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取经
- 2013-10-28 09:58
- 中国历史故事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史迪威说:“……我以军人的荣誉保证,一定要给中国兄弟配备比鬼子更好的武器!”
1942年5月底,新38师尾随着溃不成军的英军散兵,以严整的军容越过印缅边境,进入英帕尔盆地外缘的普拉村,成为到达印度的第一支中国军队。不料英驻印边防军竟要求中国军队解除武装,以难民身份进入印度。孙立人见英国人忘恩负义,顿时怒火中烧,咬牙切齿地道:“要缴械就干了!”并下令部队准备战斗,士兵们马上端起枪,进入了战斗状态。
刚巧,被新38师在仁安羌解救出来的英军师长斯科特正在该地医院治病,闻知情况后连忙对下级说:“干不得干不得,缴不得械,他得过我们这个帝国司令的勋章,我们帝国司令的兵怎么能缴械呢?”
斯科特师长亲自过来迎接,当他看到孙立人的部队时也大吃一惊:从缅甸败退回来的英军,为保老命,不用说枪炮,连衣服裤子都扔掉了,只穿条裤衩跑了回来。孙立人的38师硬把钢炮和重机枪都扛了过来。他不由肃然起敬,也暗自庆幸,幸亏没跟新38师干起来。斯科特师长还给新38师安排了一个休养生息的地方——雷多。
雷多位于印度最东北的阿萨姆邦的东北端,毗邻野人山地区,是一个小镇,一个很偏僻的铁路终点站。英国殖民地当局让新38师驻扎在这里,自然有自己的打算,这里几乎“与世隔绝”,不可能会对印度的独立运动有什么激励作用,而且在这里又可以协助兵力空虚的英军防止日军从胡康河谷进军印度。
而对新38师来说,驻扎在雷多也有很多好处。这里有铁路,从加尔各答来的军列可以直接到达这里,所以给养的运输很便利;这里远离印度的中心地带,不会卷入印度人民与殖民当局的矛盾;还有一点,就是在这里可以等待尚在野人山中艰难跋涉的第5军的消息,以便于对兄弟部队实施救援。
史迪威在知道新38师完整来到印度的消息后非常兴奋,这位顽固的牛仔对被日本人赶出缅甸一事耿耿于怀,现在有了这一支部队,从日本人手中再次把缅甸夺回来的希望重新在他心中燃烧起来。
史迪威对自己的参谋长多恩准将说:“好得很,这家伙太有种了,又不怕打仗,一个货真价实的军人,我希望我们有更多的孙立人。”
他要在印度训练10万中国军队,在中国装备30个美械师,然后齐头并进反攻缅甸。
这个计划在5月10日,也就是杜聿明将军下令进野人山、史迪威被扔在缅甸敌后的那一天,就已经浮上心头了。
为了给败退到印度的中国士兵打气,能讲一口流利汉语的史迪威用汉语向中国官兵发表了一篇经过精心准备的讲话。他讲到了中国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兵败吴国之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报仇雪恨的典故;还讲到了宋朝大将岳飞“精忠报国”,奋勇抗击金兵入侵的故事。他号召中国官兵学习历史上的这些英雄,效忠自己的国家,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建功立业。
“我们遭受了一次严重的打击,这是盟军也是我个人的奇耻大辱,此次撤退令我军颜面失尽,我想,我们应该找出失败的原因,重整旗鼓,才能重返缅甸。我以自己的军人荣誉向兄弟们保证,一定给中国的兄弟们提供比鬼子更先进的武器和装备。请记住我的话,我们一定要胜利地重返缅甸!”史迪威的这番话令中国官兵热血沸腾,发誓要用日寇的血祭奠死去的弟兄。
不久,九死一生的新22师,终于走出了惨绝人寰的野人谷,也来到了印度。像欣赏新38师一样,史迪威同样对新22师肃然起敬。
