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不称帝的原因

  曾国藩不称帝的原因

  1864年,湘军攻下天京,曾国藩有了绝佳的机会成为皇帝,当时的曾国藩兵权在手,又有高官厚爵,可以说是称帝的绝佳时机。曾国藩的部下也多次向他建议,希望曾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曾国藩不称帝

  然而曾国藩最终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那么我们说,一生为朝廷的曾国藩,为什么不亲手经营这片他过去努力维护下来的天下呢,难道曾国藩一生的最终目标仅仅只是做一回个好大臣吗。我们都知道曾国藩是一位非常有远见,并且省某远虑的老城,或许是他预见自己成为皇帝后会发生什么自己也想不到的事。

  我们先归纳几个原因,看看思维如此敏锐的曾国藩究竟想到了什么当时人们没有考虑到的。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举动是否能证明当时朝中大臣已再没有能与曾相媲美的智力了。首先曾国藩已经看到了清政府在对抗洋人的态度上软弱无能,但是对待汉朝官员上确是机关算尽。当时湘军的兵力虽在长江数省占有绝对优势,但是清政府的眼线遍布四周,对湘军早有防备。左宗棠的存在,在当时对曾国藩来说是很大的制约,加之左宗棠在为清政府效力。

  对于自己手中的部下,曾国藩也不是非常有信心,三十万大军,能自由调动的却只有区区十余万,而且李鸿章虽说是曾国藩亲手扶植,其忠臣度却还有待考验。湘军的名声似乎越来越不好,作风也越来越备受争议,名声的败坏程度让曾国藩不敢贸然动用湘军。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心狠手辣,野心勃勃,就算现在表面权曾国藩称帝,不知道何时也会过河拆桥,篡夺皇位之事也并非不可能,到时候我曾国藩可能要背上历史骂名。正因为这些原因,曾国藩没有称帝,而是逐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将兵权一点一点操控在手中,漫漫侵蚀着清政府的残余力量,让清政府有还手之心却没有还手之力。

  曾国藩名言介绍

  作为清朝著名大臣曾国藩,除了留下丰功伟业外,他的一些名言也被完整的保存下来,并且其中的内容对于现在人的生活,工作,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在人们道德培养上都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我们对于其中几条做一个解释。

  曾国藩名言

  为什么在各方面不如你的人却做的比你成功,曾国藩给出的解释是: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天意恒居十分之七。说的是,人的天赋资质其实差不多,因为我们大脑的开发程度几乎一样,当然排除少部分。但为什么取得的成就差别会那么大,这里曾国藩用天意来解释这一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运气。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去嫉妒别人的运气,而是要自己继续努力,因为现在来判断一个人失败或是成功都太早了。

  做人要低调,时刻保持一颗谦卑的心,曾国藩这样教导我们: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平日里做任何事都应该低调,因为历代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民大众主体总是相对弱势的,可以用贫富来解释这一现象,穷人多少有些仇富心理,这时候富家子弟的一点小不对,会被放大无数倍,导致是非不分,黑白颠倒。

  所以为人低调不仅是自保,也是维护社会和平。什么是老练: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息,既要精到,又要简洁。从中不难归纳总结出,一个人想要表现的老练,想要变现的面对突发状况处乱不惊,就必须稳重行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还要有所保留,保持自己的神秘感和随时提升自己的新鲜感,用知识和学识去包装自己。

  曾国藩为官之道的详细介绍

  曾国藩认为,当官的首先要耐得住烦恼,身在官场,难免遇到各种麻烦的事情,不仅要遇到,还得要自己一件一件去处理,有的人擅长处理一件事但是事情多了,就容易心浮气躁,常常做出让自己后悔的决策,事后还要自己背锅,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后果。

  曾国藩为官之道

  所以做官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养成遇事冷静,沉着的性格,只有保持头脑的冷静,才能稳住部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如果急躁不安,只会事半功倍,让事情的发展变得更加混乱,在部下面前树立不了唯信。

  曾国藩曾经引用过庄子的话,认为名声是要靠长时间积累的,一个人的声望的高低是要时间的沉淀的,要是突然名噪一时的那种,如果他不比常人付出更多来维护这份荣耀,那么下场一定不如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臣,这和现在的暴发户应该是一个道理。

  曾国藩在教育人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人要保持踏实肯干的心态,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无论艰难还是容易,都必须埋头苦干,半途而废是最没用的表现,首先对不起先前的努力,其次不能达到成功。曾国藩曾说,当官的最忌讳增强好胜,曾国藩在这点上学习儒家思想,不嫉妒,不急功近利,在处理上级分配的任务时,讲求完整性,考虑到别人没考虑到的就是自己的优势,往往那些想要及早完成,获得嘉奖的最后会被查出各种问题。现在的豆腐渣工程就是急功近利,最终危害的可是普通老板姓。

  曾国藩用严谨的态度去处理各种政务,这样不仅是对自己的负责,更是对周围人极大的鼓励,他曾说当钱财充足的时候一定要出手大方;当自己穷困潦倒时,也要慷概解囊,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曾国藩墓在哪

