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缅甸

  中国一定要出兵缅甸,一定要保住滇缅公路大动脉,绝不能让日本人踏进云南!

  1942年春,此时距卢沟桥事变已四年有余,平津沦陷、中原失守、上海、南京、广州武汉也纷纷沦陷。为了迅速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在这之后,日军先后发动豫南战役、赣鄂会战、中条山大战、两次长沙会战,却始终无法摧垮重庆政府。

  但此时,蒋介石在重庆却焦头烂额。

  昨晚头疼了一夜,现在依然精神有些恍惚,加上湖南传来的战报,让他更是心烦意乱:第9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从长沙来电,日军第三次进犯长沙,攻势猛烈,我方炮弹严重不足……

  炮弹——战争的粮食!

  可他上哪里去弄?没有了粮食,这战还怎么打?

  想到这里,蒋介石不由出了身冷汗。被风一吹,脑子忽地不那么疼了。

  重庆政府所需各种军用和民用物资:汽油、煤油、柴油、橡胶、汽车配件的百分之百,药品、钢材、棉纱、白糖、纸张的百分之九十,都须从西方进口,而现在,与国外相连的几条运输线先后被掐断——

  苏德战争爆发后,由苏联经过蒙古运往中国的救援物质全部告断;

  香港、广州、武汉先后沦陷,由香港经广州,通过粤汉铁路送往武汉的供给线也被日寇控制;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迅速击败了驻扎在柬埔寨、老挝和越南的法、英、美各国军队,滇越铁路落入日本人手中,从越南到云南的交通中断;

  日本舰队在长江上日夜游弋,掐断水路;

  现在剩下的唯一的血脉,便是从云南到缅甸的滇缅公路!

  1938年,日寇对粤汉铁路和滇越铁路狂轰滥炸,外国援华的各种物资难以正常运输;当时,国民政府动员了数十万民工翻山越岭,经滇西横断山脉,跨怒江、澜沧江、漾濞江三大河流,肩挑手提,男女老少全部上阵,克服天险和瘴疠,用8个月时间抢筑了这条长达700多公里的滇缅公路,创造了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成为当时世界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迹。

  目前,大批的援华物资都积压在英国人控制下的缅甸首都仰光,然后经过滇缅公路辗转运到昆明,再由昆明运到重庆。由于路途漫长,诸多困难,援华物资运输总量现在已经从正常的月35000吨剧减到不足6000吨。

  一个月前,日本飞机全面袭击西方盟国在南太平洋上的所有军事基地。仅仅一周,盟军损失一千架作战飞机和一百二十艘舰船。同时,日军迅速出兵东南亚,占领泰国、登陆菲律宾、进犯马来半岛和新加坡,七万美菲守军放下武器,八万新加坡英军向三万日本入侵者投降。盟国的失败,却将中国的后方暴露在日军面前。

  日本下一步必然是占据缅甸,切断中国的生命运输线。

  日本在中国本土没占得半分便宜,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正在组织三战长沙,牢牢钉死阿南惟几(日军陆军上将),保障重庆的安全;胡琏的十八军在宜昌守住,多次击溃日军进犯,让日本无法从长江水路进攻重庆——但日本若是绕道缅甸迂回云南,从背后袭来,国民政府就相当危急了。

  如果日军切断滇缅公路,断绝中国同外部世界的一切联系,中国国内的各种战略物资储存最多只够维持三个月。

  正如外交部长宋子文所说:“……倘若日寇进犯缅甸,断我赖以生存之滇缅路,我后方军民则无异困守孤城,坐以待毙……”

  这正是蒋介石真正焦虑之所在。

  时局已经很明了:日军之所以要向英美开战,固然是日本与英美在亚洲的利益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英、美一直通过滇缅公路向中国抗日战场输送物资。日本认为只有掐断这条最后的运输线,中国抗日战场才会失去活力,国民政府就会因为绝望而投降,这样日本就可以从中国战场抽调百万以上的军队投入到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彻底荡清欧美在亚洲的势力。

  “报告!占领泰国的日军第15军先头部队,已经进入缅甸南部维多利亚角,直接威胁仰光和滇缅公路……”传令官送来最新的战况。

  握着这纸电报,蒋介石下了决心,中国一定要出兵缅甸!绝对不能让日本人踏进云南!

