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的劳伦斯》读后感2000字
- 2021-02-06 04:19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阿拉伯的劳伦斯》读后感2000字!
作者:方塘
劳伦斯是一战英国军方情报人员,他当年的作为对当今中东政治格局的形成起了极大的作用,他离经叛道、我行我素的性格既给他带来了麻烦,也为他赢得了尊敬。他的传记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是1963年奥斯卡最佳影片,也被英国影评人誉为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史诗电影。这部同题的书籍,精彩也毫不逊色。
虽然本书副标题是战争、谎言、帝国愚行与现代中东的形成,但本书的描述重心却是个人行为对历史进程施加或试图施加的影响,当然,这些个人行为一旦与战争、谎言和愚行等帝国行径相背离或冲突,悲剧的结局是无可避免的。主人公劳伦斯及书中“蒙太奇”般穿插介绍的三个次要人物——耶鲁、亚伦森和普吕弗——无一例外。
现代中东政治格局的形成,需要追溯到100年前的一战,本书的背景便是一战中的东线战场。一战中,英法对峙德国的西线战场因凡尔登、索姆河等诸次会战和雷马克的小说《西线无战事》而更加广为人知,但若论对当今世界的影响,驻埃及的英国远征军对峙奥斯曼土耳其和德国联军的东线战场却要大得多,因为当今中东范围里的阿拉伯半岛、巴勒斯坦、以色列、黎巴嫩、约旦、叙利亚、伊拉克、科威特等诸国当时均属奥斯曼土耳其的领土。东线战场僵持,对峙双方都在寻找打破僵局的方法,其目标不约而同的聚集到了伊斯兰势力。
德国情报人员普吕弗建议煽动泛伊斯兰圣战,把战火导出到英法控制的埃及、利比亚等北非穆斯林国家,英国情报人员劳伦斯建议联络奥斯曼帝国的埃米尔同时也是麦加的圣裔侯赛因•伊本•阿里,催动“阿拉伯大起义”,从内部搞垮土耳其。两人的建议都得到本国决策层的采纳并得以实施,就这样,在一战的四年里,在双方决策各自推进的进程中,英国、法国、美国、德国、奥斯曼土耳其、阿拉伯人、犹太人各方势力粉墨登场角逐逐鹿。因为德国和土耳其是战争的失败者,所以无论他们做了多少努力,对于战后中东政治版图都是无权置喙的,因此本书的重点在于英国、法国、阿拉伯人、犹太人还有后来的美国人这些同盟者对于战后利益分割的主张和为实现自己主张所采取的行动,这些事情都是在战争形势远未明朗之前就开始的,从本国本族的利益来讲或许是高瞻远瞩,对他国他族来说则免不了损人利己,各方其实都是在勾心斗角中求合作。
为笼络阿拉伯人,英国人允诺战后成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领土包括阿拉伯半岛、从地中海东岸到美索不达米亚的整个中东,但战时英国人自己已占领了巴格达,觊觎着美索不达米亚的石油资源,又在犹太人的要求下准备把巴勒斯坦划为国际共管区并扩大犹太人定居点和自治区,所以无论如何也无法拒绝法国盟友对叙利亚的权利要求。
当然,英国“一女二嫁”的行径由其官僚体系里的不同机构和人员做出,但不可避免的都传导到了联络阿拉伯人的一线特工人员劳伦斯身上。劳伦斯的反应令人很难理解,他一次次巧妙灵活的运用“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则,读后感不理睬甚至屡屡突破高层的指示,指导、帮助乃至亲自率领阿拉伯战友争取胜利、推进战线、占领更多土地——为战后的利益分割收集更多筹码。劳伦斯的动机是什么?是信守诺言的尊严感,还是因信奉威尔逊的“民族自决”原则而同情阿拉伯人,抑或是像作者分析的他认为抑制法国这个头号大敌在中东的权利主张才是符合英国的国家利益的,我们无从得知。我们看到的,是他对战略的敏锐洞见、对战术的灵活运用、对阿拉伯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深刻了解、对中东地形地貌的无比熟悉、对各方挑衅势力的准确而犀利的反应以及实现自己目标的坚定毅力,这一切都令人叹为观止。在劳伦斯的建议一次次不被采纳时,在劳伦斯一次次对高层的指示阳奉阴违或充耳不闻中,我们看到了帝国官僚体系的臃肿、颟顸、效率低下乃至虚伪、愚蠢,但这个官僚体系最终还是容纳了劳伦斯这个异端,或许他们认为劳伦斯是以爱国动机举叛国行径,所以默认了他独立的思考,默许他以自己的方式来爱国。
劳伦斯的努力在大国默契下失败了,但他也引导阿拉伯人争取了更多的空间:埃米尔侯赛因•伊本•阿里的三个儿子中,长子继承家族遗产,成为汉志王国国王,后来被瓦哈比教派的沙特家族所灭,国家并入沙特版图;次子成为约旦国王,统治至今;三子先成为大叙利亚国王,旋即被法国人军事驱逐,后又被英国人扶持为伊拉克国王,统治该国三十余年。
书中另两位主要人物,美国特工耶鲁对战后中东的主张与劳伦斯相近,也极力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本国的中东政策,但同样因大国默契而遭受挫败。犹太复国主义者亚伦森把握到一战良机,自行组织间谍组织为英国人服务,后来果然为本族争取到了更多利益,巴勒斯坦犹太定居点得以在合法的前提下不断扩展和增多,以致三十年后终于建立犹太民族国家以色列,亚伦森一家,多人在战争中以身殉道,包括他的父亲、妹妹、妹夫和他本人,颇为使人感慨!
劳伦斯、耶鲁、亚伦森和普吕弗皆非常人,从教育和专业背景来看,劳伦斯毕业于牛津大学历史专业,从事考古工作;耶鲁毕业于耶鲁大学,从事石油勘探开采工作;普吕弗毕业于柏林大学法律专业,辅修东方语言与文化,从事外交工作;亚伦森毕业于巴黎格里钮学院农学专业,从事小麦基因研究工作。但他们之所以被历史铭记,皆因他们被选拔而跨出了专业的圈子,这使我想起孔子说的“君子不器”,而反观我们的知识分子,却往往囿于专业背景,甚至再加上一个职称体系予以固化,君子早就只不过是一个器物了,从这一对比上讲,难得夫子的学说可以“东方不亮西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