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 2021-02-08 22:31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交流!
读完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受颇多。趁着胸中回荡的激情,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15岁走到梁家河,这是他迈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一开始很不适应,每天下乡、下地,看秸秆、发煤球……”书中用亲身经历和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我领会到,这不是受苦,而是一种收获,一种人生阅历。作为年轻人,就应该多到基层一线的‘练兵场’磨练,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对于今后成长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深深铸就了一位人民领袖的爱民为民情怀、勤奋好学精神、艰苦奋斗品质、苦干实干作风。
关于群众
回想自己,2010年经进村进社区召开分配至夏河县拉卜楞镇工作后,担任了6个月的社区计划生育流动人口专干,每日进村入户登记流动人口,填表、盖章、录入系统,感觉时间就是日复一日,难复一年,就像一张音乐光盘,结束后就会重头再来一遍,这些工作和我预想的何尝不是相差太多。记得第一次参加全镇正月法会安保工作时,农历正月十五大雪纷飞,在一个地方站的久了,鞋跟雪地沾到一起,一抬脚咯吱一声,我仰望漫天飘落的大雪,内心何尝不在下雪。
细细一想,在担任流动专干时我同群众的距离是最近的,基本每周两天时间是在群众家中度过的。我见过因病卧床不起,紧靠低保过日子的“苦命人”,见过家中装修的富丽堂皇但每日仅靠洋芋菜度日的“面子人”,跟生了四个女儿妻子又怀孕在家,整天东躲西藏只盼一个男孩的“盼儿人”打过交道,跟身患癌症但性格开朗,最后怀着感恩的心离开这个世界的“开心人”进行过长谈。
七年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同梁家河老乡们甘苦与共,用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但是我在平凡的岗位上更多的是冷眼旁观,认为自己帮不过来所有的困难群众,看的多了心就硬了,见怪不怪了。这也许就是我身为一名党员最大的问题,也许还是根本的问题。看过老百姓的疾苦,但心中没有常怀老百姓的疾苦,时间一长反而适应了,习惯了。
关于学习
“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读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
反观自己,细细想来有一年多没有进过书店,上次去好像也是征订发给党员的《党章》。虽然在网上订购了整套的《中国通史》、《四书五经》和其他经典文学作品,百家笔记网(m.simayi.net)但翻看次数却寥寥无几,总是以工作忙、时间紧、压力大为由安慰自己,明天闲了一定看书,但是“明日复明日”的道理自己早就知道,却选择了无视。
关于工作
“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他当了梁家河的村支书,带领大家建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缝纫社,我一点都不吃惊”“我在和他一起生活的时候,就发现他这个人有一股钻劲,有强烈的上进心”……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也是苦干实干的七年。
回想起来,11年5月我被调整到镇党政办工作,工作之初确实有一股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实字当头、以干为先冲劲,但随着基层工作压力越大,办公室工作时间一长,身上也滋生了自我膨胀的泡沫,特别是提升副科级之后,确实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精神懈怠,内生动力不足,得过且过思想严重。
关于未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了我青春的答案,也为我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我要扎根中国大地,扎根基层,埋头苦干。身为一名党员,特别是身为基层党务工作者,日常工作中接触群众就代表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我将牢固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把无悔的青春刻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作者:夏河县拉卜楞镇党委副科级组织员兼党建办主任司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