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三蝎子接驾
- 2021-08-19 11:20
- 民间故事
- 作者:网络
- 来源:网络
● 吴金锋/文 ● 宋志涛/图
任克溥,字海眉。聊城城内人。顺治六年进士,官至刑部右侍郎、刑部左侍郎。因他排行第三,又常常有些出奇制胜的办法,被当地人戏称为"任三蝎子"。
康熙年间,任克溥告老还乡。哪知东昌府连年遭受水灾,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可苛捐杂税有增无减,百姓怨声载道。任克溥三次上疏皇帝,要求减免官税,赈济灾民,均未得到回复。正当他忧心如焚时,京城传来消息:"皇帝南巡将路过东昌。"他立刻转忧为喜。
康熙皇帝驾临东昌府的这天,任克溥前去运河码头接驾。康熙一下龙舟,任克溥便跪倒在地,高呼:
"臣任克溥恭迎圣驾,臣启奏:东昌府连年水灾,夏粮颗粒无收。我天朝皇恩浩荡,东昌子民久沐雨露,臣请陛下再降恩泽,减免东昌赋税……"
不等任克溥说完,康熙的脸色就变了,康熙想:这个任克溥好不识相,刚刚告老,便偏袒乡里,再三上疏减免赋税,朕念你是老臣,不加怪罪也就罢了。可你竟敢得寸进尺,你只知有东昌,不知有天下呀犝要发作,转念一想:不行,任克溥这是为民请命呀,朕要一发火,不是让东昌的百姓骂我是昏君吗熑绻依了任克溥,一则是太便宜了他,二则若沿途州府各县都援引成例,这国库不就空虚了吗?这可如何是好呢熆滴趸实哿榛一动,开口说道:
"准奏,今天的税就免了吧"
任克溥一听,差点儿背过气去,心想:好一个抠门儿皇帝,我三番五次地上疏,结果只免了一天的赋税。怎么办熁实垡丫"准奏",争是不能再争了。没办法,领旨谢恩吧,又实在是不甘心。任克溥心里叫着自己的外号说:"三蝎子呀三蝎子,这次你要栽了……"这任克溥不枉称任三蝎子,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连忙高呼:
"谢主隆恩"
然后对着众人大声说:"皇上有旨,今日无税"
众人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康熙皇帝的龙辇一起,任克溥忙把家丁任宝儿叫来,附在耳边叮嘱了几句。说:
"马上去办犜娇煸胶谩"
那任宝儿说了声"知道了",便一溜小跑地去了。
且说那康熙经过几天的体察民情,亲眼看到了水灾过后的一片荒凉景象,任克溥几番上疏所言不虚。毕竟是一代明君,他感到错怪了老臣,愧对百姓。在离开东昌府的前一天,康熙皇帝专门让任克溥陪同他游览东昌府的护城河。
这护城河可与别处不同,它始建于春秋战国,经过历代疏浚,已经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人工湖泊。正值初秋时节,远远望去,只见烟波浩渺,荻花飞扬……夕阳染红了云霞,又透过云霞给大片的芦苇镀上了一层金光,湖水明澈,波光潋滟……真个是:夕阳胭脂色,秋水琥珀光。龙舟上,那康熙皇帝一时兴起,指着面前的茶肴对任克溥说:
"两碟豆。"
任克溥明白呀,这就是让自己对对联,便对道:"一瓯油。"
康熙皇帝有意难倒任克溥,翻口说:
"朕说的是两蝶斗,两只蝴蝶在争斗。"
任克溥一指水面上的一只鸥鹭,说:
"臣对的一鸥游,一只鸥鹭在戏水。"
听罢,康熙皇帝纵声大笑。笑罢,康熙皇帝有意向任克溥道歉,又碍于情面,只得望着湖水,语重心长地说:
"绿水本无愁,因风皱面。"
意思是暗中褒奖任克溥忧国忧民。
任克溥马上对道: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暗含了歌颂康熙皇帝为国操劳的意思。
"好牶谩"康熙皇帝一面称赞一面取笔墨把这副对联写下来,说:"爱卿,这副对联朕就赐给你挂在你的桂松堂吧"
康熙皇帝看着白发苍苍的任克溥,欲言又止,有心想免除东昌百姓三年的赋税,可自己在码头上当众说的话怎好收回熤缓靡∫灰⊥,叹一口气。
第二天,康熙皇帝起驾东昌府。当他再次踏上运河码头时,看到一座新立的石碑分外醒目,正文是"今日无税"四个大字,题款是"敕立"两个字。康熙皇帝一看,龙颜大怒。问道:
"这是谁干的"
任克溥连忙跪倒说:
"启奏陛下,是臣任克溥奉旨督办。"
"大胆犽藓问备你的旨意"
"几日前,臣在此恭迎圣驾时陛下亲口所谕。臣等及许多百姓都亲耳所闻。"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多犝漳阏饷此倒家的赋税就永远不要收了"
"微臣不敢。只是陛下金口玉言,臣实在是一字不敢更改。"
康熙皇帝气得张口结舌:
"你就不怕朕砍了你的脑袋"
"臣既以身许国,身家性命早已属于陛下,臣不敢贪生。但是臣知道陛下乃圣明之主,不会杀臣。"
其实康熙皇帝早就猜到石碑是任克溥所为,一是对任克溥早有愧意,二是也确实想酌情减免部分赋税,只不过面子上过不去,听任克溥这么一说,只好就坡下驴:
"好你个铁嘴钢牙。这样吧,朕有一副上联,是写眼前之景的,请你对下联,也必须说眼前之景。对得好,朕就依你,从今往后免除东昌府过往船只的一切赋税;对不好,朕就成全你,你就用这座石碑自裁吧"说着,康熙皇帝一指水里的荷花:
"池中莲苞攥红拳,打谁?"
任克溥左看看、右看看,当他看到河岸上的麻田时,用手一指,对道:
"岸上麻叶伸绿掌,要啥"
康熙皇帝赞许地点点头:"好一个任三蝎子"
从那以后,因东昌府码头无税,所以客商云集,日渐繁荣。那座石碑也就一直立在码头上,直到1967年被红卫兵砸碎。
选自《故事大观》199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