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到最后一息的罗炳辉
- 2016-07-22 12:38
- 中国历史故事大全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罗炳辉(公元1897~1946年),原名罗德富,字宿星,云南彝良人。
1、苦大仇深
罗炳辉出生于1897年12月22日。7岁时,尽管家里很穷,父亲还是设法把他送进私塾,希望他将来能出人头地。可没过两年,家里再也拿不出钱来供他念书了。
秋收了,炳辉帮着父亲去地主家交租,大斗大斗的粮食装进了地主家的粮仓。过见了,家里揭不开锅,他又跟着父亲去地主家借粮,地主却用小斗秤出。逢年过节,做佃户的不仅要给地主送礼,还要替他们做白工。受他们的欺压,却不能吭声。母亲常常暗地里流泪,对他说:“孩子,长大了要替爹妈出口气,我们死了才合眼啊!”这些事,炳辉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在他受压迫的幼小心灵中埋下了仇恨的火种,也养成了他倔强的性格。
罗炳辉11岁那年,一个恶霸从他家门口过,恰巧被他向外泼脏水时弄脏了衣服,恶霸大骂:“瞎了眼了,贱种!”罗炳辉毫不示弱,回了句:“你才瞎了眼呢!”恶霸将他打翻在地,又揪着他父亲的衣服,连打几个耳光。一个围观的劣绅说:“这个干娃娃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他老子都不敢作声,非弄死他不可。”罗炳辉同恶霸结了仇,胆小怕事的父亲认为他给家里引来了灾祸,通打了他一顿。第二年,一个恶霸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来敲诈罗炳辉家,父亲为此四处托人求情。罗炳辉气不过,向县官告状。然而,旧社会穷人是打不赢官司的。罗炳辉想报仇,向恶霸出口气,惟一的出路就只有当兵。
罗炳辉出走了,他以惊人的毅力用12天时间步行到昆明,为了能等待时机当上陆军,罗炳辉做过泥水匠、火夫,当过马夫。经过许多周折,罗炳辉终于在滇军唐继尧部当上了兵,实现了多年来从军报仇的愿望。由于他能吃苦耐劳,不久就被提升为三等中士。
一天,他正在操练时,突然接到家里的来信:母亲被恶霸逼死了,妻子也被迫改嫁。他多想拖枪回家报仇啊!营长给他发公文交涉,制止了他回家报仇的念头。陆军追究罗炳辉母亲被害的公文发到彝良县以后,县长感到事态严重,向罗家的仇人报信密谋对付罗家。第二天,仇人请罗父喝酒,席间用刀在自己的腿上戳了三刀,流血倒地,大喊说罗父持刀杀人。县长差人将罗父毒打一顿,抓到县衙门,罗家被捣毁,财产被洗劫一空,罗炳辉的姐夫和二弟也受到通缉,跑到省城找他。罗炳辉把仇恨记在了心里。
2、投身行伍
1920年,营长向龙云推荐,让罗炳辉做了唐继尧的随行军士。一次,在海防,罗炳辉遇到一个从广东回云南的人,带了一支包好的水烟袋,海关要那人上 6元的税,那人说买烟袋才用了4元6角,宁愿不要烟袋了。于是法国海关的人打了那人两耳光,把烟袋丢到水里,还把那人带走了。殖民主义者的霸道行经,引起了罗炳辉的愤慨,他认识到除了土豪劣绅以外,还有帝国主义者骑在中国普通百姓的头上作威作福。男儿要做的不仅只是报家仇,还要雪国恨。
1921年2月,滇军军长顾品珍发表通电,要求靖国军总司令唐继尧下野。唐被驱逐出滇前往香港,罗炳辉作为随从副官,一同前往。过惯了穷日子的罗炳辉厌恶军阀们挥霍无度的生活,为报国恨家仇,他留下一封信,悄悄离开了香港。第二年加入朱培德的讨逆军,前往广东讨伐陈炯明叛军。战斗打得十分激烈,在前方作战的罗炳辉看到参加讨逆的粤军和湘军被打得溃不成军,想到如果有一支叛军从背后插过去,则滇军也有被歼灭的危险。于是,找到一个商人带路,连续跑了 100公里路,把消息传到滇军司令部,而他自己此时已精疲力竭,双腿失去了知觉。罗炳辉舍命救滇军,博得了朱培德的赞赏,被提升为营长。北伐战争中,罗炳辉总是冲锋在前,又爱兵如子,行军时常把马让给伤病员和落伍的士兵骑,深得官兵的敬重。