  在长沙坪塘街道桐溪寺的伏龙山上,沉睡者一位老人,他的功绩我们不用多说,为清朝做出的贡献也被历史永远记载下来,被铭记在岁月长河中。

  曾国藩墓

  曾国藩戎马一生,为朝廷呕心沥血,身为湘军首领,两江统帅的曾国藩此刻正静静的在此处,虽然曾经备受争议,直到今日未能平反,但一切对于现在的曾国藩来说,只是世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罢了,好坏又能说明什么,不过一面之词。话语的力量能有多重,我曾国藩用行动为你们诠释这一道理。

  曾国藩墓碑由三合泥浇铸而成,整个墓围的直径不大,花岗石组成的石围,将墓的主室围住。主碑高约三米,在两百平米的墓坪东西两侧各有一个石阙,连接墓庐槽门与御碑亭的通道两旁,分别立有石马、石狮、石虎。墓地的正前方种了银杏和罗汉松,开得十分茂盛,墓地附近还有一间古寺,是唐朝时期建的,寺院规模浩大,周围环境清幽,山林环绕,流水潺潺,在鼎盛时期,寺庙有客房100余间,用来给进贡的香客居住,香火也不曾断绝,可以说颇受欢迎。

  民国以后,因为无人问津,寺庙逐渐凋零。历史文物都逃不走被破坏的命运,1980年,遭到当地村名的移动,93年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后,得到了很好的维护。过去盗墓者造成的坏,大多都已修复重建,还原了历史本来的面目,对曾国藩墓的保护也是对其贡献的认可,我们永远铭记伟大的清朝大臣。

  政治家曾国藩是哪里人

很多人认为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湘乡是湘潭市的,其实曾国藩是湖南娄底市双峰县人。娄底因为是后来从邵阳,益阳,湘潭等地划出去的市,双峰现在是属于娄底。

  嘉庆十六年曾国藩在双峰县荷叶镇的白玉堂出生,白玉堂是双峰县的一一个小宅院,但是风光秀丽,群山环抱,景色宜人,这里土壤肥沃,又有水源,良田得以灌溉,庄稼收成也非常好,十分适合居住。

  白玉堂,曾国藩出生的地方

  整座宅院也修建的古色古香,周围是由青砖构成的围墙,给人一种别样的安全感,整座院落的设计非常气魄,这和院落的主人,曾国藩的祖父在社会上的地位是分不开的,曾国藩的祖父星冈公为人正直,言出必行,又爱帮助身边的人,受到众人敬仰。

  白玉堂墙外有两株参天古树,据说都有上百年的年岁了,这里还流传着“曾国藩蟒蛇投胎”的故事。传说那是曾国藩的祖父还健在的时候发生的,有一日祖父看到一条巨蟒在空中盘旋,降落到自家门前的两个树上,蟒蛇的双眼通红望着自己,一下子惊出一声冷汗,原来是南柯一梦,这时候,老伴走来说孙子生了。祖父欣喜万分,觉得是和当年郭子仪出生时的蟒蛇是一个道理,而且郭子仪因为这一征兆后来成为了有名的大将军,觉得自己的孙子也有这份福相,是上天赐予曾家的,发誓一定要好好照顾孙子,从此院子里的两棵大树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曾国藩的学生都有哪些

  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有很多,这也不奇怪,因为人家身为清朝重臣,又学识渊博,有远大理想抱负,试问有谁不想去拜师学艺,日后学成也好说自己曾经和曾大学士探究学问。

  曾国藩学生李鸿章

  这其中有一位学生给曾国藩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曾国藩第一眼见到李鸿章的时候,就喜欢上他了,都说曾国藩能识人术,就是通关观察人的外貌,行为举止,言行,就能大致估计出这个人几斤几两,有多少学识,能不能成为口用之才,日后会不会成就一番大事业。

  李鸿章是个美男子,五官俊美,举止文雅,在曾国藩看来,这简直是人中龙凤,再加上李鸿章脑子聪明,记忆力非常好,深得曾国藩欢心。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李红咋会难过的父亲与曾国藩是同一年考取进士的,“同年”使两人成为官场利益的共同体,要知道在当时的朝廷,多一个朋友比多一个敌人不知道好几倍。

  当然曾国藩看中的李鸿章不仅仅只有这么点能耐,两人在观点上有着很大的一致性,这样曾国藩在处理事务时,可以时不时问教李鸿章,看看自己有没有考虑不足的地方,李鸿章也拥有远大的目光,在当时二人的合作可以说是天衣无缝,双剑合璧。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观点吻合,但两人的性格却有着较大的不同,曾国藩内敛,稳重,李鸿章开放,不拘小节。李鸿章比较懒散,平时爱睡个懒觉什么的,这在严于律己的曾国藩看来是极大的不合适,就把李鸿章大骂了一顿,李鸿章羞愧难当,从此改了这个坏毛病,知道晚年都坚持早起。可见对这位老师也是分外尊敬。

  李鸿章在曾国藩的帮助下,迎来了人生的巅峰,他有了自己的湘军,在打下天京之后,曾国藩逐渐退出清朝历史舞台,这时的李鸿章准时的接过重任,开始为清朝的稳定而努力,向老师致敬。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