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开始—《王阳明》读后感1500字
- 2021-02-06 08:14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从心开始—《王阳明》读后感1500字!
受同行王文军老师影响,在一个阴霾天开始阅读王程强先生所撰的120万字的长篇历史传记小说《王阳明》,历时近半年,终于读完了。也许有人会说我的读书速度太慢,用了这么长时间。是的,是有点慢,一是没有多少大片闲暇时间来读书,二是这本书太吸引人了,就像遇到了可口的饭菜,不忍心大快朵颐,只想要细嚼慢咽,终于选择了慢慢品尝。
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次有写一点心得的冲动,由于各种繁忙,始终没有完成,现在我到底忍不住了。
要写的点实在太多了,但我只准备写三篇。这是第一篇。
王阳明的人生是从“心”开始的。无论是他健康的成长,优秀的学业,还是辉煌的仕途,都是从自己内心出发去寻求答案的。
虽说王阳明五岁才开始说话,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禀赋和潜能,也不影响他的思考和探究,更不影响他的修炼和实践。在那个崇尚科举考试,学而优而仕的年代,他无意于科考,竟一心想做圣贤。
而最近的圣贤莫过于朱子(朱熹)。特别是在他学习了朱子对“格物致知”的解读后,他进一步认识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在格物。既然是格物,那好,我也来格物。格什么物呢?他首先发现了自家院子里的竹子,而朱熹也喜欢竹子,还专门写了一首《新竹》诗,后四句是“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萌。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他就想象朱子每天坐在院子里赏竹子才成了圣贤的。于是他就决定开始照猫画虎,先从竹子开始。他从竹子的特性开始,想到它的精神,想到它的命运,想到它的未来;又由竹子想到人,想到人的精神、命运和未来。他一会喜,一会怒,一会哀,一会乐,连续七天七夜,茶不思,饭不饮,结果一无所获,还得了一场病,致使他会试名落孙山。
虽然格竹子以失败告终,但也许这是一次涅槃,就像习武之人常常获得独门绝技之前,身体会有一番痛楚的巨变一样,竹子特有的气质正通过这病痛,融入到王阳明的性格血液之中。
我突然想到自古文人多爱竹的原因了。通过王维诗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可否想见一位悠闲自在,清静淡泊的隐者形象?通过苏轼之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可否想见一位超凡脱俗、神采奕奕的骚客形象?通过郑板桥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可否想见一位刚正不阿、顽强不屈的斗士形象?
王阳明血液中滋生的坚贞不渝和高风亮节,使他更加坚定执著,他没有放弃,他还在思索着,探究着,品味着。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默诵《大学》第一章和《心经》。
《大学》第一章的核心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说大学的原则,在于发扬光明的德性,革新民心,读后感达到完善。“革新民心”说得通俗点,就是修身,修身就是修心,使人的内心不断趋向纯正。这个过程不能停,要天天进行。就像屋子,一天不打扫,就会落灰尘。正所谓商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所以他天天晚上睡前默诵《大学》第一章的过程,就是拂去心上灰尘的过程。
而《心经》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最重要的经典。它强调要“心无挂碍”才能“度一切苦厄”“究竟涅槃”,这终究还是在自己心上作文章。他晚上默诵经文就是空净心灵,使自己更加宁静,宁静才能致远。
这时,我突然悟出了王阳明良知学说也叫“心学”的原因了。
参加会试两次意外失败,他不抱怨,继续寻找出路;被刘谨八虎迫害差点丧命,他不抱怨,重新思考前程;被贬荒远蛮夷之龙场,他不抱怨,不断反省悟道;剿匪和平叛立下赫赫战功却被无端诬陷,他不抱怨,静心传道讲学……这一切都源于他稳住了自己的内心,在心中找到了方向,从内心获取了力量。
是的,他悟出了心就是良知,心就是宇宙。
只要我们不断修养自己的良知,净化自己的心灵,让自己从内心安定下来,我们自己就是全世界,也就拥有了全世界。
到那时,我们的心上是否真的阳光明媚,别有洞天呢?作者:周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