1927年3月,罗炳辉在南昌参加被国民党杀害的赣州总工会负责人成赞坚的追悼会,听到朱德同志感人肺腑的讲话,很受鼓舞。朱德指出工农兵要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和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革命成功了,大家才有工作,有田种,有饭吃。这时的罗炳辉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和前途。
到吉安以后,罗炳辉开始利用靖卫大队大队长之职在“剿匪”中暗中帮助共产党人。他根据十多年奔波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认定只有共产党才是有希望的党,才能彻底解放中国人民。在党组织的帮助下,1929年7月,罗炳辉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为寻求真理而走遍天涯的罗炳辉,在思想上实现了由三民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走上了革命的征途。
3、长征途中
入党后,罗炳辉遵照党组织的指示,准备指挥以吉安为中心的数县暴动,以打开赣西地区革命斗争的新局面。1929年11月15日,罗炳辉宣布起义,与红军联合,率领四五百名官兵,急行军到赣西革命根据地新圩,被任命为中国工农红军江西独立第五团团长。以后,他同红军一道打下万安,转战湘赣。在富田地区,歼灭了前来围剿的唐云山部,使赣西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扩大。1930年的长汀会议后,罗炳辉被任命为红十二军的代理军长,在红军反围剿斗争中立下战功。
1933年,蒋介石调集50万大军对苏区红军进行了第五次“围剿”。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封锁更为严密。红军和苏区人民几个月吃不上盐,兵工厂没有黑色火药,用代用品造的子弹杀伤率很低。这时,红军向敌人进攻并攻占了龙溪口敌人的军需仓库,缴获了四千箱黄色炸药、火药及大批食盐。军委命令罗炳辉率领红九军团负责把火药和食盐运回苏区。罗炳辉受命后,令将士们把大箱改小箱,大包改小包,军团从首长到士兵每个人都分配了任务。途中遇到敌人便放下担子打一阵,赶跑了敌人又挑着担子继续赶路。半个月的时间,他们挑着六七十斤重的担子,走了300多公里路,终于将物资交到了军委兵站。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开始了战略性大转移,罗炳辉率领着红九军团,离开了依依不舍的乡亲,突出重围,抢渡湘江,经常昼夜行军,很快进入了黔东。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军委指挥下,胜利地四渡赤水。西南几省的军事头目在《云南民国日报》上刊登消息,提高所谓捉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 “赏格”,对毛泽东、朱德,“生擒者各奖十万元,献首级者各奖八万元”;对罗炳辉的“赏格”,由在江西中央苏区时的三万元,猛增到“生擒者奖八万元,献首级者奖五万元”。由此可见能征善战的罗炳辉也成了国民党必须拔除的“眼中钉”。