  此刻,美国白宫,罗斯福总统也焦虑不已:日军在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同西方各国作战的部队总共才有十一个师团和三个旅团,就打得他们溃不成军。而中国军民,却拖住了日军整整二十一个师团和二十个旅团200多万的兵力,倘若中国抗不住,日军就能够腾出手来,把半数以上的在华侵略军抽调出来对付西方,则西方就很难应付了。

  另外,如果日本成功占领缅甸,然后进攻印度;德国趁机攻入伊朗,然后,德日两国分头向中东进攻,并在此会师,两国的势力范围就会连成一片,那么对同盟国来说,无异于是一场噩梦。

  如何保住中国,在罗斯福的战略意义上,变得极为重要,而且中国是反攻日本本土最理想的战略基地,因为中国离日本本土最近,从中国去轰炸日本本土和从中国港口出发在日本登陆,远比从太平洋诸小岛与日军逐岛争夺要好得多。

  英国首相丘吉尔此刻也是惊心不已,英伦三岛仗着英吉利海峡,希特勒暂时没办法侵犯英国本土,但如果日本投入更多的兵力到亚洲战场,那么英国根本无力保护其海外殖民地,对大英帝国来说,后方的物资供应将会大大减少,而敌方却能攫取更多的资源。日本现在已经对其殖民地缅甸食指大动,而英国在缅甸仅有的驻防兵力根本就难以应付。

  “为了保证欧美诸国的利益,中国一定得撑住!”

  罗斯福和丘吉尔把目光同时投向了苏联。两国均派使者出访,希望斯大林能对日宣战,将日本的兵力吸引到中苏边境来。

  在苏联的西线战场上,苏德正呈胶着状态,而日本在中国东北经营已久,尚有号称百万的关东军;斯大林可不想“充当冤大头”,在他看来,只要不对日宣战,日军就不会轻易入侵苏联,他就可以集中兵力对付希特勒。

  苏联人不愿意帮忙,罗斯福只有寄希望于中国了,美国在不断向蒋介石提供巨额援华物资的同时,也要求蒋介石出兵缅甸,既帮助英国协防,也保护滇缅公路,维系这条脆弱的生命线。

  丘吉尔却对中国出兵不怎么感兴趣,英国在缅甸统治了近50年,他既想保住缅甸,维护其殖民主义的既得利益,又不想让中国军队进入缅甸。在历史上,中国对缅甸有过很大的影响,如果中国人将势力再次渗入,缅甸很可能会依附中国,兴起民族独立运动。

  “如果把缅甸丢给日本,我们撤往印度,以后赶走日本佬,缅甸还是我们的,但若是把中国人放进来,打垮了日本人后他们不走了,岂不是麻烦大了。”丘吉尔与其幕僚在反复的权衡利弊:就是将部队撤走,也需要相当的时间,当时驻缅英军共约5万人,辖英缅第1师、英印第17师、澳军第63旅和第7装甲旅,主力集中在南部毛淡棉、仰光和北部的曼德勒。驻防曼德勒的部队离印度较近,很方便撤回来,但位于毛淡棉和仰光的部队就太远了,若是被日本人咬住,损失可能会很大。

  蒋介石恨恨地咆哮道:“娘希匹!这些洋人,没一个好东西。”