以新38师和新22师这两个师为底子,史迪威终于有了一支自己梦寐以求的中国部队。
但史迪威对杜聿明殊无好感,觉得他不是打仗的料。他认为,缅甸的惨败跟姓杜的有直接关系,如果杜来“掺和”这支新军,那他的心血很可能会付之东流。当杜聿明九死一生踉踉跄跄地走出野人山时,史迪威不仅没有关心过,反而处处给杜聿明冷遇。
此刻,杜聿明的心一片悲凉。他跟所有撤到印度去的官兵们一样,发誓一定要用日寇的血来祭奠死在异国他乡的弟兄们,可是重庆有令,让他回国述职。这就意味着今后他不能指挥缅甸作战了。临走前杜聿明把手枪交给廖耀湘师长,说好好练兵,反攻缅甸,报仇雪恨的事就拜托你了。离开印度之前杜聿明更是在几千官兵面前泣不成声,说我对不起你们,我对不起死难的弟兄们。野人山里那么多咱们弟兄的遗骨,就托付给你们了。
回到重庆后,杜聿明坐了半年冷板凳。后来升任第5集团军总司令,坐镇昆明。
杜聿明走了,史迪威的下一个目标是前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这个家伙优柔寡断,对军队教育训练毫无办法,留他也是个“隐患”。但蒋介石似乎不甘心败退入印度的军队被外国人操控,承认史迪威为驻印军总指挥,任命罗卓英为副总指挥。这下史迪威更不高兴了,他百般刁难,曾为总司令、身为上将的罗卓英哪里受得了这份气,也灰溜溜地回到了中国。
有了绝对的权力,史迪威开始多方的奔走努力,这与英国当局的企图不相符合,理所当然地被韦维尔拒绝了。
为了支持中国战局,美国已经在缅甸损失了很多运输机和飞行员,而运进中国的物资则杯水车薪,打通中印之间的公路是一个理想的选择。马歇尔出面劝说邱吉尔;处处需要美国财力物力支持的英国,只有同意了美国人的设想。不但如此,还把一个设施不错的兰姆伽训练基地交给驻印军;另外又把雷多一带设立为中国人管理的军区,由孙立人兼任司令,交由中国驻印军作为后勤和进攻出发基地。
一时间,印度最东北角的地段成了中国人的天下。
中国兵们换上新军装,好吃好喝地供着,还发钱,天底下上哪儿找这种日子啊
过了不久,兰姆伽尔的中国部队从军装、皮靴、钢盔、背囊,到步枪、冲锋枪、机枪、火炮和车辆,全都换上了美式装备。训练中心的医院,为受训官兵提供了较好的医疗服务,接种了预防霍乱、伤寒、天花等传染病的疫苗,伤病情况明显减少。英国人提供的伙食虽算不上太好,也并不合乎中国人的胃口,但米饭、面包和牛肉罐头却能保证每天饱食三餐。
一段时间下来,长期营养不良的中国士兵平均体重增加了近20斤。整个部队士气高昂,战斗力明显提高,面貌焕然一新。
但此时,在印度的中国士兵不足两万人,靠这点兵力想打败日军盘踞在缅甸、滇西的30万大军是不可能的。最高统帅虽然已经答应向印度空运5万部队,但实际上这项工作在当时并未立即付诸行动。为了打动最高统帅,史迪威把中国驻印军训练、装备、演习情况的大量照片和一段纪录片送给最高统帅,蒋介石看后果然十分满意,他立即批准了向印度空运补充兵员。到1942年底,中国驻印军已达到了32万人。
但史迪威需要的可是素质更高的战士,在他的体系里,战士不光是拿枪往敌人的碉堡前冲,还能开车,甚至得能开装甲车、坦克,不仅会用枪,还得会用炮,还得会用通讯器材,最好还能会英语。
为弥补兵源不足状况,改善兵源质量,迅速提高军队战斗力,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决定以国民党员和三青团员为骨干,开展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广泛动员学生参军。1942年10月,为号召青年学生服役,蒋介石通电全国,要求青年学生踊跃参军。