1935年5月,罗炳辉带领红九军团机智地渡过金沙江,完全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实现了北上的战略意图。向西昌方向进入凉山彝区。凉山地区山川险阻,彝民长期受统治者的欺压,尽管红军沿途不断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民族政策,但仍难以消除彝民的疑惧。一次,罗炳辉带着侦察连前进,走到半山腰时,前面涂炭“砰、砰”响了两枪,接着两三百彝民从山上冲下来,罗炳辉急忙命令对停止前进,不准开枪。彝族同胞见红军停止了行动也就不再打枪了。罗炳辉带着几个干部微笑着边向他们挥手,边向他们走去。一位腰垮大刀、插着手枪的头人也走了出来,通过通司(翻译)的传话,罗炳辉向头人表明原委,打消了彝族同胞的疑虑。头人见罗炳辉身材魁梧,提出要和他比试枪法。头人一枪打去,两百米外的一只羊应声倒地,好不得意!罗炳辉也翘起大拇指,称赞他枪法好。正在这时,空中飞过一只孤雁,罗炳辉举枪便打,“叭”的一声,枪响雁落,赢得彝族同胞的喝彩和敬佩。罗炳辉将手枪递给头人,说:“送给你!喜欢吗?”头人十分以外,高兴地接过手枪,连声说:“红军卡沙沙,红军瓦瓦古”(意思是谢谢红军,红军万岁)。
此后,彝族同胞不仅把被他们抓去的红军放了回来,还抬着羊肉、牛肉和酒,送到军团部,一定要罗团长收下。夜色来临,村寨的场坝上,烧起了堆堆篝火,燃起一支支火把,彝族同胞们和红军战士一起欢快地跳起来。在民族地区成长的罗炳辉怀着对少数民族同胞的深厚感情,把党和红军的情意带给彝区,赢得了彝族同胞的爱戴,一些彝族青年加入了红军,在彝族同胞的带领下,罗炳辉率领红九军团胜利地通过了凉山彝族地区,与红军主力会合。
4、梅花战术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罗炳辉告别延安,奔赴华中敌后抗日前线。1938年11月,罗炳辉从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来到皖南新四军军部,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与司令员陈毅并肩战斗,指挥部队在苏南建立根据地,打击日伪军。
皖南事变后,日军向淮南津浦路西根据地进行频繁的“扫荡”。罗炳辉根据自己多年从事游击战的经验,制定了以伏击与运动游击为特色的包括伏击、纠缠、阻击、扰乱、歼灭等内容的梅花战术。这一战术的特点是:一方面部队宿营时按三角形的驻地部署,可使敌人的火力难以集中发挥作用,又可减少自己的伤亡,还可对敌实施反包围。另一方面,一旦敌人进入梅花桩式阵地,则可从多个侧面极大地杀伤敌人。1941年4月,日伪军扫荡仪征,罗炳辉在仪征以北的十二里岔按梅花桩式设伏。15日上午,日伪军进入伏击圈,顿时,枪声四起,手榴弹投向敌群,完全歼灭了这股敌人。紧接着,拥有重型装备的700余日伪军又在金牛山尝到了罗炳辉梅花战术的苦头。金牛山战役,我军以劣势装备毙伤日伪军500余人,缴获了一批枪支弹药。这些都是运用梅花战术取得反袭击战胜利的范例。
5、战斗到最后一息
罗炳辉在长期的战斗环境里,由于过分劳累,患上了高血压症,又没有较好的医疗条件,病情不断加剧,曾经多次昏迷。1945年8月,当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人民沉浸在欢乐之中时,罗炳辉却因高血压太高处于昏迷状态。直到第二天神志稍微清醒时,人们才把胜利的消息告诉他。病床上,当听到毛泽东发表《对日蔻的最后一战》时,病魔缠身的罗炳辉再一次振奋了。他显得精神百倍,坚决要求带领部队负责受降工作,他说:“战斗是医治百病的良药,我的病总是一到战场就会好的!”几天后,罗炳辉不顾有病的身躯,坐着担架向前线进发。
罗炳辉在重返前线时曾向妻子和子女们说:“我受党长期的培养和爱护,这次重上前线是为党为人民捐躯,也是完全值得的。……我毕生没有打过败仗,在我牺牲前,我还要再打一个胜仗,作为我对党的最后一次献礼。”最为一名军人,罗炳辉宁愿战死沙场。1946年6月9日,在罗炳辉的指挥下,我军向盘踞枣庄的伪军发起进攻,全歼伪军,解放了枣庄。枣庄战斗是罗炳辉将军征战32年,参加和指挥的数不清的战斗中的最后一仗。
1946年6月21日,罗炳辉将军因脑溢血抢救无效,走完了他战斗的一生。“戎马三十载,将军滇之雄”,同罗炳辉并肩战斗多年的陈毅军长,写下此诗,痛悼战友。朱德同志也曾为这位戎马一生的战友题词:
革命到底死二后已,
精神不死万古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