  缅甸局势危急,英国人却依旧在商议是否该将缅甸放弃,直接后撤,退到印度。美国人却极力主张英军固守仰光,等中国出兵支援,合中、美、英三方力量打垮日本。

  在美国的协调下,蒋介石在重庆主持召开中、英、美军事联席会议。

  会议结束后,蒋介石接见中外记者并发表谈话,透露了中国即将出兵缅甸的消息。

  第二天,蒋介石的谈话被突出地刊登在《中央日报》及国内各大报的头版位置上。

  缅甸之战立刻成为影响中国和亚洲局势发展的新热点,中国即将出兵缅甸的消息立刻震动了西方世界。

  英军东南亚总司令韦维尔应邀飞抵重庆,到蒋介石的别墅,商谈缅甸问题。

  韦维尔身材魁梧,性格倔犟,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他失去了一只左眼,因此当他跟别人会面时,常常用剩下的那只右眼蛮横地瞪着对方,使人感到他像一头随时都会发怒的独眼公牛。此人性格傲慢,后来被伦敦1980年版《历史百科全书》中称作“……二次大战中最有成就和最不幸的将军之一。”

  韦维尔初到重庆时,带来一批大趾高气扬的军事助手和参谋,这些狂傲的不列颠军官从走下飞机的第一刻起,就以一种西方人的优越感俯视前来欢迎他们的中国人,并且公开把中国的委员长蒋介石称做“酋长”,那意思是中国人还都是原始的部落居民。

  为了抗战,蒋介石十分真诚地欢迎并宴请远道而来的英国客人,他身着戎装,满脸微笑,亲自在别墅庭院的大门口欢迎贵宾到来,中国第一夫人宋美龄则亲自为丈夫充任翻译。

  蒋介石对即将开始的双方会谈持乐观态度,因为大敌当前,英国人在太平洋战场到处吃败仗,所以他觉得这位英国将军会对他客气一番,并就盟国的援华物资和中国军队参加缅甸共同防务等问题达成原则协议。

  不料会见刚开始,韦维尔就不顾起码礼仪,当面对蒋介石宣读了一份态度强硬的备忘录;备忘录要求中国方面将“囤集在仰光的租借物资,部分转入缅甸防务”,并规定中国军队入缅人数“不超过一个团”。

  蒋介石的热情一下子被冷水彻底浇灭,会见气氛十分尴尬。

  等到韦维尔一出门,蒋介石的脸色立刻变得铁青。宋美龄安慰道:“达令,同英国人打交道是不容易的,好在美国人跟他们不一样。”

  “娘稀匹!这些洋人,都是帝国主义者,没有什么好东西!”蒋介石狠狠地咆哮,他嗅嗅同韦维尔握过的手,厌恶地皱起眉头。

  宋美龄知道蒋介石不喜欢同洋人打交道,这不仅因为他们盛气凌人态度倔傲,还因为蒋介石尤其厌恶欧美人身上时常散发出一种不讨人喜欢的“羊膻味”。宋美龄立刻大声吩咐:“来人!侍候先生洗澡。把门窗统统打开,把洋人的臭味都给我赶出去。”

  此刻在日军大本营,却有着详细而明确的计划,日军决定以武力进攻为辅,以谋略策反为主,双管齐下,一鼓作气,攻占全缅。大本营认为,占领缅甸对中国战场和未来印度战场有重大意义,而且缅甸的铝矿、石油及大米,对亚洲战场至关重要。日本企图以缅甸作跳板和战略资源地,向中国和印度进攻,最后独霸整个亚洲。

  日军南亚司令部特务处的铃木大佐在泰国曼谷集合缅甸独立运动“三十同志会”时,对他们慷慨陈词:“缅甸老百姓在英国人的殖民统治下,痛苦生活了100多年,现在是清算白人的时候了!日本与缅甸同种同族,共存共荣。大日本帝国决不容许白种人继续统治缅甸,一定要还给你们一个独立的缅甸!亚洲是亚洲人的,让英国佬美国佬法国佬都滚出去!”

