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历史年表

  公元(前) 干支 朝代 年号 大事记

  656 乙丑 楚 楚成王十六年 鲁僖公四年,……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春秋左转正义》

  楚盛周衰,控霸南土,欲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逼华夏,故号此城为万城,或作方城。

  《水经注·汶水》

  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

  《汉书地理志》

  557 甲辰 楚 楚康王三年 夏六月,晋荀偃、栾黡帅师伐楚,以报宋杨梁之役,楚公子格帅师及晋师战于湛阪。楚败绩,晋师遂侵方城之外。

  《春秋左传正义》

  555 丙午 齐 鲁襄公十八年 晋侯沈玉济河,会于鲁济,寻溴梁之盟,同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平阴,齐地也,在济北卢县故城西南十里。平阴城南有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河,道所由名,防门去平阴三里,齐侯堑防门,即此。

  《水经注·济水》

  409 壬申 秦 秦简公六年 堑洛,城重泉。

  《史记·秦本纪》

  404 丁丑 齐 齐康公元年 韩景子、赵列侯及晋师伐齐,入长城。

  《水经注·汶水》

  369 壬子 赵成侯六年 中山筑长城。

  《史记·赵世家》

  361 庚申 魏 魏惠王九年 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

  《史记·秦本纪》

  华州《禹贡》雍州之城,……春秋时为秦晋界邑。长城在州东七十二里,或说秦晋分境祠华岳,故筑长城……《史记》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今州东南三里魏长城是也。

  《元和郡县志》

  358 癸亥 魏 魏惠王十二年 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自亥谷以南,郑所城。

  《水经注·济水》

  卷有长城,经阳武到密。

  《后汉书·郡国志》

  351 庚午 魏 魏惠王十九年 诸侯围我襄陵,筑长城塞固阳。

  《史记·魏世家》

  351 庚午 齐 梁惠成王二十年齐威王六年 齐筑防以为长城。

  《水经注·汶水》

  333 戊子 赵 赵肃侯十七年 围魏黄,不克,筑长城。

  《史记·赵世家》

  319~301 齐 齐宣王元年~十九年间 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

  《史记·楚世家》

  泰山西有长城,缘河经泰山余一千里,至琅邪台入海。《史记·苏秦列传》

  311 庚戌 燕 燕昭王元年 张仪游说燕昭王:今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大王之有。

  《史记·张仪列传》

  易水又东屈关门城西南,即燕之长城门也。

  《水经注·易水》

  307 甲寅 赵 赵武灵王十九年 召楼缓谋曰:我先王,因世之变,以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

  《史记·赵世家》

  300 辛酉 赵 赵武灵王二十六年 赵武灵王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

  《史记·匈奴列传》

  299 壬戌 楚 楚怀王三十年 秦使将军?戎攻楚,取新市。齐使章子,魏使公孙喜,韩使暴鸢共攻楚方城。

  《史记·秦本纪》

  284~279 燕 燕昭王二十八年至三十三年 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史记·匈奴列传》

  272 乙丑 秦 秦昭王三十五年 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史记·匈奴列传》

  265 丙申 赵 赵孝成王元年 赵将李牧驻守代郡、雁门备御匈奴,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史记·李牧列传》

  215 丙戌 秦 秦始皇三十二年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里。于是渡河据阴山,逶迤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

  《史记·蒙恬列传》

  214 丁亥 秦 秦始皇三十三年 坠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

  《史记·秦始皇本纪》

  214 丁亥 秦 秦始皇三十三年 秦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谪戍以充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高阙、阴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

  《史记·秦始皇本纪》

  213 戊子 秦 秦始皇三十四年 秦谪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

  《史记·秦始皇本纪》

  209 壬辰 秦 秦二世元年 中原各地起兵反秦,秦前所徙诸谪戍边者皆散,匈奴得宽,复稍渡河南,与中原界于故塞。

  《史记·匈奴列传》

  205 丙申 汉 汉高祖二年 置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郡,关外置河南郡。更立韩太尉信为韩王。诸将以万人若以一郡降者,封万户,缮治河上塞。

