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演化与社会控制》读后感1500字

  • 2021-02-08 20:14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知识演化与社会控制》读后感1500字:

  《知识演化与社会控制》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刚的博士论文,师从钟启泉老师,2001年4月完成,次年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由“李约瑟难题”入手,探究知识史的发展与演变,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多层角度的思考,详细严谨地叙述了中国知识与西方知识的异同之处。从中西方知识的产生、分类、保存、传递、选择、分配和控制等方面进行比较,内容繁博精深,寓意深刻,语言精练。

  一、视角取向

  作者从社会建构论角度,借鉴发生结构主义、制度经济学、博弈论等方法,对李约瑟问题和中国知识史的一个全新解读。于是,“中国16世纪以前的科学技术发展在许多方面超过西方,何以现代科学崛起于欧洲而非中国”的问题顺理成章地转化成“为什么西方产生了科学这种知识形态而中国及其他文明没有产生像科学那样的知识形态?”所以,作者运用社会学理论对知识进行分析,从知识的产生、分类、传播、分配到应用和评价,全方位多角度进行解读。作者认为,中国的知识产生于伦理秩序与价值的需求,主要目的是为了求用;而西方知识产生于求知的需要,是一种单纯的好奇心态。这种对待知识的不同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和西方在知识观上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西方的科学知识形态在日积月累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诞生;而中国的知识禁锢了士人的思维与想象,使中国走向了封闭与自大。

  最后,作者认为发端于不同生存环境的文明在适应自然生存条件的过程中发展出不同的认知图式,这种认知图式控制着中国知识的发展走向,影响着中西方文化的命运。在这种知识发生的过程中,在16世纪前曾遥遥领先世界的中国人逐渐失去了发展的原动力,渐渐落后于西方的理性思维能力,形成了中国文化圈中的“超稳定”形态。这即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在。

  二、结构逻辑

  在结构逻辑方面,作者始终围绕着知识的历史演变入手,从知识的产生与分类及其生产原则、保存与传递、选择与分配、教育知识的控制、知识的应用与评价等方面进行逻辑论述,多角度地比较中西方知识的不同之处。

  在作者看来,中国的知识是一种概念逻辑,而西方知识进一步发展出判断逻辑和推理逻辑,这在知识的分类中有所体现。中国古代知识分类以人为中心,注重伦理与信仰;百家笔记网()西方知识分类以自然中心,注重事物的客观本质及其相互逻辑关联。在知识传递中,作者说道:“通过知识传递形成的由每一代人的知识而构筑的知识阶梯,从而为后继者开拓可以拾阶而上的通道,成为知识和文化传递的天赋使命。”以“自由教育”为核心的西方教育传递中提供了一种无功利的求知理念,与中国形成的“六艺教育”为核心的实用价值理念构成强烈的对比,影响中西方知识的最终发展。此外,在知识的选择与分配上涉及知识的掌控者,也就是知识权力之说。中国古代知识似乎保持着亘古不变的稳定状态,而西方知识随历史变迁在学科上呈现出树形分叉的形态,这种不同大大影响了中西方知识的演变。凝固的知识缔造停滞的帝国,不是单纯外力抑制的结果,也是一种内在历史活动的演化,这就是“士”的资本交换。“士”是中国知识发展下的产物,也强有力的维护了中国知识的凝固性。二者在互相交换中,维系着封建统治秩序。

  三、运思方式的得与失

  作者从知识论角度入手,围绕知识进行多层次思考,是一种“总—分”式的分析与综合思维方式。本书以知识为中心四面开散,知识的产生、分类、传播、保存、控制、评价等多方位进行思考。此外,作者还运用了对比的思维方式,将中西方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但对西方知识的选择、分配与控制方面论述过少,是其一大不足。

  总之,作者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论述了“知识演化与社会控制”中教育知识史的演变历程,是一本视野宏阔、多学科交叉、语言严谨的著作。虽然不能完全读懂,但作者对广博知识的娴熟运用,使人受益匪浅。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作者:张双婷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