“一寸江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这个曾经响彻中国的口号正是这个时候提出来的。随后,兵役署以蒋介石讲话为指导,对《兵役法》提出了修改案:鼓励青年学生参军,规定学生服役期间保留学籍,使得青年学生特别是大学生消除了学籍的顾虑。
这一招收效显着。到1943年11月下旬,青年学生从军运动由三台县一隅波及整个四川省,又由四川一省扩及整个国统区。据统计,报告参加服役的学生、公教人员、党团人员达47万余人,发展可谓迅速。
青年远征军入伍训练期间为3个月,训练科目由兵器到战术,学科、术科及思想并重。青年远征军亦分炮兵、步兵、工兵等。入营后,当以学历、体格、志愿等项为标准而编组训练。经过短期训练后,各师正式纳入正规军编制。
青年军9个师分别归属于中国远征军第6军、第9军、第31军,另外有相当一部分调入新1军、新6军、第5军、辎重汽车第14团、第15团、宪兵教导第3、4、5团、伞兵总队、译员训练班、无线电训练班及派赴美国受训的海空军等单位。
这些人均是由“骆峰”航线运送过来的。
据说第一批乘机飞往印度的学生兵,临上机前被命令脱掉军服,长官们说因为印度气候炎热,根本用不着棉衣,这些军服可以留下来装备国内的士兵。结果,士兵们被冻得半死,不少体质羸弱的竟被活活冻死。
到了兰姆伽后,大家一起洗澡——旧棉衣、棉裤和鞋袜全都扔到一个大坑里焚烧,当他们赤身裸体地走出来,崭新的黄色卡其布制服,白色内衣裤,绿毛衣、毛袜,灰色帆布腰带,黄色胶鞋已经整齐地排放在面前,学生兵们换上新军装,个个容光焕发,英姿勃勃。
之后,一日三餐,都是罐头、面包、牛肉、水果、鸡蛋……应有尽有,弟兄们边吃边说,国内的财主也过不上这种日子啊!还发钱,军饷,普通士兵12卢比,约合3美元,虽说和美国士兵的110美元无法比,但在印度可以抵得上工薪阶层了,大家都很满足。不是一般的满足,而是太满足了,好吃好喝地供着,还发钱,天底下上哪儿找这种日子啊!
中国军队不远万里,在唐僧西天取经的地方,向美军学习新的战争思想……
兰姆伽小镇位于远离雷多的印度中部,属比哈尔邦兰溪市管辖,处在加尔各达到新德里铁路的途中,交通便利但人烟不稠密,用作训练营地十分合适。这里原是英国当局为安置从非洲战场捉来的意大利俘虏而修建的战俘营,范围达30平方公里,各种设施相当完善。镇内柏油马路四通八达,军用卡车可以任意开到野外训练场任何一个角落,还有游泳池、电影院等,可见西方发达国家的士兵所享受的生活质量,与中国士兵有多么大的差距,即使只是座战俘营,也远比中国的军营豪华气派。基地里密密麻麻地建造了二十多座军营,床位多达三万多个,轮训史迪威想像中的10万中国军队绰绰有余。
担任训练中心主任的是美国麦凯布准将,总教官阿姆斯上校,下面有一大群美国军官在负责方方面面的工作。决心在缅甸报日本人一箭之仇的史迪威,甚至把自己的儿子小乔和女婿布鲁克都接到了兰姆伽,参加到火热的训练高潮里来。
在中国驻印军的训练和整编过程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作为有长期在中国任职经历的史迪威将军非常了解国民政府军队常用的虚报冒领、克扣军饷“吃空额”等腐败现象。作为一名纯粹的职业军人,他对这种丑陋的现象深恶痛绝。为杜绝这些情况发生,保护基层官兵的利益,他建立了“补给到连,供应到人”的后勤保障体制,特别是坚持以集体点名的方式,直接把津贴费发放到士兵手中。
这一做法,受到广大基层官兵的拥护和欢迎,而一些高级军官却对此耿耿于怀。罗卓英到印度就任副总指挥之后,要求由他来“总领”驻印军官兵45万卢比的军饷,遭到史迪威的严词拒绝。这成为史迪威和罗卓英之间爆发一系列冲突的重要原因。不久,在史迪威的坚决要求下,最高统帅不得不调走了罗卓英。
