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军争篇: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 2021-02-08 07:24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军争篇: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七篇“军争篇”的第二部分,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一、兵法解析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意思就是:军队士气初来时旺盛,中间时就会懈怠,到了最后,就逐渐衰竭了。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总是避开敌人初时的锐气,在其士气懈怠疲惫时采取打击他,,这是掌握和运用士气的方法。
孙子在这里提出了通过治气(即掌握和运用士气)来瓦解敌军,控制战场主动权的谋略。士气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士气高昂能使军队果断善战,无战不胜;而士气低落,则会使军队丧失斗志,加速灭亡。
那么怎样才能运用士气的规律施计用谋呢?
第一,根据士气可鼓可泄、可消可长的特点,激励自己的部队挥戈策马,赴汤蹈火的士气,同时千方百计地瓦解、挫伤敌军的士气,此所谓“三军可夺气”。
第二,利用士气“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的特点,以“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从而克敌制胜。善于用兵作战的将帅,不仅要激励自己的部队保持高昂的士气,还要想法设法瓦解敌军士气,待敌士气衰竭时,克敌制胜。
鼓舞军队士气的方法很多,正义之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激励士兵仇恨敌人,以奋勇杀敌。“杀敌者,怒也。”士兵心头怒火被点燃,就能保持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
公元前684年的齐鲁长勺之战,曹刿巧用“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谋略克敌制胜,是典型的战例。
当时,鲁国和齐国的军队对峙于长勺。齐将鲍叔牙先发制人,命令擂鼓攻击,一时齐军喊杀连天,如山崩海倒般冲杀过来。
鲁庄公慌了手脚,忙下令擂鼓还击。谋士曹刿劝止道:“齐军士气正旺,只可严阵以待。”于是传令偃旗息鼓,坚守阵地。
齐军冲至阵前,见无隙可乘,只得退兵。过了一会,齐军再次擂鼓冲锋,鲁军依然不为所动。鲍叔牙见状,又命发起第三次重逢,可这是齐兵口里虽叫喊着,斗志却松懈了下来。
曹刿等齐军擂罢三道鼓后,才对鲁庄公说:“现在可以出击了。”结果,鲁军一闻鼓响,如饿虎扑食,迅雷不及掩耳地冲杀过去,齐兵被杀的全线崩溃,读后感.大败而逃。战后,鲁庄公问曹刿制胜之道,曹刿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是军事谋略中非常高妙的一招。然而,当我们拓展思路,从军事领域走进社会其他领域,就会发现,这一谋略有广阔的用途。
著名女排教练袁伟民以严格训练闻名,同时,他又很善于做队员的思想工作,调动大家训练的积极性。
一次训练后,几位女排队员被留下来补课,陈招娣主动要求陪练。对陈招娣主动请战,袁伟民很满意,补练时就对她格外“照顾”。
这时,陈招娣见教练转移了训练目标,产生了误解:“陪练还这样严格,我不练了!”,说着甩手就走。
按照平时训练纪律,这是不允许的,但这次是陈招娣主动要求加码陪练的,严加训斥会挫伤她的积极性。袁伟民不动声色,对离去的她道:“好,招娣,你走得了今天,走不了明天。”
已走到门口的陈招娣听到这句话停了下来,但她仍然很生气,气鼓鼓地望着教练。教练瞧了她一眼,什么也没说。
陈招娣想想不对,又走了回来,可见教练紧绷着脸,扭头又走。可走到门口,又回头,反复了两次。
等她重新走回场时,袁伟民只当什么事都没发生,重又将球扣给她,让她继续练。见她练的不错,袁伟民说:“现在可以不练了。”
谁知陈招娣被激怒了:“我不要你恩赐!”教练二话没说,又让她练了一会,见她情绪平静了,才停止训练。
“避其锐气”是对待处于激动状态的队员的高招,但这并不是说教练要放弃原则,而是要采用一种后发制人的冷静策略。
袁伟民巧妙运用“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谋略来管理教育队员,终于使中国女排步入鼎盛期,创下了”五连冠“的佳绩。
二、古今联想
心者,泛指人的思想、意志、品德、情感、决心等,此为将军一切行动的支配和主宰,对举兵作战的胜败,具有决定作用。
故两军交战攻其心,不失为有效之法。
在商战中,运用“夺心”谋略,就是要夺顾客之心,竞争中比较常用的攻心策略有厚利限销策略和心理价格策略。
从心理上征服顾客,让其成为本企业产品的消费者。
三、读后感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这种方式,不只适合于敌对状态的竞争者,更适合“敌对”状态的同事。
深有感触!作者:浩瀚若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