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桓王为维护王权而进行的战争
- 2016-07-22 12:15
- 中国历史故事大全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周室东迁洛邑以后,王畿尚辖有方六百里领地。这块领地,据清代学者顾栋高说,在“太华外方之间方六百里”。太华即华山,外方即嵩山,两地之间处今河南嵩县至陕西华阴县。它“西有虢,据桃林之险,通西京之道;南有申、吕扼天下之膂,屏东南之固;而南阳背泽、潞,富甲天下;轘辕、伊阙披山带河”。桃林之塞为陕西潼关,申、吕在今河南南阳,泽、潞是山西潞城、晋城二县,轘辕在河南偃师,伊阙在河南洛阳市南。这600里王畿据有今河南洛阳市、沁阳地区及临汝县。周王室拥有这片土地,在春秋初仍不失为大国。但是,周平王庸碌无能,不思振作,在位51年,王室没有恢复气象。郑武、庄公以英主之姿,兼任王朝卿士,然而处心积虑图谋郑国自身发展,并不以复兴王室为意。平王晚年看到这种苗头,欲分政给虢公,结果因不能驾驭局势,反而落得个“周郑交质”的后果,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加深了王室与郑国的矛盾。
公元前719年,周桓王即位。桓王秉承祖父(平王)遗志,很想重振王室,也选择了郑庄公为第一个打击目标。因为郑庄公当时任王朝卿士,执掌王朝权柄,郑在春秋初又号为“小伯”,要能制服郑国,对于复兴王室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平王没有办到的事,桓王照样没办到。当桓王准备立虢公为王朝卿士时,遭到了郑庄公的强烈反对,周郑关系恶化,立虢公为卿士的事就被搁置了。
平王东迁时,主要依靠了晋国和郑国的支持。现在周、郑关系恶化,桓王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晋国。当时,晋国分裂为二:一为晋侯,居住在翼(今山西省翼城县东);一为曲沃庄伯,居住在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周桓王二年(公元前718年),桓王派王室大夫尹氏、武氏帮助曲沃庄伯讨伐晋的都城翼,翼侯逃到随国。但事隔不久,曲沃庄伯背叛了桓王。这年秋天,桓王改变了支持曲沃的态度,转而命令虢公讨伐曲沃,在翼邑立了晋哀侯。春秋初,王室虽然衰落,但天子在政治上仍为天下共主,还享有一定的权威,能支配一些中小国家。例如郑国,虽号为春秋初“小伯”,且与周的关系已经恶化,但在宋国不朝王室时,它还是要打着王室的旗号去进行讨伐。周桓王三年(公元前717年),郑庄公到成周朝见桓王。这本是改变周、郑关系的一个契机。但周桓王对郑庄公不加礼遇,致使周、郑关系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更趋紧张。周桓王五年,桓王正式任命虢公忌父做王朝左卿士、迈出了他收回郑庄公王朝执政权的重要一步。
但是,郑庄公老谋深算,一方面以郑国的强大武力为后盾,另一方面利用他担任的王朝左卿士职务,借口“宋公不王”,于周桓王七年(公元前713年)联合齐、鲁两国伐宋,夺取了宋国的郜(在今山东省武成县)、防(在今山东省金乡县西),一并送给了鲁国。这就团结了齐、鲁两个较大的国家,为以后对抗王室而不至于招致大国的反对打下基础。蔡、卫、郕三国拒绝参加郑国的讨伐行动,这年秋,宋、卫、蔡又攻入郑国,郑在戴(在今河南民权县东)大败三国之师。之后,郑又以郕“违王命”为借口,联合齐师攻入了郕国。经过一系列讨伐战争,郑争取了盟国,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周桓王八年,桓王从郑国夺取了邬(在今河南偃师县西南)、刘(在今河南偃师县南)、为(wěi,音伟)(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北)、邗(在今河南沁阳县西北)四邑的土田,而把叛王投狄的苏忿生之田十二邑交给郑国。用自己不能占有的土田来换郑国的土田,这种做法自然招致了郑庄公的怨恨。但郑庄公表面上泰然处之,反而拉拢虢公,用虢国军队伐宋,大败宋师。
周桓三十三年,桓王经过十几年的准备和努力,终于撤消了郑庄公王朝卿士的职位,剥夺了他王朝执政的权力。郑庄公也就不再朝王。于是,桓王征召陈、蔡、卫三国军队,于这年秋讨伐郑国,爆发了周、郑繻(xū,音需)葛之战。
讨伐军共分三路,桓王亲自统帅中军,王朝左卿士虢公林父统帅右军,蔡、卫二国跟从。王朝右卿士周公黑肩统帅左军,陈国人跟从。郑庄公亲自带兵抵御。他分兵摆下三个方阵,号为“鱼丽之阵”。即以公子突为左矩(左翼方阵)统帅,抵御蔡人、卫人。以公子忽为右矩(右翼方阵)统帅,抵御陈国人。郑大夫原繁、高渠弥带领中军跟随庄公。在这个“鱼丽之阵”中,每25辆战车组成一偏,冲锋在前。车下步卒每五人编为一伍,弥缝在战车的空隙间。
在战前,郑国“左拒”统帅公子突分析周军形势说:“陈乱,民莫有斗心。若先犯之,必奔。王卒顾之,必乱。蔡、卫不枝,固将先奔。既而萃于王卒,可以集事。”当时,陈桓公死去,国内发生变乱,战士无心战斗,确是周军的薄弱环节。当周、郑两军在繻葛交战时,郑国抓住了周军的这个薄弱环节,中军首先用大旗指挥左右两个方阵击鼓攻击,陈国人溃败。周军一边战斗,一边照顾陈国的退兵,阵容发生变乱。蔡、卫两国支持不住,也溃败了。然后郑国集中三军兵力,进攻周军,周军大败。郑大夫祝聃射中桓王肩膀,桓王仍然指挥全军退出了战场。
繻葛之战在春秋初期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它是桓王为维护和恢复王权而进行的战争,这场战争的胜负直接关系到东周王室的命运,也可以说是桓王为维护王室权威而进行的最后一搏。如果桓王能战胜郑国,那么王室的权威和声望则可以继续维持,并且可望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为此,桓王自即位以来,就在王朝内外进行了一系列准备。在王朝内部,重用周公黑肩。在外部,依靠虢国,拉拢曲沃,后又扶植翼侯,逐步削夺郑庄公王朝卿士的权力,团结了陈、蔡、卫等一批小国,从而发动了繻葛之战。但是,对于桓王来说,郑庄公是一位强大的对手。他号为“枭雄”,老谋深算。自即位以来,在内部削平了共叔段的叛乱,对外用兵,连战连胜,入许、胜陈、救齐、败戎,并拉拢和团结了齐、鲁两个大国。所以,桓王输掉这场战争是必然的。繻葛之战的失败,使桓王恢复王室权威的努力化为泡影,王室声威大为下降,从此以后沦落成为一般诸侯了。至周惠王四年(公元前673年),惠王将虎牢以东的土地赏赐给郑厉公,将酒泉的土地赏赐虢公。周襄王十五年,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今河南嵩县)。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5年),襄王将南阳的阳樊、温、原、欑茅的土田赏赐晋文公。此后,王畿领地日益缩小,王室除了空有天子名号以外,在春秋时期政治舞台上不再占有重要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