在罗卓英看来,自己总领了军饷以后,再发放给官兵们,这是十分正常的。只要军饷能够按时足额发放了,那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在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驻印军的军饷并不是按照国内的军饷标准发放的,而是依据美军的军饷标准的七成发放的。由于美军的军饷标准在当时的世界各国军队里是相当高的,即使是打了七折发放,也远远比国内的标准要高得多,甚至连发放双饷的第74军也远不能与此相比。所以,如果由罗卓英总领以后,他就可以从中获取相当大的差额。这些差额,如果被送回国内,无论怎么看都是一笔巨款。
如果说史迪威“补给到连,供应到人”的这项举措得到了全体驻印军的拥戴,那“军官大换血”就遭到了中国军人的唾弃。
史迪威有一个野心勃勃的设想,想把中国驻印军营以上军官全部换成美国人,为此他从美国国内运来了多达300名各级军官,准备“换血”。但是这样一来,这支部队就将变成一支美军的外籍部队,这个雄伟却有些可耻的计划遭到了全体中国军官士兵的反对。反对得最凶的人中,就有孙立人,他是唯一敢于用英语和史迪威吵个一塌糊涂的人,尽管他比任何人都受史迪威器重。
最终,这个计划没有施行,那些美国军官没有变成中国人的营长团长师长,而是按级别地派在营以上部队里做了联络官。不过史迪威终究不放心中国军官,因而联络官权限很大,在蓝姆伽训练期间,装备弹药的发放补充、军事训练的计划组织全部由联络官与相应美军单位一手操持,中国的部队长官只有管理和发放后勤供应物资的权力。
与此同时,史迪威还组建了两支特种部队,一支是由印度人和缅甸人组成的专门从事敌后侦察、搜集情报,破坏和营救任务的别动队;一支是由英国皇家远程突击队司令温盖特,和美军丛林战专家梅里尔上校指挥的中英美敌后突击队,美国人称它为“抢劫者部队”,其主要是在敌后展开救援、突袭、破坏等任务。史迪威认为,在缅甸反攻之前,最好不能让日本人安静地经营着他的防卫,一定要打乱日军的防御体系,要破坏它,搅它个鸡犬不宁,同时,“驼峰”航线失事的飞行员跳伞后,也可以及时得到保障和救助。
在这期间,史迪威收复缅甸的战略计划渐渐成熟了。军方给这项计划取名代号为“人猿泰山”。“人猿泰山”原是一部三十年代风靡美国的传奇电影,讲述一个被黑猩猩抢走的小男孩如何在原始森林里长大,并成为一个英雄的故事。这个代号意味着未来在缅甸进行的将是一场艰苦而漫长的原始丛林战争。
史迪威计划在印度建设一支完全由美国人训练的全美械中国部队若干个师,用于反攻缅北,称“X部队”;在中国云南昆明基地建设主要由美国人训练的美械部队30个师,用于反攻怒江,称“Y部队”;然后在广西桂林基地再建设30个美械师,称“Z部队”,与“X部队”“Y部队”一起用于在中国大陆发起全面反攻,一举歼灭在华日军。
“人猿泰山”包括两个规模宏大的战略设想:
首先,X军(驻印军)以收复缅甸北部为目的,与Y军(中国远征军)收复怒江西岸的战争同时进行,最终全面收复缅甸。
其次,随着X军推进,届时将有一支庞大的筑路兵团将一条柏油公路从印度的利多一直修到缅甸的密支那,最后重新接上中国境内的滇缅公路。这条中印公路将取代以前的滇缅公路,成为以后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主要途径。该公路计划全长700英里,途经许多高山大河和原始森林;同时,还将铺设一条大口径输油管道,从印度加尔各答直到中国昆明,预计总长度为2000英里。
罗斯福总统亲自批准了这个计划。
