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历史——《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 2021-02-08 15:23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解读历史——《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今天女儿又给我派了一项任务,写读后感,我问女儿是一本书,还是一篇文章的读后感?女儿说是一本书的读后感,老爸我读书甚多,可动笔极少,而且读书都是囫囵吞枣型,从未细品,如同八戒吃人参果,一般都是食其果而不知其味,此时又让我写东西,真是难煞我也,想想单位办公桌上领导给咱放了一本公文写作全能一本通,让咱好好学习写作,刹那间头又大了一圈,夫人也在一旁取笑于我: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吧!
既然谈到写东西,就让我想起了一本书,准确说是一套书,就是《明朝那些事儿》,一共七本,暂且不讲这七本书的具体内容,先讲讲作者是怎么样写历史的,又怎样把历史写得很有趣,丝丝入扣,通俗易懂,且又是正史,不胡诌诌。
众所周知,自司马迁的《史记》以来,有所谓的"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它们皆为正史,这些正史一般代表的都是官方意志,写法都有一定的体例,历史学家承担着褒贬春秋,以史为鉴的责任,但是他们使用的语言,他们的叙述方式,使他们与老百姓渐行渐远,历史本是如此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可是到了史学家手里,就变得枯燥无味,不知受制于能力、才力还是观念?无论原因如何,大家对历史类的书籍,普遍看法是,除真正的学术需要,去啃一下那些晦涩难懂的大砖头,一般真还没有多少人愿意一头扎在历史的砖头上,脑晕目眩,头破血流,原因有一,就是写史之人把好好的史写得不够生动,写的真的跟屎一样,泱泱中华,历史博大精深,置身书架,可八横八纵之多,可阅览之人,寥寥无几,甚至唯恐避之不及,却也哀哉!
2008年1月16日,我在南山书城的堆头上,看到了《明朝那些事儿》,当时看到一本历史类的书籍放到了堆头上面,感觉也有些奇怪,堆头一般放的是比较畅销类的书籍,历史类的很难走到畅销的行列里面,我克服了内心的恐惧,拿起一本翻了一下,便爱不释手,欲罢不能,原因又有一,这本书我看得懂,而且是一看就懂,这很难得,按照作者当年明月说,他自己的写法是"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价",并且说其作品不是小说,不是史书,姑且叫做明札记,这是一种别开生面的创造。尤其是第一章节,写朱元璋的童年,从一份档案开始写:
姓名:朱元璋
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
性别:男
民族:汉
血型:?
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通通的不是,后曾自学过
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
下面还有介绍主要经历等等,看到这样一份档案,刹那间就让我们联想到自己的档案格式,只是咱的职业没有朱元璋那么牛而已,用现代的叙事手法去描述古代()的事情,又加上像写小说一样的笔法,的确让人感觉通俗易懂,又趣味横生,不像现代的有些作家,不知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写作能力,还是让大家知道他认识的生僻字和词很多,显得他很有文化,愣是让一件简单的事情描述的不明觉厉而可望不可及。
面对这样一本书,咱便失去了抵抗力,斥资买回品读,读完一本又一本,直到把整套读完,读完最后一本的最后一页,前面六本的内容便也忘得七七八八了,但是一本好书或者一套好书,就有这样的魔力,哪怕你读过多少次,当你重新又翻开第一页起,便又有一份久违的冲动,愿意和他一起把酒话桑麻,推杯换盏,秉烛夜谈。作者:刘思彤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