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塘约道路》有感2500字
- 2021-02-08 16:26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读《塘约道路》有感2500字:
写在前面:之前的领导给单位每人送了一本《塘约》,让看完交一篇读后感给他。当天吃完晚饭开始,看完才十点半,这要感谢这些年来网络小说培养出的阅读速度。看完之后的确心潮澎湃,也趁着感觉没有消退写了一篇读后感。虽然初始目的是写给领导看的,但还没来得及上交,领导就调走了。写了一场,也的确是内心所想,发到这里大家凑合看看。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读作品一直以来都有这么一句话,“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最开始我得先说说我眼中的《塘约道路》是本什么样的书。
如果说,有人对《清明上河图》中呈现出的北宋时期都城汴梁的市井民情有兴趣,那么我推荐你也可以去看看《东京梦华录》,也是重点描绘了北宋都城的市民起居、生活日常。如果对清代的贵族生活日常感兴趣,那就去读《红楼梦》。如果对近现代社会巨变下普通农民生活感兴趣,那就去读《活着》。不油然想到,几百年,甚至更久远以后,如果有人想要了解我们这个时代农村的变革,《塘约道路》会不会也榜上有名。那么,后人应该会和我们一样,通过这本书感受到塘约人的走投无路、王学英的心酸、陈学珍的艰难、世情的阻力、左文学的坚决、村干部的利落、老年人的感动、王宏甲的澎湃吧?
幸运的是,我们和书中的塘约处于同一个时间节点。我们近到一天之内可以坐车到达塘约,可以去亲眼看看书中的塘约村和塘约人,亲眼见证一下他们创造出的我们这个时代属于农村的新篇章。如果有这个机会,我们触摸到的不再仅仅是塘约村,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脉搏,亦是后人的历史,而我们正在历史的当下。
塘约为什么能成功?
阅读一般有两种作用,一种是鉴于实践,一种是慰藉内心。《塘约道路》显然是一本能够“鉴于实践”的书。那么“塘约为什么能够成功”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就是这本书的精华。是精华,我们就来浓缩一下。思来想去,我把塘约的成功归纳成四点:不破不立、信任权威、头羊远见和内生动力。
一是不破不立。一切都源自一场洪灾,这场洪灾几乎让塘约村大部分人一无所有,也正式因为一无所有,才能破釜沉舟。幸运的是没有人死于这场洪灾,只要人在,希望就在,希望在就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古人说“福兮祸所依”,如果不是洪灾,塘约想走上合作社的道路可能会晚很多、难很多。如果不是真的走头无路,又会有多少人愿意拿出自己的土地入股合作社呢?
二是信任权威。这里不仅仅指的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村干部在村民中所树立的形象。这种形象得是村干部平时一口唾沫一个钉子的“言出必行”,得是村干部从自身做起的“不谋私利”,得是村干部平时处理问题时的“客观公正”。对于村民来说,与他们利益有直接关系的往往不是乡镇党委和政府,而是村干部。只要村两委的正气发挥出来,村民必然会聚拢靠紧,自然会信任村干部,公信力自然就树立起来了。
三是头羊远见。靖西有很多养羊的人家,每次去乡镇的路上羊群少则十几头,多则几十头,而放羊的却只有一个人。听同事说,在头羊脖子上系个铃铛,看好头羊就可以了。羊群会听着铃声,跟着头羊走。如果这样,那么头羊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如果一个村想要寻找出路,想要发展,那么头羊的阅历()和经历就显得无比重要。比如塘约村那个读《古文观止》、在外打过工、自己搞过产业的村支书左文学;比如读老子,并用于实践的村干部曹明友。
四是内生动力。《塘约道路》呈现的人物,从村干部到普通村民,每个人都充满干劲儿、积极向上、乐于奉献。只要是为整个村子好的事儿,都积极响应号召,没有人去计较个人得失,不会凡事都掰扯清楚“凭什么”。这种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内生动力”是贯穿始终的,却也是最难得的。
我们可以借鉴什么?
从公权力出发,一是村干部要尊重村民,而不是代替村民。我理解的就是,多开村民代表大会,用开会的方式宣传政策和方针,先引导村民代表自愿接受,再由村民代表引导村民自愿接受,而不是代替村民做决定,然后突兀的压上去让村民接受某个决定。这也是村民代表大会的意义。二是上级党委和政府,要“警惕体制束缚农民的首创”。我的理解是,在面对社会快速变化的当下,遇见新事物不要先急着否定,不要以固有的思想和模式去套用,先要深入了解和调研才有发言权。毕竟有句话叫做“高手在民间”,还有句话叫做“存在即合理”。
从个体出发,从村干部到上级党政领导干部,都不能放慢学习的脚步。不仅要自己学习,还要组织大家一起学习。我在读《塘约道路》时注意到,在组织统一学习方针政策之前,每次村支两委的会议,村干部之间的沟通是流畅的,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都在一个频道。我不知道是作者是有意带过,还是真的交流很顺畅。如果是真的有这么顺畅,那么至少多年以来塘约村的基础教育抓的很好,村干部的政治觉悟也很高,最新的方针政策都能了解,这样才能说到一起去,劲儿往一处使。再转念一想,如果一个村级干部都能自觉学习、自我提升,那么上级党政干部还有什么理由懈怠学习呢?
内生动力需要“举善而教不能”。王宏甲在书中写道:“面对塘约村涌现的新气象,我再次注意到他们的‘综合培训中心’,心想现在这里还真是需要这样一个学习场所。我不禁想起春秋时季康子曾向孔子请教如何能使民勤勉。孔子说举善而教不能。我想孔子的意思大约是说,人是由于能力的欠缺,不知该干什么才被看作懒。你推崇正直,教给他才能,他就勤劳了。”
简单讲,就是在平时要树立好的典范,教导才能不显的人。再简化一点,就是“树典范、抓教育”,但这是个长期施为的过程。再延展一点,就是“去矇昧、做宣传”。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私认为靖西可能是地理位置的原因,对“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的认同度并不高。那么在“抓教育”的基础上,辅以标准化的宣传就很有必要了。像上次部全体会议时领导提出的“农村讲习所”,到村里去宣传方针政策。受此启发,我觉得可以把村里的广播利用起来,每天除了固定播报重要的新闻简讯以外,还可以播放其他的。方针政策不愿意听,故事总愿意听吧?不说那些可读性不高的作品,就金庸小说总有人喜欢听吧?听多了至少能沾点“义”味的,如果能多一点人能重“义”而不是“利”,那么我们也能随时号召村民为村集体出工出力。如果嫌小说长,《读者》、《译林》的小故事总可以吧,时间久了总有一两个能入耳吧?那届时是不是可以有所改变呢?作者:小人物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