驻印军的装备全部换装美式,所有武器装备一应俱全,还拥有别的部队想都不敢想的两个坦克营,尤其是总指挥部的战车一营那30辆重达32吨的M4A2“谢尔曼”中型坦克。与它相比,日军的95和97坦克仅仅比玩具强一点;第2营装备的M3A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也不是好惹的,日军当时最好的97式中型坦克必须要接近到300米才有可能将之击毁,而它却足以在500米外直接点燃97式坦克。至于汽车的数量之大,那就更是让国内部队羡慕了。
国内的美械部队跟驻印军根本比不了,“Y部队”的重武器数量严重不足,多数情况下1个军才有1个75毫米山炮营,这还不如驻印军1个师的炮兵火力;吃的穿的用的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国内部队士兵一月能吃一次肉,两年一套皱巴巴的粗布军服。至于“Z部队”,则因为史迪威后来被蒋介石赶回了美国,根本没有能成立。
新的编制大大加强了师的支援力量,要求每个师要达到12500人,这个数字比1939年型步兵师高出3000人以上。相应的,武器装备得到了质的飞跃,1个师共计拥有汽车300辆,骡马千余匹,105榴弹炮12门,75毫米山炮24门,37毫米反坦克炮36门,81毫米迫击炮36门,60毫米迫击炮162门,重机枪108挺,轻机枪360挺,、火箭筒108具,火焰喷射器85具,冲锋枪与卡宾枪400支,步枪数千支。这样的编制体现了现代战争的一个特点,那就是火力密度和后勤保障的重要性。相比当面的日军部队,驻印军的1个师火力和运动能力已经全面超出1个1944年制甲种师团。
离兰姆伽80英里以北,有一个叫如伽雅城的地方,这里曾经是印度佛教的发祥地,传说佛主释迦牟尼就诞生于此,当年中国唐朝的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地方,也就在这里,所谓的灵山和梅阴寺,也真有其名,真有其地。
当时,很多驻印军官兵闻讯后都激动不已,纷纷来此进香、膜拜,有些军官还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中国军队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在唐僧西天取经的地方,为了抗日救国,向美军学习新的战争思想,接受新的战术训练,这和当年唐僧取经何曾相似……”
驻印军与日军精锐师团首次对决,日本人惊呼:“敌人的变化是惊人的……”
1943年10月,雷多军区毗邻的野人山胡康河谷一带出现异常情况,在兰姆伽整训完毕的中国驻印军两个师乘着夜幕掩护,悄悄开出印度,沿着塔奈河谷向日军占领下的缅甸北部推进。中国士兵全副美式装备,头戴钢盔,脚蹬皮靴,身穿咔叽斜纹布军服,七九步枪全都换成了汤姆式冲锋枪。
这是一支装备精良面貌一新的大军,它们的番号是新38师和新22师。
从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利多镇出发,沿塔奈河谷向西,不出一两天就进入绵延数百里的野人山脉和荒无人烟的胡康河谷。这条路线恰好是一年前雨季中国远征军兵败缅甸的撤退之路。
在河谷两旁的树林里,山坡上,还有水洼和沟渠里,到处都能看见一具具遇难者的骸骨。这些不幸的死者经过漫长的雨季,早被毒虫猛兽镂空食尽,变成一堆堆支离破碎的白骨,令人惨不忍睹。
这一切,一下唤醒了中国官兵对那场大失败的惨痛记忆。
战争是这样一种对抗:不仅比较物质,更比较意志和精神,胜负则取决于两者之和。尽管中国官兵提高了作战技能,装备了比日本人更先进更强大的作战武器;但此刻,他们缺少信心,缺少胜利的鼓舞。
在他们创造一项打败日军的战争奇迹之前,凶恶的日本人对于重振旗鼓的中国军队来说,始终意味着一场噩梦和一个不可战胜的神话。