  的确,缅甸老百姓恨透了英国人。1824年,英国不宣而战,突然出兵占领缅甸。马克思曾指责说:“英国在东方进行的历次征战,哪一次也比不上征伐缅甸这样师出无名。”自那时起,善良的缅甸百姓便在英国统治下痛苦呻吟。印度已经是英国殖民地,英国却把缅甸作为印度的一个省,这样缅甸就沦为殖民地的殖民地。缅甸百姓受着英国殖民者和印度地主的双重剥削——缅甸出产的大米60%被运向国外,英国官员甚至亵渎缅甸佛塔和佛像,或棒打,或脚踢,乃至尿淋。缅甸百姓不堪殖民统治,多次组织起义抗英,可惜都惨遭失败。

  缅甸百姓把独立看得比生命重要,在日本人谎言的欺骗下,许多缅甸人错把日本人当救星。在铃木的策划下,不明真相的“三十同志会”在泰国首都曼谷歃血为盟,发誓为缅甸独立而战。之后,他们打起独立斗争的孔雀旗,离开曼谷,向缅甸首都仰光进发。

  缅甸民族运动先驱分子,边走边宣传,所到之处,群情激奋。青年农民们纷纷放下锄头,拿起枪杆,加入独立义勇军的队列。离开曼谷时,孔雀旗下一共只有30来人,越过泰缅边境,增加到190人,而进入缅甸的毛淡棉后,已经扩展为一支拥有5000多人的滚滚洪流。他们喊出的口号是:“赶走万恶的英国人,缅甸独立的时刻到了。”“日本人是来援助缅甸独立的。”

  许多缅甸人甘愿为日本人做事,尤其是给日本人侦察和传送军事情报。

  出征前,蒋介石秘密召见戴安澜和廖耀湘:“一定要把部队带回来!”

  中国和英国的分歧,引起白宫极大的不安。

  “可恶的英国佬,还端着架子自以为了不起!”罗斯福对英国人的短视和自私很恼火。他很明白,中国人参战,不仅对亚洲战局至关重要,对在欧洲焦头烂额的盟国也很重要。只要中国人在亚洲坚持抵抗住日本,英美就可以集中力量对付德国。人是战争最宝贵的资源,而中国有的是人!现在中国战场是否能坚守,已经对这场世界大战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罗斯福决心说服英国人放下殖民者的架子,同中国人共同抵抗日军。这样,美国和英国就可以全力去对付欧洲战场了。

  1942年1月,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及苏联外交部长李维诺夫和中国外交部长宋子文,在华盛顿举行“阿卡迪亚”会议。

  会议达成的主要协议有:保证运用本国人事、军事与经济资源对德意日三国及其附从者作战,不与敌人缔结单独的停战协定或和约;成立“军需品分配委员会”,统筹分配军需品;成立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和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协调盟军的联合作战;亚洲太平洋地区成立美英荷澳盟军司令部,组建中国战区(同时组建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部);盟国战略为“先欧后亚”,即首先战胜纳粹德国,再回头解决日本。

  蒋介石没有出席会议,但是会议决定将缅甸、泰国和法属印度支那(越南)从盟军东南亚战区中划出来,与中国战区合并,称“中、缅、印战区”,由蒋介石出任总司令,这让他很高兴。

  “欧洲大国只剩下英国在撑着;美洲大陆上美国算是个强国,但也被日本人偷袭珍珠港,还丢了大量殖民地,吃了大亏;而亚洲,只有中国能对抗日本。”想到这里,蒋介石很兴奋,认为自己现在跟罗斯福、丘吉尔地位即使有点差距,但也不远了。

  鉴于中、英两国在印缅战场上有不同的利益所在,难免发生矛盾和纠纷,蒋介石要求美国指派一位与该地区没有直接利害冲突的美国将军来协调,罗斯福答应了,他其实早有人选,那就是史迪威将军。

  史迪威原是驻中国使馆的武官,是个中国通,能讲流利的中国话,他对中国社会的实情十分了解,很同情中国人的抗战,对中国士兵的评价较高,他“深信穿草鞋、营养不良的中国士兵,一旦装备完善,训练有素,指挥有方,就能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士兵相抗衡”。史氏在日记中也说,“中国士兵是出色的材料,他们比日本鬼子好,不能为中国遭受灾难而责怪普通的中国士兵。”但他对中国政府的腐败非常不满,他常说,“三亿九千九百九十万的中国人是好人,剩下十万是贪官污吏。”

  1942年1月14日,罗斯福和马歇尔即内定史迪威衔命来华,并向中国政府阐明了美国代表的职权:美军驻华军事代表、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对华租借物资管理统制人、滇缅道路监督人、中国战区联军参谋长等八个头衔和职责。

  蒋介石对美国代表的上述权限非常不满,他觉得自己已经是“中、缅、印战区总司令”,史迪威又担任“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以及“对华租借物资管理统制人”,具体是什么身份?指挥战争,还是只负责发物资?