  《史记·高祖本纪》

  130 辛亥 汉 汉元光五年 发卒万人,治雁门险阻。

  《汉书·武帝纪》

  127 甲寅 汉 汉元朔二年 卫青复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得胡首虏数千,牛羊百余万。于是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

  《史记·匈奴列传》

  121 庚申 汉 汉元狩二年 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

  《史记·大宛列传》

  令居,县名也,属金城,筑塞西至酒泉。

  《汉书·张骞传》

  110 辛未 汉 汉元封元年 遣从骠侯破奴,将属国骑兵数万以击胡,胡皆去。明年,击姑师,虏楼兰王。酒泉列亭障至玉门矣。

  《汉书·张骞传》

  103 戊寅 汉 汉武帝太初二年 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外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庐朐,而使游击将军韩说,长平侯卫伉屯其旁,使强弩都尉路博德筑居延泽上。

  《史记·匈奴列传》

  101 庚辰 汉 太初四年 贰师将军伐大宛之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汉使西域者益得职。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梨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汉书·西域传》

  33 戊子 汉 汉元帝竟宁元年 单于自言愿婿汉以自亲,元帝乃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卫上谷以西至敦煌,请罢边备塞卒,以休天下人民。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38 戊戌 东汉 东汉建武十四年 屯常山、中山以备北边,并领建义大将军朱?营。又代骠骑大将军杜茂缮治障塞,自西河至渭桥,河上至安邑,太原至井陉,中山至邺,皆筑城堡,起烽燧,十里一堠。

  《史记·马成列传》

  126 丙寅 东汉 东汉顺帝永建元年 先是朔方以西障塞多坏,鲜卑因此数侵南匈奴,单于忧恐,乃上书乞修复障塞。冬十月,汉诏黎阳营兵出屯中山北界,令缘边郡增置步兵,列屯塞下,教习战射。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423 癸亥 北魏 北魏泰常八年 正月,丙辰,……蠕蠕犯塞。

  二月戊辰,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戍卫。

  《魏书·太宗纪》

  446 丙戌 北魏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 发司、幽、定、翼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起上谷,西至于河,广袤皆千里。

  《魏书·世祖纪》

  484 甲子 北魏 北魏太和八年 高闾上表:北狄……所长者野战,所短者攻城。若以狄之短夺其所长,则虽众不能成患,虽来不能深入……六镇势分,倍众不济,互相围逼,难以制之。请依秦、汉故事,于六镇之北筑长城,择要害之地,往往开门,造小城于其侧置兵扦守。

  《资治通鉴·齐纪》

  504 甲申 北魏 北魏正始元年 源怀至恒、代、案视诸镇左右要害之地。可以筑城置戍之处,皆量其高下,揣其厚薄,乃储量积仗之宜,犬牙相救之势,凡表五十八条……世宗从之。

  《魏书·源怀传》

  543 癸亥 东魏 东魏武定元年 丞相欢,筑长城于肆州北山,西自马陵,东至土?,四十日罢。

  《资治通鉴·梁纪》

  552 壬申 北齐 北齐天保三年 十日乙未,起长城,自黄栌岭,北至社于戍四百余里,立三十六戍。

  《北齐书·文宣帝纪》

  553 癸酉 北齐 北齐天保四年 契丹犯塞,文宣帝亲戎北讨,至平州遂西趣长堑。

  《北史·契丹传》

  554 甲戌 北齐 北齐天保五年 十月庚申,帝北巡至达速岭,览山川险要,将起长城。

  《北齐书·文宣帝纪》

  555 乙亥 北齐 北齐天保六年 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至恒州九百余里。

  《北史·文宣帝纪》

  556 丙子 北齐 天保七年 冬十月……发山东寡妇二千六百人以配军士,有夫而滥夺者五分之一。

  《北史·文宣帝纪》

  556 丙子 北齐 天保七年 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于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率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

