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经

  郑经(1642~1682年)又名锦,字式天,号贤之,明末清初南安人,郑成功长子(参见《泉州人名录·郑成功》)。

  明·永历十五年(順治十八年,1661年)公历2月1日,郑成功于料罗湾祭海誓师,进军收复台湾。郑经留守金、厦两島,提督黄廷、五军总督王秀奇、总兵官洪旭、户官郑泰等人辅之。

  当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郑成功闻知郑经狎四弟之乳母陳氏,生子后诈称侍妾所生,怒极,特令往厦门杀郑经及陳媼並董夫人。金、厦诸将不从,联名上启曰:“报恩有日,侯阙无期。”

  明·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初八日未時,郑成功病逝于台湾东都,时年39岁,郑经嗣延平王位。

  参加“三藩之乱”失败后,台湾郑氏集团内部权力之争空前激烈。接替病故的总制使陈永华的冯锡范,联合郑经的王弟郑聪、郑明、郑智、郑柔等人,图谋“自立乾坤”。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正月二十八,郑经病逝台湾承天府东宁北园别馆,和他的父亲郑成功一样,终年仅39岁。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康熙皇帝遣官护送郑成功及子郑经两柩归葬南安县水头镇康店村覆船山,建祠。1982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见《泉州古墓·郑成功墓》)

  抗清

  清·康熙二年(1663年)六月,郑经族叔郑鸣骏(参见《泉州人名录·郑鸣骏》)及子率所部自金门入泉州港降清;驻南日、崇武等地的原郑成功部将也相继降清,官兵总计万余人、船只300余号。郑经军事力量大受影响。十月,清靖南王耿继茂、福建总督李率泰发兵攻金厦两岛。由马得功、郑鸣骏军队及荷兰船队出泉州港向金门进攻,施琅(参见《泉州人名录·施琅》)、黄梧率队出海澄港攻厦门。郑经部队寡不敌众,金、厦失守。郑经退守铜山(今东山)。

  清·康熙三年(1664年)三月,郑经率师离铜山入台湾。奉命断后的黄廷、周全斌在云霄、漳浦降清。自郑经掌权以来,郑军降清部队达10万之众,战船900号,宿将精锐十去七八。

  清·康熙四年(1665年)五月,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师攻台,至澎湖水域,飓风大作,各船飘散不能相顾,损坏甚多,不得已而返。此后施琅被调入京,攻台之事暂搁。 八月,陈永华辅佐郑经开发台湾经济,兴办教育,使台湾经济、文化迅速出现转机。民心趋向安定。

  清·康熙八年(1669年)六月,清廷遣刑部尚书明珠、兵部侍郎蔡毓英至泉州,商议招抚郑经事。七月,兴化知府慕天颜入台议和,未果。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州叛清,执总督范承谟,控制各府县。郑经应耿精忠之约,率军西渡大陆,占领厦门。六月,郑经与耿精忠失和,相继攻取同安、泉州城、漳州城和广东的潮州。九月,耿精忠遣提督王进率步骑3万进攻泉州,至惠安肆行焚掠。郑经命刘国轩统兵迎战,王进退屯枫亭。十月,刘国轩在涂岭打败王进,追至兴化城下,大胜而归。同年,郑经部相继攻取南安、安溪、永春、德化诸县。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正月,耿精忠遣使入泉州与郑经修好,双方约定以枫亭为界,“有事相援,无得侵伐”。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二月,清宁海将军喇哈达复占泉州。郑经闻讯,弃漳州入厦门,分兵守晋江东石、蚶江、祥芝及惠安崇武、獭窟沿海等地。至六月,郑经趁三藩之乱占领的泉、漳、邵、汀、兴五府之地相继失守,损兵2万多,在大陆沿海仅存厦门岛及广东惠、潮两地。三月十九日,龙溪县人蔡寅自称“朱三太子”反清,率200余人夜袭泉州。随后在泉、漳一带山区活动,声势日盛,人数逾万,与郑经部队遥相响应。七月,清康亲王杰书遣使与郑经第二次议和。郑经与冯锡范、刘国轩合议,冯锡范索四府之地裕饷,双方互不让步,和议再次失败。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四月,蔡寅率数千人包围安溪县城,后清援军到,乃撤走投郑经。六月,刘国轩分兵屯泉州桃花山,连营东岳庙,直逼清源山,并攻夺洛阳桥。七月初四,刘国轩攻入惠安县城。同月又攻同安,清都统雅大里退入泉州城。国轩遂围泉州城,攻南门,城坠40余丈。清兵筑短墙以守,相持两月。国轩水陆并进,攻南安,杀守将;又攻安溪不克,转攻永春、德化。八月,清闽浙总督姚启圣、平南将军赖塔率军分水陆四路援泉州,相继重占惠安、南安、同安。郑军也从永春、德化退兵,泉州围解。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月,清廷在福建沿海重行“迁界”,赶逐百姓重入内地,于沿海20—30里靠近水边险要地方添设炮台、筑造小寨,防范郑经部队。二月,分守惠安沿海的郑经水师五镇蔡冲调趁调回厦门之机,驾船入泉州降清。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由于清廷的经济封锁和姚启圣的招降活动,郑氏集团在金门、厦门的统治受到瓦解,士气动摇。至年底,郑军有5个陆镇和5个水镇约10万余官兵降清。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月,清·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参见《泉州人名录·万正色》)率舟师大举进攻金门、厦门。郑经战败,率诸将回台湾。二月,万正色进攻惠安崇武、秀涂。郑经驻崇武部将朱天贵、林升率水军300余艘迎战,被万正色击沉20多艘,撤往铜山澳。五月,郑军水师朱天贵率部2 万余人、船300余艘献铜山降清。沿海诸岛复归清有。