  蒋介石不愿意让史迪威分去了自己的兵权,于是电告在美国的宋子文,要宋向美方表明“在华的美国代表以及高级军官,皆受中国战区联军参谋长的节制指挥,而联军参谋长须受统帅之命令而行”的态度,蒋介石的目的很明确:在华美国代表是要听“联军参谋长”史迪威的话,但史迪威得听我的话!

  此刻,日军先头部队已经从泰国出发,直奔缅甸,英国在缅甸的守军一触即溃。

  “如果中国能出兵抵抗日本,英国军队就可以完整的摆脱追击。”丘吉尔觉得有必要让中国人到缅甸去——在他看来,必定英国人的生命高贵些,于是促使罗斯福达成协议,同意蒋介石的要求。

  史迪威走马上任后,在重庆谒见蒋介石,向蒋陈述来华使命时,强调自己是“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却绝口不提自己也是“中国战区参谋长”,只是在蒋的追问下,史迪威才作了答复,这使蒋介石极为不快:美国根本没派出部队,你算啥美军司令?你在华的身份应该是参谋长!

  于是,从史迪威来华开始,其身份与地位问题便引起了中美双方的争议。

  作为中国战区参谋长,史是蒋的助手,自然要服从蒋;作为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是美国总统在重庆的军事代表,掌握着物资分配权,他又要服从美国军方。当中美双方意见一致时,他可以履行职责,但当双方不一致时,在服从直接上司蒋介石还是美国参谋长联席会,会陷入两难困境。这就为蒋史的合作共事埋下了矛盾冲突的伏笔。

  但史迪威兴致勃勃,他是理想主义者,刚上任不久就提出中国军队“东进夺武汉,南进取越南河内”的作战计划,但蒋介石对他的计划毫无兴趣。不过在史迪威的多次要求下,蒋介石还是给了美国面子,答应委任史迪威出任缅甸远征军全权总指挥。

  征调哪只部队出征缅甸呢?蒋介石也思考了良久。

  在派系林立的国民党内部,嫡系和非嫡系,黄埔系和非黄埔系之间的纷争时刻不停,但出国远征,路途险恶,绝非一般的部队能胜任,唯有将中央军精锐抽调部分,才能完成这一重大任务。

  俞济时、王耀武的74军装备精良,战斗力也很强,但自从淞沪会战以来,在国内五个战区内机动,几乎每场硬仗它都打过,目前被薛岳留在第九战区湖南;湖南是重庆的门户,日本人屡次狂袭,那边的部队抽调不得。陈诚、罗卓英亲手带出来的第18军现在驻防湖北宜昌、秭归地区;日军若是突破宜昌,其舰队便可沿长江溯流而上直冲重庆,18军严防死守,这只部队更是不能动。

  剩下来的精锐,只有杜聿明的第5军了。第5军是国民政府唯一的机械化部队,下辖戴安澜第200师、廖耀湘新22师以及俞韶第96师。1939年11月,第5军在昆仑关战役中奋勇搏杀,200师与日军精锐部队第5师团鏖战一月,阵地反复争夺,终于击毙日方指挥官中村正雄少将,歼敌六千余,取得着名的昆仑关大捷。此役后第5军由广西移驻云南,到缅甸方便,这支部队可以调用。

  另外,曾参与武汉会战、协调杜聿明参加桂南战役的甘丽初第6军,目前也在云南,可以抽调,只是第6军建立不久,实力不及第5军。

  还有一支部队,就是曾任黄埔军校战术教官的张轸第66军,虽然是由杂牌部队整编而成,但其麾下孙立人38师是由财政部长宋子文一手创建的税警总团发展而来,武器从美国购买,排以上军官大部分由留美学生担任,而且师长孙立人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军院,在他的操练下,新38师也是相当具有战斗力。只是第66军尚要协防昆明。