  《北史·文宣帝纪》

  557 丁丑 北齐 天保八年 于长城内筑重城,自库洛拨而东至于坞纥戍,凡四百里。

  《北史·文宣帝纪》

  563 癸未 北齐 河清二年 三月,齐招司空斛律光督步骑二万,筑勋掌城于轵关,仍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二戍。

  《资治通鉴·陈纪》

  565 乙酉 北齐 北齐天统元年 斛律羡以北虏屡犯边,须备不虞,自库堆戍东拒于海,随山屈曲二千余里,其间二百里中凡有险要,或斩山筑长城或断谷起障。并置立戍逻五十所。

  《北齐书·斛律金·附子羡传》

  579 己亥 北周 北周大象元年 突厥寇并州……六月……发山东诸州民修长城。

  《周书·宣帝纪》

  581 辛丑 隋 隋开皇元年 隋主既立,待突厥礼薄,突厥大怒……乃与故齐营州刺史高宝宁合兵为寇。隋主患之,敕缘边修堡障,竣长城。

  《资治通鉴·陈纪》

  581 辛丑 隋 隋开皇元年 四月,发稽胡修筑长城,二旬而罢。

  《隋书·高祖纪》

  夏四月,隋发稽胡修筑长城。汾州胡千余人在途亡叛,文帝命韦冲缓怀叛者,月余,叛者皆至,复赴长城之役。

  《北史·韦孝宽附兄子冲传》

  582 壬寅 隋 隋开皇二年 五月,己未,高宝宁引突厥寇隋平州,突厥悉发五可汗控弦之士四十万人入长城。

  《资治通鉴·陈纪》

  585 丙午 隋 隋开皇五年 使司安少卿崔仲方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拒河,西至绥州,绵历七百里,以遏胡寇。

  《资治通鉴·陈纪》

  586 丙午 隋 隋开皇六年 二月丁亥……发丁男十一万,修筑长城,二旬而罢。

  《隋书·高祖纪》

  复令崔仲方发丁十五万于朔方以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

  《资治通鉴·陈纪》

  587 丁未 隋 隋开皇七年 发男丁十万余修筑长城,二旬而罢。

  《隋书·高祖纪》

  607 丁卯 隋 隋大业三年 秋七月,发男丁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一旬而罢,死者十之五六。

  《隋书·炀帝纪》

  608 戊辰 隋 隋大业四年 三月乙丑,东驾幸五原,因出塞巡长城。

  七月辛巳,发男丁二十余万筑长城,自榆谷而东。

  《隋书·炀帝纪》

  1136~1148 金 金熙宗年间 泰州婆卢火浚界壕。

  《金史·地理志》

  1165 乙酉 金 大定五年 正月……乙卯,诏泰州,临潢接境设边堡七十,驻兵万三千。

  《金史·世宗本纪》

  1181 辛丑 金 大定二十一年 四月……增筑泰州,临潢府等路边堡及屋宇。

  《金史·世宗本纪》

  1190~

  1195

  金 明昌年间 明昌间,有司建议,自西南、西北路,沿临潢达泰州,开筑壕堑以备大兵,役者三万人,连年未就。御史台言:“所开旋为风沙所平,无益于御侮,而徒劳民”。……后丞相襄师还,卒为开筑,民甚苦之。

  丞相完颜襄请用步卒穿壕筑障,起临潢左界北京路以为阻塞。……襄亲督视之,军民并役,又募饥民以佣即事,五旬而毕。

  《金史·完颜襄传》

  1198 戊午 金 金承安三年 大定年间修筑西北屯戍,西自坦舌,东至胡烈么,凡六百里,中间堡障,工役促迫,虽有墙隍,无女墙副堤。思忠增缮用工七十五万,只用屯戍军卒,役不及民。

