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坡之战
- 2016-07-22 12:32
- 中国历史故事大全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西捻军的最大一次伏击战
十里坡之战是西捻军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在西安东郊十里坡同湘军刘蓉部进行 的一次著名战斗。 高楼寨之战后,捻军继续流动作战,在山东、安徽、河南的广大地区不断打击清军。 清政府命曾国藩部署镇压捻军。
曾国藩先后实施“以静制动”、“聚兵防河”的作战方针,都归于破产。1866年12 月7日,清政府改任李鸿章为钦差大臣,节制湘淮各军,负责镇压捻军起义。
捻军方面虽然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长时间不停顿地流动作战,使部队得不到必要 的休整和补充,同时又得不到任何友军的支援,战略上的被动局面日益严重。捻军领袖 赖文光等深感“独立难支,孤军难立”,试图改变这一被动局面,于是在1866年10月决 定将捻军一分为二,由张宗禹、张禹爵、邱远才等率部分捻军西进陕甘,联络陕甘回民 起义军,以为犄角之势,是为西捻军。由赖文光、任化邦、李允等率部分捻军留在中原 地区,与敌周旋,是为东捻军。
西捻军约有3万余人。在张宗禹等的率领下,1866年10月由豫东经许州、洛阳、陕 州(今三门峡市西)、阌乡(今灵宝西北),于11月9日进入陕西华阴县境。署理陕西 巡抚刘蓉当时正率1.4万湘军在陕甘交界处堵击回民起义军,在得知捻军入陕后,感到 形势严重,请求清政府速派援兵。但左宗棠(刚被任命为陕甘总督)借口筹备粮饷,停 兵湖北,踌躇不前。清军援军难以很快入陕,为西捻军的作战行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西捻军进入华阴后,立即西进华州(今华县)、渭南。刘蓉不得不将所部东调,对 付捻军。11月14日,提督刘厚基率兵3000人由渭南东进,在赤水镇与捻军遭遇,一触即 溃,败退渭南。25日,知府唐炯指挥湘军各营,分兵三路再次发动进攻。捻军于华州敖 水东面的树林里设伏,大败湘军,歼敌近千人。
初战获胜后,西捻军乘胜西进,于12月14日进抵西安东面的灞桥镇。然后折向东南, 占领蓝田县的泄湖、蓝桥等地。为了调动西安清军,后又佯趋商州(今商县)、雒南 (今洛南)。待清军东向追击,捻军又北走渭南,并虚造东攻潼关之势。当湘军北上堵 截时,捻军又迅速西进,摆出攻打西安的架势,并在灞桥十里坡周围村庄设下伏兵,布 好伏击圈,等待敌军到来。
1867年1月23日,湘军追至临潼东北的新丰镇。捻军派出少数部队诱敌,与湘军且 战且退,将湘军诱至十里坡。记名提督杨得胜、总兵萧德扬、提督刘厚基、道员黄鼎等 部敌军相继进入伏击圈。捻军诱敌部队立即回马反击,伏军步队从两旁村堡杀出,马队 从两翼包抄,将湘军团团包围,湘军阵势大乱。时值风雪弥漫,湘军士卒因连日奔走, 疲惫不堪,冻饿交加,士气低落,无心作战,火药又被雨雪浇湿,不能点放。捻军则士 气高昂,勇猛冲杀,与湘军展开白刃格斗。半日之内,连斩总兵萧德扬、提督杨得胜、 萧集山、萧长清、布政使衔候补道萧德纲等湘军将领,歼灭敌军3000余人,收降数千人, 取得了入陕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西捻军在十里坡之战中,始终掌握着战场上的主动权。先是运用流动战术,主动出 击,调动敌人,诱敌追击,使敌人疲惫不堪;然后是选择有利战场,预设埋伏,将敌诱 至伏击圈,步骑协同,将敌包围;最后通过白刃格斗大获全胜。湘军方面则盲目追击, 处处被动,被捻军牵着鼻子走,战斗力被拖垮,最后陷入重围,大败于十里坡。刘蓉也 因此被革职回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