  治台

  郑经在老臣陈永华等人辅佐下,治台二十多年,继志抗清,并按郑成功生前设想对台湾进行开发建设。

  一是加强政权建设。郑经进一步完善府县制和官制,建立乡里保甲制。改东都为东宁,生大兴、万年二县为州,增设三个安抚司,分别管理台湾南路、北路及澎湖地区。分承天府为东安、西定、宁南、镇北四坊,坊置签首,以理民事。制近郊为三十四里,下辖诸社,社置乡长。十户为牌,十牌为甲,十甲为保;设牌首、甲首、保长,分层掌理户籍,并劝农桑、禁赌、诘盗,此为台湾建立乡里保甲制度之始。

  二是发展农业经济。从大陆移民,主要是军职人员,人数约二、三万,规模较郑芝龙(参见《泉州人名录·郑芝龙》)、郑成功时期为小。据《台湾省通志·人口篇》载,到郑经时期,台湾汉人已达十二万,而原住民仅十万,汉族人口超过原住民。经济政策上更为优惠,把荒地分给军队开垦,寓兵于农,把荷兰人的土地变为“官田”,随郑军来台义民和文武官员开垦的地为“私田”等,按类管理,奖励垦荒,发展多种经营,大兴水利建设,使稻米、蔗糖、果类、渔业产量成倍增长,宝岛成为“野沃土膏、耕桑并藕、渔盐兹生,硫磺水藤,木棉盛出,经织不乏,舟帆四达,嘉木阴森,屋宇完整的繁荣富裕之邦”。到郑经时期,台湾拓植面积约20多万亩,生产的粮食不仅足供本岛食用,还以所余运往漳州、泉州贩卖;仅每年远销日本、波斯的就有30万担。

  三是鼓励民众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大力推广大陆先进技术,烧砖瓦、播蔗煮糖。为打破清廷经济封锁,大力发展海上贸易,在大陆东南沿海一带岛屿设立商业贸易据点,兴贩于内地和东西洋诸国。当时台湾的市场,汇集了来自内地和英国、日本、越南、东南亚诸国的商品成了东西方贸易的转接地。

  四是建设学校,发展教育。郑经嗣位后,在承天府宁南坊择地建立孔庙,并于其旁构建明伦堂。康熙五年(1666年)正月,孔庙落成,郑经率诸文武行释菜之礼,观者数千,雍雍穆穆,皆有礼让之风。康熙五年(1666年)建立太学,以陈永华为学院主持人,叶亨为国子助教,又命各社开办学校,延中土通儒以教子弟。凡民八岁入小学,课以经史文章,使台湾教育按中国的传统模式正规化,将明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学制和考选制度移植到台湾,并略加改造,使之适应当时明郑政权的机构体系,很快改变了“以生产自给够吃为标准,甘蔗果树任其自生自长,尚无日历、文字,以月圆为月,十月为年……”的落后状况。郑经还特别重视原住民的文化教育,对新港、目加溜湾、欧王、麻豆四大番社,凡有子弟入学者,蠲免其徭役。

  五是建寺庙,兴佛教。据《台湾通史·宗教志》,郑经首先在承天府东安坊建造弥陀寺,其后陈永华在赤山堡建龙湖寺,台湾佛教由此兴。

  荷印海军提督波特攻台

  1662年6月29日,荷印海军提督波特(Balthasarhort)率领战舰12艘,士兵1284名来到福州,表示愿意协助攻击郑军,并以荷兰人得自由出入中国一切港口和在沿海占领一块适当基地为条件;福建官吏答以金、厦郑军正在接洽投降,荷兰人的建议必须奏请清廷许可。

  1663年7月,波特再次率领战舰16艘、士兵2653名驶抵福建,这时清吏招降郑经的计划已告失败,双方很快达成协议:在荷舰协助清军攻占金厦后,清军应立即协助荷舰将郑军逐出台湾。

  1663年年底,清军在荷舰帮助下攻占金门和厦门,迫使郑军逃往台湾,但亦开始感到助荷攻台害多利少,乃以缺乏远航的帆篷船具为辞,不肯渡海助战。

  波特大失所望,于1664年初将舰队开到安平镇外海窥探,看见郑军防守严密,不敢冒险登陆。

  1664年8月,波特又第三次率领战舰12艘至福州商谈,不得要领,最后乃占领鸡笼,一面修复西班牙人旧堡,一面仍派人到福州商组攻台联军,直到1668年8月始被郑军逐走。

  杂录

  郑经《与群公分地赋诗得京口》:

  “京口瓜州指顾间,春风几度到钟山。

  迷离绿遍江南地,千里怀人去不还。”

  [注]群公:对多位同僚或朋友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诸位先生”。分地赋诗得京口:联吟赋诗活动的一种形式,选定几个地方,抽签安排各人分咏一处,这里 “得京口”,就是郑经抽得京口为吟咏对象。类似于分韵“得某字”(就是用某字的韵)。京口:在长江南岸,即今江苏省镇江市。瓜州:一作“瓜洲”,在长江北岸,杨州市南面,因似“瓜”字形向江中伸展,故名。指顾:顺着手指就能看到,形容迅速。迷离:错综参差,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北宋·王安石曾作七绝《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郑经此诗系步其韵而作,主题似在缅怀郑成功北伐攻金陵失利而牺牲的将士。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