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是赚钱工具》读后感2000字

  • 2021-02-06 03:14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爸爸是赚钱工具》读后感2000字!

  最近在读一本书,韦志中、周治琼老师合著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学》。这本书共讲了16个孩子的成长故事,在心疼这些孩子的同时,我也在反思解读自己和爱人在陪伴、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己与爱人沟通和经营家庭的模式,以及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今天,我想为大家分享其中的一个故事。

  只会给钱,不是我想要的爸爸

  一个18岁高中男孩,因为无法适应学校的生活休学一年,他跟同学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同学喜欢的,他都不喜欢,与同学没有共同语言。他喜欢不停地换手机,总是跟随手机厂家更新换代的频次换手机。

  休学那一年,他光是买手机就花费了近十万块。他的家庭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全靠爸爸一个人挣钱养家,妈妈是家庭主妇。爸爸妈妈因为小时候家庭生活都很苦,所以想让自己的孩子生活优越,他们尽最大能力满足孩子任何花钱的需求。

  夫妻双方对表达爱孩子的方式观点一致,都认为用钱可以表达全部的爱。爸爸一门心思扑在挣钱上,为了挣钱,一年回不了几次家,辛辛苦苦挣钱养家,用钱堆积他对孩子的爱。

  先不说他家的经济条件如何,如果我们用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花钱欲望,无原则地用物质表达对孩子的爱,孩子真的会很幸福吗?相反,这个孩子从来不愿意叫爸爸,只是称爸爸“那个人”。

  爸爸在一年中与孩子有限的几次见面,对孩子的任何表现都会不满,总是抱怨责备,并且收不到效果就会非打即骂。一年跟孩子见几次面,见到孩子不是加倍的亲昵,陪孩子游戏玩耍,而是用自己想像中孩子的样子来对比要求孩子。

  于是,不满、怨恨就会油然而生:“我那么爱你,努力挣钱给你花,你怎么是这样的?没出息,不懂感恩!”等等。

  孩子的成长是需要家长们全身心陪伴多一些,再多一些。在日常的陪伴互动中,我们的举手投足,我们对生活、工作的态度,我们的价值观都会潜移默化地植入孩子们的意识中。

  常言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就是家庭文化的动力与魔力。所以,爸爸们要留心了,不是挣钱越多,给孩子买的东西越多,你就是孩子眼中的好爸爸。

  请辛勤工作的爸爸们回到家,记得摘下社会中的面具,把身心交给你可爱的孩子们,在陪他们游戏的时候,其实是你最放松的时候,也是孩子最依赖你、最喜欢你的时候。

  要知道,孩子们的本真样子最可爱,无论你做什么工作,只要是努力、负责的,在他们眼中,你就是最棒的、最牛的爸爸,你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过于依恋妈妈的怀抱长不大

  这个孩子的爸爸没有这样的意识,所以他在孩子心中本应该高大威猛、可亲可敬的形象,但是这些本应该属于爸爸的形象却荡然无存。

  故事中的妈妈,习惯了丈夫常年不在自己身边,因为丈夫只要回家,对她跟孩子不是横挑鼻子,就是竖挑眼,说话从来没有好语气,这样的沟通状态哪个妻子会喜欢呢?

  这个妈妈除了忍耐还是忍耐,还好,这样的相聚,一年也就两三次,一次时间也很短,忍忍就过去了。丈夫不在家,她可以全身心地陪伴孩子,孩子生活中有什么问题,她都能第一时间帮他解决。久而久之,孩子觉得妈妈最了解他,妈妈不在身边,他就会很恐惧、很空虚,担心妈妈会出什么事,坐立不安,什么也干不了。

  我们说父母是孩子的保护伞,并不是对孩子有求必应,事事包办,而是要做孩子坚强的心理后盾,教他们学会自己走路,自己吃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积极成长,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个妈妈没有自己的一点追求,一门心思的在家里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任何伤害,这样做,孩子就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吗?相反,读后感不敢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不能认识到父母与孩子就是一个渐行渐远的陪伴关系,从不尝试让孩子独立思考、练习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的孩子不会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妈妈围着他转,他也会围着妈妈转,成了妈妈的附属品。

  家的温馨港湾,需要夫妻共同营造

  故事中的爸爸妈妈都在全力以赴地为家庭、为孩子努力打拼,而这个家却没有家庭的温馨与幸福。

  也许爸爸不要那么拼,就在家庭附近找一份工作,每天早出晚归,有陪伴妻子与孩子的周末,一家人有共同吃饭的时间,有聊天互动的时间,有亲子时间。在这样普通的生活中,父子夫妻之间能够及时掌握对方的情况,能够高频次地交流心声、交换意见,爸爸、丈夫不再长期缺位,家庭动力也会回归正轨。

  如果这位妈妈能够有一些个人爱好与追求,走出家庭,有一份自己的工作,有更多的与外界的交流,丈夫的工作压力相应小了,对待家人的态度和认知也会有所调整。

  这位妈妈如果能够在夫妻关系不理想的时候,积极寻找解决的方法,而不是一味隐忍、将就,对丈夫的坏脾气有自己的表达和看法,会不会也能影响到丈夫,使他产生触动和改变呢?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