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舌的典故
- 2016-10-30 12:20
- 典故大全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战国时,有个魏国人名叫张仪,他曾经和苏秦一起,拜鬼谷子为师,学习政治、外交等各种学说。张仪学成后,就想到各国去进行游说,希望能学有所用。
张仪家中很穷,他先回到魏国求见魏惠王,但魏惠王没有用他。于是,他带着家小来到楚国。楚国的令尹昭阳见张仪能说会道.很有才能,就把他留下来做了门客。
不久,楚威王把楚国的无价之宝和氏璧赏给了昭阳,昭阳十分高兴。有一天,昭阳宴请宾客,让张仪等门客也出席作陪。席间,昭阳一时高兴,把和氏璧拿出来给大家观赏。客人和门客们一个个地传看,都对这和氏璧赞不绝口。
正在传看的时候,突然厅前的池塘里“扑楞”一下子,蹦起一条大鱼来。大伙儿都被吸引住了,到窗前去观看,池塘里又有几条大鱼蹦起来,客人们都兴高采烈起来。
这时,天空突然昏暗起来,眼看大雨将临,昭阳怕客人们被雨截住,就赶紧散席。他想把那和氏璧收回,但那和氏璧却不知道传到了谁手里,没了。大伙乱了一阵子,没找着。昭阳一肚子不高兴,又不好意思得罪客人,只得让客人们回去。
但昭阳对自己的门客就不那么客气,叫手下的人一个个地搜,但也没搜到。门客们见张仪这么穷,就说:“张仪是个穷光蛋,如果有人偷和氏璧,那这个人一定是他。”
昭阳对张仪也有所怀疑,就叫手下人拿鞭子抽打张仪,逼着他招认。可张仪确实没偷,怎肯招认。他把眼睛一闭,咬着牙,熬了好几百下,被打得遍体鳞伤,死去活来。昭阳见打到这个份上,张仪也没承认,也就算了。
门客中有同情张仪的,知道他受了冤枉,把他送回家中。张仪的妻子见丈夫被打得这般模样,哭着说:
“你不听我的话,如今被人家欺侮到这个地步,要是不想去做官,哪会被人家打得这样?”
张仪哼哼着问她:“你瞧一瞧,我的舌头还在吗?”
他妻子啐他一口,说:“瞧你的,被人家打成这样,还逗乐呐!舌头当然还长着。”
张仪说:“只要舌头还在,我就不怕。总有一天,我会凭我三寸不烂之舌,出人头地,高官厚禄!”
张仪调养了些日子,伤好后,他来到赵国拜会已当上国相的老同学苏秦。苏秦用“激将法”把张仪激往秦国。张仪凭着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果然使秦惠文王信任他、重用他,拜他作了国相。
后来,“张仪舌”这一典故,用来形容能说会道;也用来形容虽然没有发迹,但本钱还在。(常宫)
《史记·张仪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