  “先调第5军和第6军急速赶往缅甸,66军做后备部队吧。”决心一定,蒋介石即命令卫立煌为远征军司令,(后来因为戴笠密报说卫立煌有“通共”的嫌疑,卫立煌被在重庆冷了几个月,迟迟没上任);第5军军长中将杜聿明兼任副司令。

  这三支部队中,均是蒋介石的嫡系,而第5军更是嫡系中的嫡系,全军官兵一律德式装备。

  为了保住滇缅公路这一交通命脉,蒋介石以中央嫡系三个军为主力入缅作战。这一兵力配置可见其决心之大,这一命脉的重要甚于国内战事。

  当天夜里,蒋介石秘密召见全机械化200师的师长戴安澜和新22师师长廖耀湘,嘱咐他们,“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局势变化,都一定要把部队带回来。”

  戴安澜和廖耀湘挺胸抬头,响亮地回答:“谨记委座教诲!”

  蒋介石看着部下对自己如此忠心,很是高兴。

  戴安澜,自号海鸥,陆军少将,安徽无为人。黄埔三期毕业,早年参加北伐,战功卓着,多次得到擢升。“芦沟桥事变”后,他先后参加长城保卫战、台儿庄大战和武汉大会战,35岁升任陆军第200师少将师长。第200师是当时中国惟一一支摩托化炮兵师,全师装备有坦克、装甲车、摩托车和大口径火炮,步炮比例三比一。昆仑关大捷后,第200师受国民政府集体嘉奖一次,参战人员提薪饷两级。师长戴安澜因指挥有方和重伤不下火线,荣获四级青天白日宝鼎勋章一枚,被蒋介石誉为“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

  廖耀湘,曾以上士军衔公费赴法国留学,毕业于圣西尔军校,继入机械化骑兵专门学校深造,1936年毕业回国,在南京桂永清教导总队骑兵连任少校连长。日军攻陷南京后,赴武汉任军官训练总队上校大队长。1938年初,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成立机械化师,廖耀湘任少将师长。

  两个师都是机械化师,这在物质极其贫乏的抗战之中,是极其难得的,蒋介石怎么能不在乎!

  英军一路后撤,戴安澜孤军深入,换防同古,却发现没有任何防御工事

  1942年2月,日军第55、第33师团由泰国分别向缅甸南部毛淡棉发动进攻,很快突破英军防线,重创英军第7装甲旅,迫使英印军3000余人后撤。

  就在日军准备进一步进犯缅甸首府仰光的时候,中国远征军先头部队出发了——戴安澜奉命尽快赶往一线,接防英国在同古的防线任务。

  同古是南缅平原上一座小城,又译作东吁或者东瓜,人口十一万。南距缅甸首府仰光250公里,北距曼德勒320公里,是仰曼铁路的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同古城东面是色当河,往南五里左右,有条支流皮尤河,同古西北还有克永冈机场,是日军“必须迅速占领”之地。

  而在中国远征军看来,同古还与西线英缅军驻地普罗美和东线的茂奇互相呼应,成一道防护直线,构成阻止日军继续北犯的屏障。

  200师马不停蹄,迅速经过铁索惠通桥过怒江,再经松山、龙陵、畹町进入缅甸,然后沿着公路至腊戍,再乘火车一路行军过曼德勒、密特拉、平满纳至同古。军情紧急,戴安澜率领部队日夜兼程,到达同古时,已经是3月份了。

  然而在3月8日,日军先头部队33师团已经占领了仰光,彻底掐断了滇缅铁路运输线的源头,抢走了大量西方支援中国抗战的石油、医药、炮弹!英缅军根本没有全力防守,跟日军交火后便放弃了战斗,沿着伊洛瓦底江北撤,已经到了普罗美附近,跑得倒是很快。

  中国远征军此行的目的就是协助英军防守仰光,保护滇缅铁路,现在仰光失守,英缅军退防,剩下唯一能做的,就是迅速集结盟军部队,将日军打败,收复仰光!

