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算命法
- 2016-12-28 09:14
- 历史秘闻故事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诸葛亮算命法
在三国演义,诸葛亮不但用兵如神、料事如神,而且还能够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虽说没有这么厉害,但是看人却非常的准,会给人算命。
暮年诸葛亮
刘备第一次去拜访诸葛亮的时候,虽然刘备没有见到诸葛亮的真容,但是诸葛亮却偷偷的瞧见了刘备的模样。诸葛亮一看刘备天庭饱满,身材宽大,双手过膝,一对丹凤眼,大耳能招风,方方正正吞天口,就知道刘备肯定是真命天子。列位看官,中国文化中很早就有关于看相算命的法子,每一个学富五车的士子们基本上都学习过算命法,即使不精,但是也能够算的八九不离十了。诸葛亮天资聪颖一目十行,在读书的时候尤其喜欢奇门遁甲之术,因此对于算命大法,他学习的尤为精。之所以诸葛亮在刘备第一次拜访的时候就没有去见刘备,就是为了在暗中观察刘备相貌,利用平生所学算命法来看刘备是否能够飞黄腾达。
诸葛亮第二次没有接受刘备的拜访,那也是为了运用算命法来观察刘备。因为在中国算命法人为,一个人的面相以及命运是时时相连的,并非天生一成不变。如果做了好事,面相纹理就会出现非常细微的变化,命运也会随之改变;坏事做多,那好运也会慢慢的转向坏运气的。
因此,诸葛亮连续两次都假装不在家而没有接受刘备的拜见,就是在使用算命法给刘备算命。诸葛亮一旦确定刘备确是真命天子,在第三次马上出迎刘备,接受邀请,出山辅佐刘备。
诸葛亮什么时候出山
诸葛亮,公元一八一年出生,二三四年去世,汉族人,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书法家、文学家。我们对诸葛亮的了解,更多的是从《三国演义》中,《三国演义》将诸葛亮的形象过于的神化,但是,其实主要来讲,诸葛亮还是十分优秀的。
诸葛亮剧照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在辅佐刘备之前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他结交了几个好友,与陇田之下,弹弹琴、吟吟诗,交流交流学习心得,表面上是不谙世事的,但其实,诸葛亮在年轻的时候便是优秀的军事人才,诸葛亮虽在朝廷之外,但是,诸葛亮能够清楚的审时度势,并且,能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全面的思考问题,所以,那个时候的诸葛亮,便被广泛的招揽人才的刘备发现,刘备也三次登上隆中,为请诸葛亮出山,最后,诸葛亮也因为刘备的诚意而被打动,顺利的出山,帮助诸葛亮,时年,二十七岁。
诸葛亮在出山后,一直帮助刘备,首先,诸葛亮精准的分析了当时的政治格局,明确了蜀汉的根据地、内政、军事、外交等相关事宜,其次,诸葛亮将之前的分析很快的就在实践中显示出来,诸葛亮勇敢果断,文能出谋划策,武能领军打仗,可谓是立下汗马功劳,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更是尽心尽力的帮助刘后主刘禅,多次上表,表达自己的忠诚之心,最后,诸葛亮也为了光伏汉室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几出祁山
诸葛亮出祁山出自于罗贯中的著名小说三国演义,这个情节在小说的后半部中称得上是最出彩的一个环节。其内容是诸葛亮心系光复汉室,为了打败曹魏,因此前前后后六次北伐,出兵祁山。祁山当时地段属于曹魏的雍州,天水郡的西县,就是现在的甘肃省礼县东北。
诸葛亮剧照
第一次出祁山诸葛亮打败的是魏国的附马爷夏侯楙,并且成功夺取三郡(天水,南安,安定),接着兵临祁山的时候又成功击退了魏军;但后来马谡街在亭却战败了,被逼着退到汉中,刚刚赢得的三郡全都失去了。
诸葛亮出祁山中的第二次是攻打陈仓,一开始战胜曹真,但后来粮食不足导致退兵。第三次诸葛亮突袭陈仓然后再到仓山,原本是连连打败司马懿,但因为身子发病于是只好退兵。第四次,魏国命司马懿曹真分别为正副都督,诸葛亮兵分两路反击,司马懿设计诬陷诸葛亮要谋反,无奈之下诸葛亮只好退兵。
第五次诸葛亮再次出兵祁山打败司马懿,但李严由于粮草不足欺骗诸葛亮说吴国也要攻蜀,令诸葛亮退兵,诸葛亮在退兵中射死一名魏国大将,张合。第六次,诸葛亮分兵五路进攻,又一次的攻打祁山,魏军见状诈降,诸葛亮将计就计,打败敌军,接着烧了上方谷赢取渭南。司马懿死守,诸葛亮在五丈原拼命屯兵,遗憾的是没过多久,就疾病缠身去世了。
真实的诸葛亮
西方有句名谚流传至今:真相是时间的女儿。历史总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会模糊它原本的面貌,而后人,只能从史学家记录中有迹可考的只言片语探寻,口耳相传间,难免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和人为的杜撰。