  《金史·独吉思忠传》

  1199 己未 金 金承安四年 仆散揆沿徼筑垒穿堑,连亘九百里,营栅相望,烽相应,人得恣田牧,北边遂宁。

  《金史·仆散揆传》

  1372 壬子 明 洪武五年 宋国公冯胜下河西,弃敦煌,划嘉峪关为界。由庄浪迤南三百余里为姑臧地,置镇番卫。又设甘州等五卫于张掖,肃州卫于酒泉,兰州卫于金城。

  《重修肃州新志》

  1372 壬子 明 洪武五年 大将军徐达在辽、金旧土城基础上筑大同城。

  《大同县志》

  1373 癸丑 明 洪武六年 命大将军徐达等备山西北平边,谕令各上方略。从淮安侯华云龙言。自永平、蓟州、密云、迤西二千余里,关隘二十九,皆置戍守。

  《明史·兵志》

  1381 辛酉 明 洪武十四年 春正月辛亥,大将军徐达,发燕山等卫屯兵一万五千一百人修永平,界岭等三十二关。

  《永平府志》

  1395 乙亥 明 洪武二十六年 正月,命周王?、晋王桐率河南、山西诸卫军出塞,筑城屯田。

  《明史·太祖本纪》

  1409 乙丑 明 永乐七年 大同称镇,置镇守总兵官

  《三云筹俎考》

  1412 壬辰 明 永乐十年 敕边将,自长安岭迤西迄洗马林筑石垣,深壕堑。

  《明史·成祖本纪》

  1434 甲寅 明 宣德九年 都督李谦于红门口外六十里,自窑子头墩起,至小口子墩止,建边墩十六座。

  《偏关志》

  1436 丙辰 明 正统元年 始设佥都御史巡抚宣、大。

  《明史·职官志》

  给事中朱纯请修塞垣。总兵官谭广余言:“自龙门至独石及黑峪口五百五十里,工作甚难,不若益墩台。”乃增赤城等堡烟墩二十二。

  《明史·兵志》

  1437 丁巳 明 正统二年 守将都督王祯……开创榆林一带营堡,累增至二十四所,发调延安、绥德、庆阳三卫官军分戍。

  《榆林府志》

  1442 壬戌 明 正统七年 冬,……翱乃躬行边,起山海关抵开原,缮城垣,浚沟堑。五里为堡,十里为屯,使烽燧相接。

  《明史·王翱传》

  皆恭始践山因河编木为垣,久之,乃易以版墙,而墩台城堡,稍有添置。

  《全辽志·边防志》

  1449 己巳 明 正统十四年 十一月癸未,修沿边关隘。

  《明史·景帝本纪》

  1450 庚午 明 景泰元年 提督东京军务,右佥提督御史邹来学修喜峰迤东至一片石各关隘。

  《临渝县志》

  1451 辛未 明 景泰二年 宣府、大同各设巡抚,遣尚书石璞总理军务。

  《明史·职官志》

  1466 丙戌 明 成化二年 总兵王玺于偏关北建新边,边极东为老营好汉山,边东接大同镇平鲁卫白草坪边,东南折向内边,接利民朔州界。西折至神池大水口,宁武阳方口,迤南复东折盘道梁抵雁门关。

  《偏关志》

  1468 戊子 明 成化四年 自抚顺而南四十里,设东州堡;东州之南三十里,设清河堡;清河之南七十里,设碱场堡;碱场之南一百三十里,设?阳堡,烽堠相望,远近应接,拓地千里。

  《辽东志》

  1471 辛卯 明 成化七年 延绥镇巡都御史余子俊大筑边城。

  《明志·兵志》

  1472 壬辰 明 成化八年 ……榆林修筑东、西、中三路墙堑,宁夏修筑河东边墙,遂弃河守墙。

  《九边图考》

  1473 癸巳 明 成化九年 都御史余子俊徙镇榆林堡,襟吭即举,内地遂安。

  《九边图考》

  1474 甲午 明 成化十年 余子俊奏修筑边墙之数,东自清水营紫城寨,西至宁夏花马池营界牌止……修边墙,墙东西长一千七百七十里一百二十三步,守护壕墙崖寨八百一十九座,守护壕墙小墩七十八座,边墩一十五座。

