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茶叶贸易的兴衰原因
- 2016-12-06 09:30
- 清朝历史故事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茶叶是中国对外贸易史上最早亦最主要的商品,茶叶的生产外销形态就是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种反映。对中国茶叶外销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对中外关系的研究,而且也利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研究。广州是广东重要的港口,也是全国外销茶的重要口岸之一,研究广州茶叶外贸更具代表性,也更具有典型意义。
(一)、政治稳定、国家统一、茶业经济开始发展。
清初,关外满清趁农民起义军推翻明朝之机,进入关内。顺治期间,清政府的主要着力点是巩固政权,肃清明朝残余势力,而不是发展经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廷平定三藩之乱;康熙二十二年清廷收复台湾,国内政局逐渐稳定之后。清政府才开始注重发展经济,于康熙二十三年废止“海禁”政策以通商裕国,随后又颁发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如奖励垦荒、扩大种植面积;改变税收方式,实行地丁合一;兴修水利等。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开始提高,各地茶叶生产开始稳定发展。如清代康熙中期李来章《连阳八排风土记》撰有地方官员“劝谕瑶人栽种茶树,每户灶丁遵谕须种茶一亩----。”从此,具有悠久历史的我国茶业,到清代康熙中期以后步入了又一个发展时期。
(二)、茶叶流通渠道畅通促进了茶业发展
清初茶叶延续明代之制,仍为政府实行专卖的商品,一般人不能随意贩运。产茶地区生产的茶叶,除少数优质茶叶作为“贡茶”,由政府委派官员采办以供奉皇族外。其他分“官茶”和“商茶”。“官茶”由政府委派官员招茶商领引纳课后,从产茶区贩运到陕甘等地,交售给官府的茶马司,然后由茶马司将茶叶与西北等地少数民族交易马匹。“商茶”由茶商向政府请引后,从产茶区运销各地或输往国外,茶引一道,准运茶一百斤,每引征银税若干。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海禁以后,清代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茶叶的外销日趋增加。
茶叶经济的兴盛与茶商作用密不可分,清代茶商以徽商、晋商和广东、福建茶商为代表。徽商指徽州地区的歙县、祁门一带的商人。徽商在清代茶叶贸易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主要在于广设店铺促进内销和外销从事海运贸易。
晋商是指山西商人,供应西北市场及对蒙、俄贸易活动,晋商中的茶商以明代茶马互市为发端,至清代日渐兴盛,成为国内主要茶商。晋商除采供福建茶外,清代湖南安化、湖北羊楼洞一带的茶叶生产,就是晋商带动起来的,他们从这里采办茶叶,把茶叶运销到西北茶市,至天津、张家口等地,再由俄国商人陆运至俄国和东欧等地。随着茶叶贸易的兴盛,湖南安化、湖北羊楼洞当地形成了以茶叶生产、加工及包装一体化的区域生产格局,促进了湖南及湖北当地茶业经济的发展。
广东、福建一带茶商是因广州开放对外通商,开始大量经销“商茶”装载出口,或销往南洋一带,或外销东印度公司。尤其在“五口通商”之后,茶叶外销急剧扩大,当地茶商籍地利之便获得了发展。
(三)、茶树培育技术进步和茶类不断丰富
清代,茶树培育出现了扦插无性繁殖技术,改变了前代茶树只能有性繁殖的旧观念。清李来章《连阳八排风土记》就有这样的记载:“种茶栽之法,将已成茶条,拣粗如鸡卵大,砍三尺长,小头削尖,每种一株,隔四五尺远----二年后,一齐砍尽,俟发粗枝,只留一科,不久成树---”。无性茶树培育技术的出现为茶农大量培育优良茶树品种,快速发展良种茶园,提供了可能。此外,在闽北一带,对一些优良茶树品种,也开始采用了压条繁殖的培育方法。
茶类不断丰富是清代茶业发展的又一特征,虽然明代就已出现红茶(见《多能鄙事》),但总体而言,清代以前,中国茶叶是以绿茶为主的。到清中期后红茶得以快速发展,清雍正(1773)年间,崇安知县刘靖在《片刻余闲集》中记述了产于福建崇安的小种红茶:“山之第九曲尽处有星村镇,为行家萃聚所。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广信等处所产之茶,黑色红酒,土名江西鸟,皆私售于星村各行。”由于外销红茶供不应求,工夫红茶品种不断增多,如福建的坦洋工夫、白琳工夫,安徽生产“祁红”,云南生产的称“滇红”,江西称“宁红”,湖南称“湘红”,广东曰“英红”,浙江称“越红”等。
乌龙茶亦在清代产生,清代《王草堂茶说》引陆廷灿《续茶经》(1734年)记载了“半青半红”的乌龙茶。陈椽教授《从茶到六大茶类的起源研究》也载:“据福建安溪县人民政府查档案资料,青茶是清朝世宗胤祯雍正三年至十三年间(公元1725-1735年)劳动人民发明的。尔后乌龙茶生产再传播至闽北、台湾等地。这些乌龙茶主要是广东、福建一带茶商销往南洋一带。
轻发酵的白茶亦于清代出现,福建福鼎的白毫银针出现于公元1796年。出口销售港、澳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据(陈椽《从茶到六大茶类的起源研究》)。清代紧压茶在边销和出口贸易中找到了他们的出路和发展。据记载黑茶早在明代洪武初年四川就有生产,入清以后,黑茶竟成为湖南安化等地的特产。
轻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后发酵茶类的大量出现丰富了中国的茶叶花色品种,为尔后中国茶业的发展铺垫了基础。
(四)、茶种植、生产、加工等方式灵活是清代茶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清代中期之后,土地租赁经营大量出现,茶叶种植土地可以租赁经营,特征是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如在闽北,租赁者可租种山地,因此大批外地客民涌向闽北租地种茶,土地租赁方式的出现客观上使茶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在经营茶叶有利润的情况下,拥有较多土地的经营者开始雇工种植茶叶,并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可以雇佣更多劳动力,这种资本经营方式的大量出现也促进了清代茶业的发展。
随着茶业经济的不断发展,茶叶经营者开园种茶、设厂加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如同治《巴陵县志》载:“道光二十三年,与外洋通商后,广人每挟重金来制红茶,土人颇享其利。日晒者色微红,故名红茶。”;广州茶商伍浩官“在武夷山拥有茶园,每年将武夷茶运往英国”;清代杭州茂记茶场租赁杭州狮峰茶园,投资办茶场、开茶行,生产、加工、销售狮子峰龙井茶系列经营。也从一个方面促进了茶业生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