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怎么死的
- 2016-12-19 11:17
- 历史秘闻故事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司马光怎么死的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其一生为北宋这一王朝做出了诸多贡献。他一共辅佐了四任皇帝,为了能够使北宋王朝更好的发展,倾尽了自己毕生的心血。那么,司马光最后是怎么死的呢?
司马光人像图
司马光生于公元1019年,在他二十岁那年高中进士,从此走上了仕途。司马光博闻多识,怀有远大抱负,但他的仕途却十分的不顺,充满了坎坷。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实施的新政,两人经常在朝上大声争吵,谁也不服谁。当时的皇帝为宋神宗赵顼,他一心想要重新恢复宋朝的繁华。宋神宗十分看好王安石的新政,提拔王安石为宰相。同时,他也重用司马光,将他提拔到了中书省。
但司马光十分不看好王安石的变法,便请求外调。司马光一走就是十五年,在此期间他编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书籍《资治通鉴》。也是在这十五年间里,王安石的变法失败。公元1085年,宋神宗赵顼因病去世,年仅十岁的赵煦继位,史称宋哲宗。因宋哲宗年幼,其祖母皇太后当政。皇太后是一直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于是她召司马光回朝。当时,司马光已经六十七岁高龄了,但他还是应召回朝。司马光回朝后,先是将大部分新法废除,改回原来的旧法,然后就是一一处置实施新法的那些人了。
司马光一共执政一年半左右,每天竭尽全力工作,耗尽了心血,于公元1086年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司马光和司马懿的关系
根据史料的记载,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人,而司马懿则是魏晋时期的人,这两人相隔了数百年,那么这两人会有怎样的关系呢?司马光的父亲为北宋贤臣司马池,而司马池自称是晋朝司马孚的后代,那么司马光可以说是司马懿的后人了。
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
司马懿生于公元179年,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司马懿有着极高的政治天赋,是魏国重臣。当时魏国的皇帝还很年幼,身为辅政大臣的司马懿便成功把持了魏国的朝政,成为一代权臣。而司马懿除了极高的政治天赋外,他还有着极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其最大的战绩便是成功率兵抵御了诸葛亮的北伐和平定了辽东。司马懿于公元251年,因病在洛阳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后来,司马懿之孙司马炎成为了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追封其祖父司马懿为宣皇帝。
司马光出生于公元1019年,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一生为北宋这一王朝贡献良多,可以说是耗尽了毕生的心血。司马光为官清廉,为人正直,是一代贤臣。司马光除去在政治上的天赋外,其文学成就也很高,写下了无数的文学著作,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资治通鉴》一书了。
而司马孚则是司马懿的弟弟,两人为亲兄弟,同出一脉,司马孚后来被封为西晋的安平王。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经说过自己是晋朝司马孚的后人,那么根据司马孚与司马懿的血缘关系,我们可以认为司马光是司马懿的后人。
司马光故事介绍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为国家呕尽心血,是一代名臣。民间关于司马光的故事除了流传最广的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外,还有一则非常有名的故事,那就是司马光剥胡桃的故事。
司马光石雕
在司马光小时候,大概只有六七岁左右的样子,有一日,他想要吃青胡桃,但很可惜他怎么也剥不下青胡桃的皮,司马光很是着急。他的姐姐见司马光不能将皮给剥下来,便想要帮忙。但是他的姐姐也不会剥,无奈之下,司马光只能拿着青胡桃不知所措。
过了一会儿,司马光家里的女佣看到司马光拿着一个青胡桃,就明白司马光是想吃胡桃,但又剥不了皮。于是,女佣便将司马光手中的青胡桃拿了过来,打了一盆热水,把青胡桃放进了热水之中。青胡桃经过热水的浸泡,就非常容易剥下皮来。
司马光的姐姐路过时,看到司马光已经拿着胡桃在那吃了。姐姐很是好奇,于是就问青胡桃的皮是谁剥的。司马光看了看自己手中的青胡桃说:“青胡桃的皮是我自己剥下来的,只要将青胡桃放进热水里浸泡一下就可以了。”姐姐听后十分的高兴,认为司马光是一个聪明的小孩子。但司马光的父亲听到两人的对话后,非常的生气,训斥他:“你怎么敢说谎。”原来,女佣帮助司马光剥青胡桃皮的事情,被在门口的父亲看得一清二楚。