  《榆林府志》

  巡抚宁夏都御史徐延璋,镇守都督范瑾,奏筑河东边墙,自黄沙嘴起至花马池止,长三百八十七里。

  《北虏事迹》

  1477 丁酉 明 成化十三年 修宁夏西路永安墩至西沙嘴一带边墙。

  《读史方舆纪要》

  1479 己亥 明 成化十五年 十一月,筑宁夏沿河边墙。

  《明会要》

  1485 乙巳 明 成化二十一年 余子俊以户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总督大同、宣府军务,由大同中路起,西至偏关接界去处止,东西地远六百余里,地势平坦,无险可据,调集中、西二路征操马步官军,并屯种官舍余人等做与墩墙。从中路起随小边故址,每二里立墩一座。每座四面根脚各阔三丈,高三丈,对角做悬楼二座,长阔各六尺。空内挑壕堑阔一丈五尺,深一丈许。

  《大同县志》

  总督军务余子俊请筑宣、大长城,五月都指挥顾纲以京兵六千助役。

  《大同县志》

  1502 壬戌 明 弘治十五年 秦襄敏总制陕西三边,筑内边一条,自饶阳界起西至徐冰水三百里,自徐冰水起西至靖虏花儿岔止,长六百余里。

  《九边图考》

  1505 乙丑 明 弘治十八年 总制杨一清修边四十余里。

  《固原州志》

  1515 乙亥 明 正德十年 张风翊建,东起长林鹰窝山崖,西抵偏关教军场边墙,随山据险,长一百二十里,又于关南五里筑堡一座,名罗汉坪堡。

  《偏关志》

  1516 丙子 明 正德十一年 都御史李钺于雁门东筑七堡,石墙、吴城、六郎,以遏山阴之冲;东梁坡、乱石滩、骆驼石,以遏应州之冲;天井梁以遏浑源州之冲。西筑四堡、八岔、石匣、小莲花,以遏马邑之冲;夹柳树、周鹗梁以遏朔州之冲。

  《山西通志》

  1529 己丑 明 嘉靖八年 总兵李瑾于偏关东北三十里,东起老营石庙儿,西抵白道坡石梯墩,沿山削崖,平地筑墙,长九十余里。

  《北虏事迹》

  1530 庚寅 明 嘉靖九年 三边总制王琼,自环县萌城西响石沟至靖虏卫地名花儿岔筑边墙,长六百三十六里。

  《北虏事迹》

  1530 庚寅 明 嘉靖九年 八月王琼令镇守固原属都督佥事刘文,统领官兵八千四百余名,巡行响石沟等处……挑挖响石沟至下马房旧堑长三十里,俱深二丈,阔两丈五尺,南面堑土筑墙,连沟共高三丈。又修理下马房西接平虏、镇戎,经古城、海剌都、西安州,五堡坍塌边墙一百二十五里,随山就崖,铲削陡峻,至九月初三次第修完。干盐池以西坍塞崖堑二十九里,令靖虏守备都指挥赵旭修理完备。

  《北虏事迹》

  1534 甲午 明 嘉靖十三年 都御史任洛自鵰窝梁至达达墩,筑边八里二十八步,砌以石。

  《宁武府志》

  1536 丙申 明 嘉靖十五年 大司马刘公总督三边军务,深以宁夏失险为忧,命修贺兰山上边墙。

  《嘉靖宁夏新志》

  宁夏镇黄河东岸处筑长堤一道,顺河直抵横城大边墙,以截套虏自东过河入宁夏之路。

  《皇明九边考》

  1537 丁酉 明 嘉靖十六年 总制刘天和,修干沟干涧六十余里,挑筑壕堤各一道。复自徐冰水迤鸣沙河岸修一百二十五里,增葺女墙。

  《万历固原州志》

  1539 己亥 明 嘉靖十八年 都御史陈讲乃寻王野梁边墙废迹修复之。东起阳方口,经温岭、大小水口、神池莽麦川至八角堡,悉筑长城凡百八十里,且筑且斩因山为险,土石各半,外为壕堑。