诸葛亮雕像
《三国演义》的故事中所塑造的诸葛亮的形象也难于免俗,罗贯中其人,怀揣着一颗对诸葛亮的崇敬之心,描绘出了他心目中的孔明先生,而每个人看东西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作者眼中本来已经“神魔化”的诸葛亮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目中又有了千奇百怪的姿态,他才高八斗,满腹经纶,不战而屈人之兵,似乎没有他攻克不了的难题。但庆幸的是,历史总归是要回归它本来的面貌,世上没有万全之事,当然也就不存在完美之人,孔明先生的真实面貌,是一个智谋高于常人之上的谋士,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平凡之人。
文学形象中,诸葛亮未出南阳便声名鹊起,于是刘备慕名而来,三顾山间茅屋方请得诸葛先生出生匡扶大业,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三国志》中,诸葛亮未出山之时,除却其出生琅琊诸葛氏这一先天的优势以外,他只是一介布衣,投入刘备旗下也是诸葛亮主动请缨的,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君子当竭力辅佐贤主以尽其志,想来这才符合历史的走向和人间之常情。
火烧赤壁,空城绝计,木牛流马……诸葛亮是当得起“奇才”二字的,只不过奇才也是常人,也会犯常人犯的错误,有些人力无法抵抗的事他也无可奈何,因而才会识人不淑失了街亭,才会回天乏力病逝五丈原。
诸葛亮诫子书
诸葛亮一生辅佐刘备,东征西伐,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忙于政务,疏于管教自己的儿子。因此在生命垂危的时候,诸葛亮写了一封家书——诫子书,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坚持高洁的志向,勤勤恳恳,修身立志。
诸葛亮剧照
诫子书开篇就说要让自己的儿子如何坚守自己的志向,保持良好的品行。要保持良好的品行,就需要好好学习,学习知识,学习如何坚持自己的志向。只有通过不断的坚持学习,才能够学业有成。少年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学习,不然当年华逝去,还住在小房子里面的时候,后悔也就来不及了。
纵观诫子书全文,通篇不过二百字。但是父亲对于儿子的拳拳之心,尽显于纸面。诸葛亮的诫子书,完完全全是建立在功利主义的思想上的。这并不能苛求诸葛亮,因为作为一位父亲,谁人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身居高位,夜居大房高屋呢。因此在诫子书中,再也没有那种通篇豪言壮语的气魄,再也没有山河破碎的悲哀,只剩下一个父亲对于自己儿子最真切的爱。
在现代,很多父亲应该学习诫子书。因为通过诫子书,不但能够让自己成长,而且还能够学会子女问题上的采取的立场。很多父母看待自己的子女就是一项投资,所以对自己子女寄予过高的期望,当子女不符合自己预期的时候,就呼天号地,痛苦至极,这是非常不对的。
事后诸葛亮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们常常用这样的句子赞誉那些众人眼中能够做到“未卜先知”的人,诸葛亮就是其中一例,无论在治国理政辅佐君王上,还是军事战略指挥中,诸葛亮往往能够一针见血,未雨绸缪。
诸葛亮铜像
相反的,“事后诸葛亮”一直以来都是承载着负面评价的,它往往用来指代那些事前毫无建树和意见,待事情解决之后高谈阔论纸上谈兵之人。凡事并无绝对,事实也并非尽然,能成为像诸葛孔明那样料敌以先的人固然令人惊喜,但试问世间能有几个人能够做到?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事后诸葛亮其实也并非不可取。
古语有云,观棋不语之人才堪当真正的君子。这观棋之人,虽然尽数把握住了局势,但是他并没有插足,而是站在一边冷静的分析,这并非置身事外,而是适当的做壁上观,而恰巧因为这种疏离感,让人能够更加客观理智的对所有的情况进行分析,一盘棋局结束之后,知道对局二人优缺点的,并不是下棋者本人,而是站在旁边观棋的人,而谁又能说,这观棋之人就不是“事后诸葛”?
由此看来,这事后诸葛亮也是有优劣之分的,一个人不谈意见,不说看法,其实有三种可能,一是他肚里却无墨水,无能为力,只能等事情结束之后才能理清脉络进行分析,二是他胸中有沟壑,只是藏拙或是出于对别人的尊重和对大局的考虑闭口不言,三是此人根本没有动脑思考。三种之中,一者谨慎,不失为善于总结之人,二者理智,是睿智豁达之人,只有这第三者,才真真是无可取之处。
这事后诸葛亮,也是借了诸葛先生的名号,并非人人都可胜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