不像一般草书那样的狂放怪怒,这是符合中国人审美的平正中。

  王羲之奉橘帖内容

  《奉橘帖》是唐代根据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做的临摹本,全帖书风坦然清幽,字体娟秀俊美,该书法作品被保留在台北故宫博物馆内。

  王羲之奉橘帖

  《奉橘帖》只有几个字,但是每个字都不相同,有的方折,菱角分明;有的圆滑,圭角不露。似乎王羲之想让每个字都拥有他最独特的表现方式,他要展现给世人的是自己多年的书法经验,想要通过为数不多的字,将毕生所学都展现在人们面前,让后人看到,这就是我王羲之高超的书法技艺。

  《奉橘帖》依旧保留着王羲之在行书上过人的天赋,他的行书让每一个字灵活多变,写书的风格坦然清纯,与之结合的纵横聚散是那样的恰到好处。

  邱振中在《楷书笔法的形成》中就拿这篇《奉橘帖》做分析,认为王羲之的诸多作品中都有接近楷书的影子,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笔画不间断的书写方法盛行起来后,写字的技巧也有所不同,王羲之作品中草书的影子也在逐渐减少,平直的笔画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奉橘帖》虽然只有两行文字,但是每一行的气势也不一样,首行因为“三”、“枚”两个字的左移,让原本垂直的轴线呈现出曲线分布的样式。

  “枚”字虽然整体向左倾,但最后一个字拥立向右,又让整个画面恢复均衡,“霜未降”三字通过笔画的映带,有呈现出弧形的状态,曲线的使用,让整幅作品有音乐的律动之感。

  关于王羲之爱鹅的故事

  王羲之,字逸少,祖籍是山东琅琊,后迁到会稽山阴。王羲之生在书法大家之中,所以自幼就能书,不久就能以书法名声传于天下。王羲之出名了,自然会有很多人慕名求的王羲之的真迹。不过时间长了,王羲之也不愿意,所以他的真迹难求。

  王羲之爱鹅

  王羲之有个喜好,那就是他很是喜欢鹅。作为一个文人雅客,爱鹅是王羲之情趣生活的一种体现,不过他又能从鹅那曼妙的体态曲线,还有它们优雅的行走和游泳姿态中,体悟到书法运笔的奇妙。而会稽山阴有一个老太太家中就有一只好鹅,想将它卖掉奈何无人问津。当王羲之得知后,携众友前去观看。老太太听说了,就将这只鹅烹杀了来招待他们,这让王羲之叹息了老半天。

  同是山阴城的一个老道士,想要王羲之为他手抄一本《黄庭经》。得知王羲之爱鹅后,他就在道观里精心饲养了一笼良种的好鹅。每次闻知王羲之游山之际,就将观中的好鹅放养在山中。终于有一天,这些鹅被游山的王羲之偶遇,他很是喜欢。于是王羲之寻到老道人,想要买这些鹅。老道人就顺势提出,只要他手抄一份《黄庭经》,就赠送所有的鹅。王羲之欣然答应,一份《黄庭经》不久便完成了。

  王羲之带着一群他喜爱的鹅回家了,老道人也是欣喜地抚摸着手中的经书。这段事迹也成了后人乐道的佳话,王羲之手抄的那份《黄庭经》也被唤作《换鹅帖》。

  王羲之用笔赋欣赏

  《用笔赋》首先说明了秦汉和魏晋时期,楷书写的最厉害的应该是钟繇,草书的话,黄黄绮、张芝不分伯仲,他们的书法技艺高超到没有文字可以来描绘,但是我们可以从作品的痕迹上去感受,对于书法的学习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王羲之用笔赋

  古人认为什么样的人就具备什么样的其实,那些博学的人他们就高贵的像飞舞在百兽之上的凤凰,就像是翻腾在波涛中的巨龙。他的纯洁就像是初秋的露珠那般一尘不染,他的行动就像祥云飘荡在蓝天,像雄鹰展开翅膀傲视大地一般。

  仔细观察书法作品,高超的书法家,必然是笔画强劲有力的,因为这可以表现出金石方圆变化的美丽,也可以体现粗细紧致的精妙,文字中有变化,就像落日时候最后一抹霞光会有变化,像所有得道的道士,像神仙一样自由自在。

  在写书法的时候,改变笔画的写法各种变化相互交错,共同作用后产生的出的效果是不可比拟的,好的书法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现天地,人们可以透过作品,看到无限个广阔的空间,这种天地在一霎间都浑然一体的美感,正是历来书法家们所追崇的,

  《用笔赋》通篇就像一幅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书法创作就像是借助智慧为作品插上飞翔的翅膀,他们时而带你走进大山,时而在云海间翻腾。万物的变化规律不是我们可以轻易掌控的,那么与之交相辉映要表的的情感也是瞬息万变的。

  关于王羲之机智的启示

  王羲之的机智在《世说新语》中有说明,讲述了王羲之在危急关头想到一个很巧妙的办法保护自己免去危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临困难的时候,要做到随机应变,用自己的智慧找到出路。

  王右军诈睡

  王羲之不到十岁的时候,王敦将军很看重他,经常让小王羲之和自己一起睡在帐子里,有一次将军先睡醒,留王羲之一个人在帐子里睡觉。

  之后钱凤来了,两个人就开始讨论起谋反的事情,压根就把王羲之还睡在帐子里这事给忘记了。王羲之醒来后大惊失色,原来自己一直跟随的人才是危险最大的人,他知道自己要是得知了大将军想要谋反的消息,一定活不过明天,说不定一会自己就小命不报了。

  机智的王羲之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用手指头弄出口水,把自己的脸和枕头弄得很脏,装成自己还在熟睡的样子,虽然做了一番准备,但王羲之还是战战兢兢的,他不知道王敦会不会痛下杀手。

  王敦在事情商量到一半后才想起来,这王羲之还没起床,大惊失色怕自己天衣无缝的计划被一个孩子揭穿了,顿时起了杀意,他偷偷来到王羲之床边,看到到处都是口水,心里放了一半的心,他想到底还只是个孩子,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局势下还能睡的如此安逸,心里不由感慨万千。

  想到自己平日里对王羲之的照顾,和他的乖巧懂事,就保全了王羲之的性命。当时的人们都称赞王羲之的聪明才智。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