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国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改革 “土木之变”

  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是徐阶的门生。在明穆宗在位的时候,张居正因为才能出众,得到明穆宗的信任。穆宗死后,太子朱翊钧即位,就是明神宗万历皇帝。穆宗遗命张居正等三个大臣辅政。在明穆宗隆庆六年(1572年),张居正得到大太监冯保的支持,取代了高拱,在明神宗万历年间,连续10年担任内阁首辅(宰相)。挽救明朝统治的危机,他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整顿,尤重于经济的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改革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张居正死后,改革措施便遭到了破坏。

  15世纪中期的“土木之变”使强大的大明帝国由盛转衰,中央逐渐失去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全国应纳税土地有一大半被地方豪强所占并拒绝交税,使得国家的财政收入与明朝初年相比下降20%左右。与此同时,北方的蒙古和女真等部落先后崛起并与明朝交恶,国内的农民起义也此起彼伏。面对内忧外患,政府束手无策,原因很简单:没钱,穷啊!据隆庆元年(1567年)底户部统计:当时国库存银1300余万两,而每月应支付边境官军饷银约550万两,此外还有那么多的皇室成员和大量的官员还要发月俸,国库存银能保证边境一个月的开支已经很乐观了!

  由此可见,大明帝国的财政收入已经陷入了无可救药的拮据之境。然而,老天并没有抛弃大明帝国,他为大明帝国这个濒临死亡的溺水者投下了一根救命的稻草──张居正。

  张居正,今湖北省江陵市人。1572年,明穆宗去世后,其年仅10岁的儿子登基称帝即万历皇帝,张居正受命于危难担任内阁首辅,执掌帝国的军政大权,同时也开启了长达10年之久的改革。

  面对当时地方豪强和官吏的骄横、与少数民族政权交战失利和中央财政拮据等弊端,张居正采取了针锋相对的三大举措。

  在政治上创制“考成法”来整顿吏治以加强中央集权。何谓“考成法”?即严格考察地方官吏对中央诏令的执行情况,且地方官吏要定期向内阁汇报地方政事。通过考成法,张居正罢免了大量的尸位素餐和碌碌无为之辈,为暮气沉沉的大明官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在军事上,实行“剿抚并用,以抚为主”的政策。委任名将戚继光和李成梁分别镇守西北和东北边疆,使得“胡马”一度不敢“度阴山”达30年之久!更重要的是在边境进行茶马互市贸易,使得少数民族政权可以通过贸易换取中原的茶盐等必需品,边境的和平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

  在经济上,推行“一条鞭法”。这也是改革的重点。以前,明王朝的赋税以粮为主,银绢为辅,分夏秋两季征收。除赋税外,农闲之际,农民还要服各种徭役。一条鞭法是将赋税和徭役合计折算为银两,以亩为单位缴纳。相对于以前,一条鞭法不仅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而且使得没有土地的工商业者可以解除赋税和劳役负担,从而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得占有大量土地的地方豪强难以作弊,乖乖地按照田亩数纳税。通过一条鞭法,政府的财政收入明显好转,国库储备的银两可供五、六年之用!

  张居正改革的10年是大厦将倾的明王朝最有活力的时期。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然而好景不长,风云突变,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积劳成疾,迅即病逝。广大的“受害者”即群起攻讦,两年后,万历皇帝迫不及待的向他的老乡和恩师下毒手了(万历皇帝的祖父来自今湖北安陆,与张居正同乡,张居正长期担任太子太师一职且忠于其职,可谓万历的恩师):他下诏削夺张居正一切官爵并查抄家产,其家属被关押府中,长子自缢身亡,家眷数人饿死!新政大部分被废殆。

  张居正改革就像一道光亮在走向沉暮的大明帝国的历程中一现而逝。虽然多年以后,朝廷终于想起了这位“救时宰相”,为他恢复了名誉。但无可奈何花落去,一切俱已晚矣!古老的帝国大厦终于在张居正死后62年被历史的巨浪冲击得分崩离析。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