  《宁武府志》

  1540 庚子 明 嘉靖十九年 都御史刘臬请城雁门隘寨三百里,高阔以一丈五尺为式。

  《山西通志》

  1541 辛丑 明 嘉靖二十年 镇守山西总兵官一人。旧为副总兵,嘉靖二十年改设,驻宁武关,防秋移驻阳方口,防冬移驻偏关。

  《明史·职官志》

  1542 壬寅 明 嘉靖二十一年 翟鹏任宣、大总督,……浚壕、筑垣,修大同边墙三百九十余里,增新墩二百九十二,护墩堡一十四,建营舍一千五百间。疏请东自平型,西至偏关,画地分守。增游击兵三支,分驻雁门、宁武、偏关。攻墙,戍兵拒,游击兵出关夹攻。

  《明史·翟鹏传》

  1544 甲辰 明 嘉靖二十三年 巡抚曾铣自丫角而南历老营、野猪沟、利民一带增筑旧边一百四十里,望台一百二十八。

  《偏关志》

  1544 甲辰 明 嘉靖二十三年 都御史王仪请筑,宣府北路之龙门、许家冲,中路之大、小白阳,西路之膳房、新开、新河口、洗马林诸要冲垣墩,配兵乘守,从之。

  《宣化府志》引《宣镇志》

  巡抚詹荣以大同无险,乃筑东路边墙一百三十八里,堡七,台一百五十四座。

  《大同县志》

  1546 丙午 明 嘉靖二十五年 杨博拜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大兴屯利。请募民垦田,永不征租,又修筑肃州榆林泉及甘州平川境外大卢泉诸处墩台。

  《明史·杨博传》

  总督翁万达及都御史詹荣、总兵周文议曰:堑可填渡且不利拒守,故必城。城必有台,利于出击,台必置屋以处戍卒,近城必筑堡以仗伏兵,城下留数暗门以便出哨。又曰:自阳和至宣府李信屯旧无城,自丫角山至阳和旧有堑或城而不固,三月令通筑边墙,补故并刃新,凡三百余里,于边墙冲口等处添设空心砖台三百座。

  《大同县志》

  总督侍郎翁万达以王仪所筑塞垣已渍圮,诸要冲垣墙亦多未备,请先于西路急冲张家口、洗马林、西洋河为垣七十五里有奇,削垣崖二十二里有奇,堑十三里,敌台月城九十一。

  《两镇三关志》

  1548 戊申 明 嘉靖二十七年 甘肃巡抚都御史杨博,巡历诸险,于诸口各设壕堑、榨垒以扼寇害。

  《肃镇志》

  1549 己酉 明 嘉靖二十八年 巡抚蒋应奎自山海关直抵开原,每五里设台一座,历任吉澄、王之浩于险要处增设加密,每台上盖更楼一座,黄旗一面,器械俱全,台下有圈,设军夫五名常川瞭望以便趋避。

  《开原县志》

  万达又请自东路新宁墩,北历鵰鹗、长安岭、龙门卫至大台子别为内垣一百六十九里有奇,堑如之;敌台三百有八,铺屋如之;暗门十九。以重卫京师,控带北路。又请补筑东路,镇南墩与火焰山中空,由镇南而北,西历永宁至新墩,塞垣以成全险,俱从之。

  《两镇三关志》

  1559 己未 明 嘉靖三十八年 裁副总兵,以提督改为昌镇镇守总兵,驻昌平城,听总督节制。

  《明史·职官志》

  1567 丁卯 明 隆庆元年 兵部请浚边壕,从之。

  《宣化府志》引《续宣镇志》

  1568 戊辰 明 隆庆二年 总督方逢时请筑北路龙门所处边,起龙门所盘道墩,迄靖虏堡之大衙口,俾北路之兵,由此以入援南山,东路之兵由此以出援独石,从之。

  《宣化府志》引《续宣镇志》

  戚继光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务。

  《明史·戚继光传》

  1569 己巳 明 隆庆三年 自嘉靖以来,蓟镇边墙虽修,墩台未建,继光巡行塞上,议建敌台,略言:“蓟镇边垣延袤二千里,一瑕则百坚皆瑕。比来岁修岁圮,徒劳无益。请跨墙为台,睥睨四达,台高五尺,虚中为三层,台宿百人,铠仗糗粮具备。令戍卒画地受工,先建千二百座……”督抚上其议,许之。

