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读后感:心灵的升华

  • 2021-02-05 13:34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四世同堂》读后感:心灵的升华

  心灵的升华

  --《四世同堂》读后感

  杨冰冰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不仅丰富了知识,而且使人明白人生哲理。是啊,书中有善、恶、丑、美,有许许多多的精彩故事。读书是一种享受。《桃花源记》让我徜徉在花海的美好世界,感悟美好的喜悦;《神奇的太阳花女孩》让我看到友谊的翅膀,感悟真实的情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我明白原来,上帝为你关上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在这个忙碌又有趣的暑假中,我阅读了老舍的名作《四世同堂》。这本书让我受益终生。

  故事里的人都是那么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胡同演绎着自己的悲欢离合,荣辱沉浮,他们的生活因为日本人的到来和离去而发生了质的改变。 谨慎持家的祁老人,善良忠厚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带忧郁的瑞宣,由隐士诗人变成革命斗士的钱默吟,任劳任怨的大嫂,热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爷,狡猾却正直的白巡长,乐于助人的李四爷四大妈,无聊无耻的瑞丰和冠晓荷,阴狠的大赤包 、蓝东阳、胖菊子、一步步堕落的`招弟,聪明勇敢的桐芳,最终成为革命青年的高弟...... 八年的厚重写在了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那个年代的风雨飘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给中国留下了无尽的伤痕。

  《四世同堂》就不得不提里面那些很具有代表性的汉奸形象。“汉奸”在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他们只是目光短浅的爱财小人,为了钱财出卖了国家和自己的灵魂。他们风光,人们看着恨;但他们死,人们看着却不是想象中的痛快。“汉奸”是可悲的,因为没有了对国家的爱以及对自己的尊重,他们只是迷失方向的可怜人。其实,他们因为日本人的到来而生,却没有因为日本人的撤离而死亡,他们存活在很多人的潜质里,只是后来的社会不同了,“汉奸”不流行了,并不代表这不存在了。

  钱默吟老先生是全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总是喜欢去忽略书中如此坚强的一个老人。撇开他的政治观点不说,单单是他的坚强勇敢,就足以是全书一抹不可忽视风景。钱老先生是个有知识有文化懂事理的人,在那个年代是个不可多得的革命战士。在全书缓慢的节奏当中,钱默吟是一个神秘而又紧凑的形象,俨然为书中增加了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中国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像钱老先生这样的人,才终于站起来走向了光明。

  中国人是痛恨日本人,看着《四世同堂》我会更加确信自己对日本人的恨,然而在那个年代中国人更是无助的,人像是迷了路似不知所措的可悲。所以有人革命了,牺牲了;有的人背叛了,惨死了,没有一个人是完整的存活了下来。

  其实我有一个疑问,老舍先生为什么要给大家一个不是结尾的结尾,人们诧异于故事为什么戛然而止却不知结尾,其实所有的故事都是没有结局的。最后一句“起风了”,历史的车轮辗转向前,历史的洪流潮起潮落,起风了,但不一定吸沙,或许经历狂风暴雨,中国始终都会前进。泥泞和伤痕一定会有的,但回首过去悲壮的一页,除了记忆和叹息,我们应该看见预示着光明的未来。

  仰望窗口,想着那些舒缓的文字,带着栀子花开的声音,似乎都已融进了生命的各个细胞,成为无法磨灭的记忆。我喜欢它们内敛而伤感的格调,仿佛远处夜空萦绕的夜曲,虽没有太多尖锐的锋芒,却能深深地刺进我的心灵深处。我喜欢它们的明媚与洒脱,仿佛一阵徐徐的清风,虽没有太多的言语,却能散发出激情的光芒。今天是八月十五日,是日本向中国投降的七十五周年,想到这点我不禁为我是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辅导老师: 薛利萍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