  此时的同古,一下子成了前线。

  然而到达同古时,英缅守军估计被日军吓破了胆,见到中国部队来了,都想立马开溜。戴安澜严肃地向从毛淡棉退下来的英缅军总司令胡敦提出:

  一、必须将阵地上的工事交代清楚;

  二、必须将敌对情况详细介绍。

  胡敦和他的参谋们对同古的地形根本不熟悉,并没有布置相应的防御,他们退到同古后,想的只是继续后撤。

  戴安澜对这群英国佬不再报任何希望,随即命令部队迅速修建防御工事;而胡敦在说了谢谢后,带着部下慌忙溜了。

  日本人很快就要压上来,这场仗该怎么打,戴安澜也有些紧张,他当即召开了团级以上的指挥官会议。

  “英军见我们一来便撤走,看来他们根本不想和我们并肩作战,完全是用我们来做挡箭牌!”副师长高吉人恨声道。

  “现在敌情不明,我们又是孤军深入,后援不知何时赶来,师座,这都是兵家所忌啊。”步兵指挥官兼598团团长郑庭笈担忧地说道。

  “这是我们出国的第一仗,一定要打好!”戴安澜坚定地道,“既然来了,咱们就不怕小日本鬼子来。钧座(军长)曾指示我们将在同古迎战小日本,咱们就是切入敌阵的钉子,将敌人引诱过来,然后远征军后继部队集中包抄,围歼日军,这就需要我们200师能在同古坚守,把敌人拖住!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所有军官齐声吼道。

  1942年3月中旬,蒋介石首次以“盟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的身份飞临缅甸腊戍视察。

  日军来势汹汹啊,蒋介石在飞机上就有些担忧:英军退守仰光西北的普罗美,而将普罗美以东,从同古直到景栋长达一千公里的地区交给中国远征军接防。英国人的情报又说,日军可能从泰缅边境大举入侵。那么,中国远征军必须要有一支部队预防东线,那么正面与日军交手的,只有杜聿明的第5军了,这可是中央军的精锐,一定不能损耗过大!

  此时,中国远征军第5军已经全部驻扎在腊戍,杜聿明、廖耀湘等严阵以待,正计划以第5军当主力,沿着中路铁路线,与戴安澜汇合,直捣仰光。

  甘丽初的第6军防守东路,军部设于雷列姆,下辖的吕国铨93师置于与泰国交界的景栋地区,防止日军从泰国进攻;彭璧生49师置于中、泰、缅交界的勐畔(毒品发源地金三角)地区,守备云南边境,并待机攻击在泰国的日军。陈勉吾暂55师置于罗衣考地区,防守茂奇、罗衣考、棠吉一线,第6军虽然防地辽阔,兵力分散,但东线基本是高山密林,日军机动部队很难迈进,防守问题应该不大。

  第66军目前留在云南边境,等待下一步安排。

  腊戍是缅甸北部一座历史悠久的边境小城。它座落在汤彭山脉与萨尔温江夹峙的三角地带,为缅北重要的交通枢纽。滇缅公路蜿蜒而至,在这里同仰光公路和仰(光)密(支那)铁路相接。腊戍历史上曾经属于中国政府管辖,在腊戍城东郊的石壁上至今仍能看见清朝永昌府石刻的文告。

  当蒋介石座机在腊戍机场刚刚停稳,另一架涂成黑色的美国轰炸机也钻出云层,在跑道另一端徐徐降落,蒋介石同他的美国参谋长史迪威在缅甸不期而遇。

  下午,蒋介石在下榻的皇家饭店接见史迪威并把他介绍给自己的部下,接见方式相当具有中国特色,按史迪威后来的话说就是:“蒋介石站在阳台上喋喋不休地训话,而他的将军们的表情则好像一群绵羊。”