按照总指挥部作战意图,新38师师长孙立人率新38师在前,廖耀湘新22师随后跟进。预计孙立人将在新背洋、达罗一线与日军主力打一场关键性的恶仗。他的任务是只许打胜,不许失败,否则,在他们身后还有一支八万人的筑路大军将失去屏护,而盟军代号为“人猿泰山”的庞大战略计划也将因此夭折。
根据情报,新背洋当面之敌为日军赫赫有名的“九州兵团”精锐第18师团。它的前身为着名的“米久留师团”,该师团官兵全部由北九州矿工组成,作战凶猛,纪律严明。这支部队在中国战场曾经创造过赫赫“战绩”,其中最着名的“芦沟桥事变”就是由该师团发动的。该师团还参加了上海淞沪会战、杭州湾登陆、南京大屠杀、武汉会战、广州战役等,多次获得日本天皇奖赏。在1942年新加坡战役中,该师团以3万兵力俘获8万英军,震动英伦三岛。连邱吉尔首相也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个了不起的奇迹。”
新背洋是缅北群山夹峙中一块小小的山谷平坝,呈长条状,距边境约70公里,扼胡康河谷出口,为驻印军入缅必经之地。
10月20日上午11时,前哨战在新背洋以西无名高地展开。新38师搜索军行进途中与日军一个大队猝然遭遇,双方立即抢占有利地形,并同时向对方开火射击。按照以往的战场经验,日军一个大队(营)的战斗力往往相当于或超过中国军的一个团。河南战役,日军曾经创下一个机动大队击溃汤恩伯一个师的惊人的纪录。因此战斗一开始,日军并没有把区区一个连中国兵放在眼里。他们还是按照老一套战术,依仗人多,三面包抄,连连向中国军占据的无名高地发动猛攻。
但是这次他们没能如愿以偿。搜索连是新38师的开路先锋,全连兵员三百余人,配备迫击炮12门,反坦克炮3门,轻重机枪25挺。士兵清一色M4汤姆式冲锋枪。
当日本士兵端着三八大盖气势汹汹扑上来的时候,冰雹般的迫击炮弹劈头盖脑地砸下来,暴雨般的机枪子弹始终构成一道道密不透风的火墙,把气焰嚣张的日本人打得晕头转向。轮到中国军反冲锋时,头戴钢盔的中国士兵更是个个争先,勇不可当。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动武器近战的长处,把密集的子弹泼水般扫向敌人。尽管日本士兵受过严格的射击、刺杀和肉搏训练,且战斗意志极为顽强,但是他们手中的老式步枪毕竟敌不过自动武器的威力,中国人不待靠近就把他们打得血肉横飞,浑身都是窟窿。
激战持续到中午2时,日军渐渐不支。
下午,另一连中国士兵及时赶到,两路一齐夹攻,日军仓皇败退,弃下两百多具尸体和许多枪支弹药。
前哨战初战告捷,中国驻印军首次创造对日军以少胜多的奇迹。
11月1日,新38师112团先遣营,沿塔奈河谷西岸向新背洋迂回,行至加拉苏高地附近遭到日军伏击,损失一个连。日军以两个步兵大队的优势兵力包围了剩余的中国军,试团一举予以全歼。
112团第2营紧急赶来增援,日军亦增援一个大队,双方就在加拉苏四周山头上展开激烈战斗。
面对强敌,中国军队再次显示出令日本人目瞪口呆的战场优势和良好素质。
战斗开始,处境被动的第1营虽然受了损失,但是剩下两个连很快就像受创的刺猬那样蜷缩身体,占据山头固守待援。
第2营赶到,抢占另外两座山头,与1营成犄角之势,稳住了阵脚。
中国军占据山头,居高临下,拥有60毫米、82毫米及105毫米各种口径迫击炮约60门,轻重机枪110挺;日军迫击炮不到20门,掷弹筒50具,机枪70余挺。由于日军在火力上明显处于劣势,因此进攻屡屡遭到挫败。
第一天,中国军的迫击炮几乎主宰了战场形势,日军每有行动,必定招致炮火猛袭。特别是105重型迫击炮,射程远,杀伤力大,对日军构成重大威胁,有时步兵刚刚隐蔽集结,即被炮火瓦解,部署被打乱。
中国军还摧毁日军炮阵地一个,连日军指挥部也挨了两发炮弹,正在指挥作战的副联队长平田一郎大佐被当场炸死。