经过这件事后,司马光再也不敢撒谎了。等到司马光成人后,他还将这件事记录下来,时刻提醒自己做人要诚信。
司马光的名言有哪些
司马光除了拥有极其出众的政治才能外,他的文学素养也是极其的高。司马光一生笔耕不辍,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这些名言在今天看来都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司马光肖像图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一句在现今的流传较为广泛,也是辩证才与德的关系。司马光认为一个人如果他单单只有德,而不在意自己才能的培养,那么这个人即使拥有一颗想要做好事的心,也是不会成功的;从另一方面来讲,如果那个人光有才,没有德的话,那么他既会做好事,也会做坏事,只看他自己怎么想了。如果无德,而他的才能又较为出色的话,那么他可能做得坏事的概率就会越大。才与德,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除了上面的这一句,这句“与其得小人,不如交愚人”在现今看来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句话的大意就是与一个德行差的人交朋友,还不如跟一个没有什么天赋但积极努力的人交朋友。这告诉我们,一个人德行差也会影响到身边的朋友,两人是相互影响的存在,所以选择朋友时要擦亮眼睛。
在司马光所写的《资治通鉴》中,有一句“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这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司马光认为要学习一个人的优点和长处,即使不能学习到,也要借鉴一下。除此之外,我们也要看到一个人的缺点,同时告诫自己要注意,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司马光好学的故事
南宋著名文学家朱熹曾写过一本名为《三朝名臣言行录》的书籍,里面记录了两宋时期王侯将相的相关故事。在该书中,有一篇名为《司马光好学》的文章,讲述的是关于北宋时期司马光的故事。
《三朝名臣言行录》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一生的成就非常的高。他生于公元1019年,是陕州夏县人,共辅佐过四任皇帝,是四朝元老。而《司马光好学》讲的则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朱熹有寥寥几句就勾勒出司马光在幼时勤奋好学的形象。
司马光在幼时跟自己的兄弟们一起在书院中学习,年幼的司马光十分担心自己的能力不如其他人。司马光的兄弟已经完成了背诵,跑出去玩耍了,整个教室里只剩下司马光一人。司马光独自一人做在窗边苦读,就像古人孔子和董仲舒那样的刻苦认真,直到自己能够流利的背诵出来为止。
由于司马光在幼时便如此认真刻苦,所以到了晚年,司马光还是记得自己曾经背诵过的文章,印象十分的深刻。司马光曾经说过:“读完一本书,就应该将它背诵下来,然后在各种时候都要想想自己背诵过的文章,想想这篇文章的内涵是什么,有什么值得深思的地方。这样一来,就会发现自己又有关于这篇文章的新收获。
正是司马光这种好学的态度,才让他坚持了十五年去编写一本《资治通鉴》。司马光好学的态度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司马光哪个朝代的
司马光这一名字,对于我们来说都不陌生。可能在小时候我们就已经听过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了,还知道司马光编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那么,司马光到底是哪一个朝代的人呢?
北宋司马光雕像
根据史料的记载,司马光生于公元1019年,是北宋时期的人。他出生于官宦之家,家中世代在朝中担任要职。司马光在幼时便有神童之称,他以七岁之龄全篇背诵了《左氏春秋》一书,并且能够明白其中的深刻含义。公元1038年即仁宗宝元元年,年仅二十岁的司马光高中进士,从此踏入了仕途。
司马光在朝为官期间,一直尽心尽力辅佐皇帝,视国家兴亡为己任。公元1067年,神宗赵顼继位。年轻气盛的神宗想要振兴北宋王朝,他十分看好王安石的新政,便任命王安石为宰相。同时,神宗也认为司马光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也十分重用他。但王安石与司马光两人的政见不同,经常在上朝的时候大声争吵。司马光后来更是一怒之下辞官回乡,一走便是十五年。在这十五年里,司马光每日用心编撰《资治通鉴》。
等到公元1085年即宋神宗元丰八年,宋神宗因病去世,年仅十岁的宋哲宗赵煦继位,朝政被皇太后把持。皇太后本来就是反对王安石新政的,于是她启用已经六十七岁高龄的司马光为副宰相。司马光上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废除新法,还原旧法。司马光每天呕心沥血的工作,为北宋王朝耗尽了心血,于公元1086年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