  蒋介石宣布了史迪威担任中国远征军总指挥,然后商讨如何打好第一战,他不想让那些大鼻子们把中国人都看扁了。

  对于刚刚入缅的中国大军来说,目前面临的战场形势十分不利:仰光已经陷落,缅甸国门洞开,日军长驱直入,英军一触即溃。

  敌人大兵压境,仅以中国远征军收复仰光是不可能的,可是如果不能收复仰光,就无法保障滇缅公路的畅通,入缅作战也就失去了意义,缅甸失守,最大受害者仍将是中国。

  蒋介石向英国人去电询问有关联合出兵的事宜,是否决定以“普罗美——同古——茂奇”一线展开兵力,英缅军从西路,中国远征军从中间、东路,集中力量展开“同古会战”,彻底打垮日军,继而南下,收复仰光!

  英国方面的答复是:已命令中东及印度军队火速增援缅甸,请贵军立即开赴前线,夹击日军。

  蒋介石敏感地觉察出这是英国人的花招,英国人根本不想收复仰光,他们只想拿中国军队去当挡箭牌。

  史迪威却极力主张开战,他的态度很坚决:即便英国佬继续后撤,中国人也可凭自己的力量跟日军较量一番。

  蒋介石现在也是骑虎难下,取胜没有把握,撤军又没有借口。他出任中缅印战区总司令之初,曾致电美国总统,夸口要“让中国军队来独立防守缅甸”。如果战而不胜,或者不放一枪就溜之大吉,这都将严重有损他的形像,何况他还盘算从美国人那里得到更多的武器装备和租借物资。

  蒋介石要从宏观把握策略和机会:仗当然要打,而且应当打得轰轰烈烈,但是损失必须有个限度,他不想为英国人做嫁衣裳。

  会后,蒋介石秘密召见杜聿明,让他保持实力,不要轻易与日军决战:“史迪威要是有什么命令,先通告重庆!”

  杜聿明觉得有些莫名其妙,忍不住问:“委座,刚才的会上,您不是说让史迪威全权指挥缅甸战事么?现在怎么又……“

  “关键的是英国人根本不肯卖力,雨亭(杜聿明字),你想想,咱们就这么一支装甲部队,如果我们拼了命去打,英国人却趁机后撤,咱们不太冤了。”蒋介石耐心地劝解道。

  “可您刚才也说了,我军此行的目的就是收复仰光,保障滇缅铁路的安全?”杜聿明还是不解。

  “这样吧,要是英国人配合,史迪威能调动那个英军司令胡敦,咱们就积极配合打好这一场仗;但胡敦不尽力的话,你就及时向我汇报,不要轻易开战。”蒋介石已经有些不耐烦了。

  杜聿明带着疑惑离开后,蒋介石又召见了戴安澜。

  蒋介石先大力夸奖了一番戴安澜在国内战争时立下的功勋,接着话题一转,问即使英国人守不住西线普罗美,200师能否在中路同古坚守一两周,与东线茂齐陈勉吾的暂55师相互配合,打个大胜仗?

  戴安澜立正,誓言铿锵:“此次远征,系唐朝以来扬威国外之盛举,戴某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定挫敌凶焰,固守同古。”

  蒋介石对戴安澜的回答很满意,但他可不想把他的嫡系耗光在这里,他拍了拍戴安澜的肩膀,和颜悦色地说:“你的第200师是国军之精锐,你必须保存实力,懂吗?”

  戴安澜立正,愣了一下,有些不解地望着蒋介石。

  蒋介石走到一旁,看着墙上的地图,背对着戴安澜说:“对你,我是很信任的!你回去吧,我等你的好消息!”

  对于蒋介石的话,戴安澜听得一知半解,他向蒋介石鞠了一躬,退了出去。

  晚上,蒋介石对着那张挂在墙上的缅甸地图看了两个小时,之后久久不能入睡。第二天一早,他离开腊戍回国,将指挥大权交给了杜聿明。但实际上,他在重庆的官邸里,远远地遥控着这里的一切。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