是夜,日军组织偷袭,中国军防范严密,未能得逞。
狡猾的日本人强攻不成,乃改变战术,以一个步兵大队迂回到中国军阵地后方,断其归路,再以不断佯攻和派出小股袭击,吸引对方火力。
日本人的算计天生是精明的:既然被围困的中国人炮火猛烈,那么弹药消耗必定也大,一旦弹药消耗殆尽,那时候上帝也无法挽救他们的束手待毙的命运。
果然,一连数日,日军日夜袭扰,组织敢死队进行突击。中国方面还击渐趋稀疏,炮兵射击失去压倒优势,变得十分零落。第五天黎明,日本人开始大规模集结部队,第114联队长丸山房信大佐亲自指挥战斗。
晨雾渐渐消散,太阳从河谷的山头上露出脸来。丸山大佐举起望远镜观察中国军阵地。千军万马已经准备就绪,只等一声令下就发起总攻。
就在这时,一队美国飞机隆隆地出现在河谷上空。丸山大佐不由自主哆嗦了一下。随即命令部队迅速隐蔽防空,进攻暂时取消。
然而,美国飞机既未投弹也未扫射,只是威胁性地轰鸣着低空掠过,仿佛警告日本人不得轻举妄动似的。在战斗机掩护下,一队运输机隆隆地飞来,双引擎飞机好像一条条笨重的大马哈鱼,沐浴着山间金色的朝霞,在空气的海洋里缓缓游动。它们像产卵一样从机腹里不停地排放出许多花花绿绿的降落伞,降落伞系着沉甸甸的铁箱和麻袋,准确地落在中国人的山头和阵地。
得到弹药补给后,中国军的还击更加猛烈了。
此后一个月,美国人仿佛为了考验日本人的意志和忍耐力,索性把这种空中补给战术固定下来。运输机每隔两三日就定期飞来空投,有时单机,有时两三架,对地面无线电台有求必应。空投物品从炮弹、子弹、药品、饮水、粮食等军需品发展到大炮、睡袋、香槟、留声机和衬裤,几乎无所不包……
就这样,中国人依仗美国飞机的空中补给不仅巩固了阵地,而且有恃无恐,不把整整一个联队的日本放在眼里。后来,他们干脆让飞机在阵地四周投入大量地雷,然后拉上一道道铁丝网,把高地筑成一座密不透风的堡垒,致使擅长夜战近战的日本士兵一筹莫展。
同中国军队的这种立体优势正好相反,日本人的后方供应则时时遇上麻烦。美国战斗机好像凶恶的兀鹰一样四处活动,专门搜寻和袭击敌人的运输车队,轰炸公路桥梁,甚至连运伤员的担架队也不放过。日本军队的困境很快在战场上表现出来:弹药粮食缺少,攻击乏力;中国军队炮火不分白天黑夜猛袭,官兵士气下降,伤亡增加,等等。丸山联队长焦虑万分,他预感到这场战斗的失败已成定局。
不久,情报传来,中国军队利用加拉苏高地拖住日军,赢得宝贵时间,其筑路兵团已经通过地势险要的朗克普边境峡谷向新背洋推进。
12月,筑路大军打通塔奈河谷,将公路推近到新背洋以西二十英里的南亚腊。中旬,新38师全线出击,日军114联队仓皇撤退,被迫放弃新背洋。
拉加苏之战历时50天,日军伤亡近千人,却始终未能攻破两个营的中国军阵地。中国军队这种崭新的战术给日军官兵留下了深刻的印像。丸山大佐在写给师团及军司令官的报告中惊呼:“加拉苏高地之战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战例,敌人的变化是惊人的,希望能够引起司令官阁下的重视……”
但是这个局部战例并未引起日本人的足够重视,他们对中国军队的固有认识来自多年战场经验,而改变这种经验就不得不一再付出遭受打击和失败的沉重代价。
战斗结束后,一个参谋军官向孙立人请示怎样处理俘虏。
被俘获的日本人都是在战斗中打散了被抓住的,有的还负了伤。孙立人厌恶地皱皱眉头,不假思索地命令:“这些狗杂种!你去审一下,凡是到过中国的,一律就地枪毙。今后都照这样办。”
命令被迅速执行。
第18师团曾在中国战场犯下累累罪行,官兵手上或多或少都沾有中国人的鲜血。因此后来各部队干脆连审问也取消了,凡是抓到日本人,一律就地枪毙,或者按照中国刑罚砍头。枪杀俘虏固然不大人道,但是毕竟大快人心。