  《明史·戚继光传》

  1571 辛未 明 隆庆五年 督臣王之诰请于宁夏扯木峡旧堡河口至五方寺塔儿湾白草墩,增筑边墙、墩台、大小堡寨,驻将领于此,以遏胡寇出入要路,并筑东西大小隘口。

  《读史方舆纪要》

  1572 壬申 明 隆庆六年 镇城西、北、东、南四路,板桥堡起至明沙堡止边墙,壕榨二千八百一十二丈,计一十五里二百二十四步,都御史廖逢节议题,隆庆六年修完。

  《甘镇志》

  东、西、南、北四路,嘉峪关起镇夷千户所止,边墙、崖榨一万三千六百三十丈,计七十五里二百六十步,都御史廖逢节议题,隆庆六年修完。

  《重修肃州新志》

  1573 癸酉 明 万历元年 兵部复阅视侍郎汪道昆奏,阅过辽东全镇,修完城堡一百三十七座;铺城九座;关厢四座;路台、屯堡、门角、台圈、烟墩、山城一千九百三十四座。边墙二十八万二千三百七十三丈九尺;路壕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一丈;俱各坚固,足堪经久。

  《明神宗实录》

  夏四月,乙卯,增蓟镇、昌平敌台二百。

  《永平府志》引《国榷》

  从宣大督抚所请修南山及中北二路诸边墩营寨。

  《宣化府志》引《续宣镇志》

  修完东乐,洪水、尾窑、甘峻、梨园、平川、明沙等堡墙壕、崖榨、叠水四百九十五丈。内边墙底阔九尺,顶阔五尺,实台高一丈三尺,垛墙三尺共高一丈五尺。壕口阔深各二丈,底阔一丈,崖榨高、阔、深各三丈,俱不支钱粮。

  《肃镇志》

  1574 甲戌 明 万历二年 四月户部发二十六万二千余金修大同边墙,岁费五万。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题准修建延绥一镇三段边墙六百七十一里,墩台七十五座,墩院八座,寨城七座,石砌河口水洞连台一座,石券关门一座,石砌并土筑沟口一十七处,砖石券砌大小水洞、音门八十三处,水口四十五处,水眼五十一处,水道四百二十五道。

  《榆林府志》

  1574 甲戌 明 万历二年 万历二年修完平川、三坝、孤山儿、平虏等墩起帮接边墙长一千一百八十七丈。新加厚部分边墙底阔五尺,顶阔三尺,实台高三尺或四尺,垛口三尺。连旧墙共底阔九尺,顶阔五尺,高一丈七尺。

  《甘镇志》

  1579 己卯 明 万历七年 二月,筑大同镇屯堡二百五十七,敌台千二十八所。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1595 明 万历二十三年 巡抚李景元筑边墙,绵亘十五里,坚固精好,外护雁门,内巩省会,敌不敢窥焉。

  《乾隆代州志》

  1598 戊戌 明 万历二十六年 以松山平定议筑新边,……新边自靖虏卫黄河索桥起,至庄浪县界上门川共长四百里,而兰靖、庄浪千四百里冲边始安。芦塘、三眼井等处土疏易圮,时费修筑。仍按明初旧址,自镇番直接宁夏中卫。

  《兰州府志》

  1599 己亥 明 万历二十七年 兵备副使荆州俊筑边,自乌兰哈里吉至大靖、泗水堡,延袤四百里,建堡十三。

  《古浪县志》

  1638 戊寅 明 崇祯十一年 兵部拨一万五千金,修复宣府镇边墙。

  《南山修筑墩台疏》

  1691 辛未 清 康熙三十年 工商等衙门复古北口总兵官蔡元疏言:“古北口一带边墙倾塌甚多,请行修筑,应如所请。”

  上谕:“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挡,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帮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古北、喜峰口一带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蔡元见未及此,其言甚属无益,谕九卿知之。”

  《承德府志》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