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奇异举动和德国人的解释
- 2016-08-15 16:33
- 世界历史故事大全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二十世纪30年代最耀眼的政治明星,毫无疑问就是时任德国总理兼纳粹党党魁的希特勒。在六年时间里,希特勒将德国从大萧条中拯救出来,使上千万失业者找到了工作,同时收回了莱茵河非武装区,完成了军备重整;对外,摧毁了凡尔赛条约体系,推翻了西班牙共和国,吞并了奥地利,肢解和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控制了除波兰以外的整个东欧。英国和法国这两个老牌的殖民主义列强,面对德国崛起一筹莫展,他们代表的国际联盟已经信誉扫地,濒临解体。德国和苏联仍然保持着友谊,但是苏联在所有国家民众的心目中,都扮演着反派角色,不可能和德国争一日之短长。斯大林的心中,最担忧的就是英法支持德国入侵苏联,和内战时代不同,各国工人已经不会公开反战了,实际上德国工人已经被纳粹牢牢掌握。
只要保持这个局面,希特勒毫无疑问,将成为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放眼世界,也从来没有人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取得这么伟大的成就。
奇特的是,希特勒并不作此打算,仅仅为了一个但泽,他就发起了对波兰的进攻,不惜和英法开战,并且由于丧失缓冲国的缘故,也要冒将来和苏联开战的风险。
此后在战争中,他继续犯了一系列错误,比如企图和英国人讲和,没有认真考虑登陆英国;和谈不成,又轰炸伦敦,刺激了英国人抗战的决心,使得一切政治谈判都变得不可能;英国尚未解决,就匆匆进攻苏联,陷入两线作战;苏联国土辽阔,他却把希望完全寄托在速战速决,连冬装也不认真准备;其作战指导根本缺乏认真规划,占领基辅之后就进攻莫斯科,时间上不充裕,最后演变成冬季的溃退。
之后斯大林格勒会战、城堡会战更是犯了不少错误,终于被苏联逐步击退。到了1944年底,已经没有什么胜利希望,他仍然不断发动进攻,尤其是好高骛远的阿登攻势,加速了帝国的覆亡。
传统的解释,无外乎是个人生理(希特勒有精神病),个人才干(希特勒不懂军事),但是从1933到1939年,这些问题从没有阻挡他的成功,甚至波兰战役、挪威战役和法兰西战役,都只能证明希特勒的天才和好运。所以必须寻找更合理的解释。
德国作家塞巴斯蒂安·哈夫纳给出了一种独特的解释——希特勒并非一个爱国者,实际上他只在乎种族和民族,国家不过是一个工具。因此所谓维护国家利益是没有必要的,他的理想是让亚利安人、德意志民族成为世界的支配者,德国只是这一秩序的一种组织形式。在斗争中,希特勒发现,他原来以为愚昧无能的斯拉夫人,竟然能够击败优等种族,而且德国人民竟然不愿继续作战,只想着向西方投降,军队也企图夺权,他感到理想整个崩溃了,德意志民族已经不再值得重视,他们应该和帝国一起化为灰烬,为新的东方来的统治者腾空土地。
1945年3月19日,希特勒命令:“所有帝国区域内的军用交通、通讯、工业与供给设施以及敌人可以立刻或在可预见的时段内用来继续其战斗的物资,都必须被摧毁。”
然后他对提出抗议的施佩尔用“铁一般的语调”解释:
“如果战争失败了,那么民族也就完了。不必顾及德意志民族赖以继续最原始的生存的基础。相反,最好自己摧毁这些东西。因为民族证明自己是弱小的,未来将完全属于更为强大的东方民族。这场战斗遗留下来的,已经是低劣的,因为优秀的已经阵亡了。”
也就是说,最后要德意志民族给他殉葬。
之前,在1941年11月27日,当失败的可能性第一次出现时,希特勒说:
“我在这方面也是冷酷无情的。如果德意志民族会不再足够强大与做出牺牲,为它的生存付出鲜血,那么它就应该灭亡,被另一个更为强大的国家消灭掉。我将不会为德意志民族哭泣掉泪。”
希特勒认真履行了他的承诺,就像他不管现实需要,对犹太人做“最后解决”一样,此举使德国成为世界公敌,引发了两个新名词:反人类罪和种族灭绝。
希特勒完全缺乏建设帝国的能力和耐心,甚至不愿意给第三帝国一部新的宪法。他将慕尼黑协定看作失败,因为他希望的是战争而非阴谋,他不得不寻找新的战争借口,这就是但泽。他的反犹主义,稍有理智的人都不会相信,他却认真付诸实施。所以他和亚历山大、拿破仑、俾斯麦、斯大林不同,并非一个致力于统一分裂的人类社会的领袖,相反,他所向往的是无止境的民族斗争,人类世界永久的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