从此,新38师杀戒大开,至战争结束,几乎没有日本俘虏活着逃过这支复仇之师的惩罚。
孙立人“蓄须铭志”:不打下孟关就不刮胡子!他相信,一切苦难都将过去
攻占新背洋后,盟军把它建成了一个前进基地,修筑了简易机场,各种军火物资堆积如山。
接着,驻印军将进入林海茫茫的胡康河谷,开始在原始森林中与日军作战,这是中国军队从未经历过的战场。
丛林攻击战十分吃力,尤其是正面攻击,这一点人人深有体会。战斗两个多月,新38师损失了一名营长、五名连长和若干班排干部,这种损失率也逼着他们改变战术思想。在师召开的团营级干部会议上,孙立人提出了避免正面攻击,以绕道迂回侧击的方式,专门打击敌人下腹部的战术,得到了全师官兵的热烈响应。孙立人还做了一个顽皮的承诺:不打下孟关就不刮胡子,后来有段时间,他果然满脸胡须,一副异常粗野的模样。
这时,日军18师团的残部已经全部逃到大龙河东岸,在于邦对面的巧家一带设置防御,意图固守,等待后方援军到来。但此时,鬼迷心窍的缅甸日军司令部已经顾不上增援18师团,反而在虎视眈眈地盯着印度:印度地域广大,幅员辽阔,那里有日本帝国生存所仰赖的一切战略资源:石油、铁、锰、橡胶、木材,还有征召不尽的黑皮肤雇佣军。更重要的是,印度是未来“大东亚共荣圈”上的最后一站,只有把太阳旗升起在加尔各答、孟买和新德里的上空,才能宣布日本好几代政治家梦寐以求的宏伟大业得以实现。
这正是日本军部蓄谋已久的“乌”号作战思想。
以东条英机为首的激进派,大叫缅甸是中国后门,史迪威在东印度训练十万大军,装备坦克、飞机和大炮,还有一支强大的筑路兵团随后推进。显而易见,美国人决心要在中国后门打开一条通道,促使重庆政府坚持与帝国对抗。更危险的是:将来敌人势必经过这条通道进攻日本本土,那时候就好比人体内的毒瘤未能及时割除,最终危及性命一样。与其等待敌人进攻,不如先发制人,把东印度这块跳板牢牢掌握在我们手里。
日本天皇最终接受了东条英机的“乌”号作战,计划从英帕尔进攻印度。
鉴于日本政府的作战思想,不仅没有援兵,连18师团好多运输部队都要抽走。不过,18师团在两年前的追击战里缴获到了数百辆卡车。
但最要命的却是来自天空的威胁。此刻,日军第5飞行师团力量已经削弱,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同时,质量上也已经没有任何可夸口的地方,它的飞机性能和飞行员素质全面逊于盟军,而且受命只能准备全力配合“乌”号作战,不允许在其他方向浪费资源。盟军控制了胡康河谷的天空,第10航空队的7个战斗机中队装备精良,A-36和P-51开始成群结队在战场上空游猎。日军的补给线,随时可能瘫痪。
日军高层认为,只有倾全力击溃和消灭印度东部的英军,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到那时侯,印度人会和日本一起推翻英国统治并退出战争,而美军用来给重庆输血的一连串空军基地,自然也就完蛋。所以,他给18师团的命令很明确:坚持就是胜利,不要在进攻中浪费自己的力量,只要英帕尔战役胜利结束,一切苦难都将过去,缅甸的圣战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开始。
18师团在这个命令下积极调整,田中新1师团长亲自到达孟关坐镇指挥,他是大本营参谋出身,曾参与策划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他准备用55和56两个联队在大奈河前线紧紧顶住中国人的攻势,114联队留作机动,拱卫孟关直到雨季来临;那个时候,中国人唯一的选择只能是退回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