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的人生读后感3000字
- 2021-02-08 03:09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阅读路遥的《人生》读后感3000字:
1、生活就是生活,现实得骨是骨,肉是肉,不折不扣。社会又是由各色人等组成的关系错综复杂的大舞台。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不管他丑俊如何,能耐大小,要生存与发展势必受制于家庭状况、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就好比没有渊和水,鱼虾不能幸福地游弋;没有蓝天空气,鸟雀别想振翅高飞一样!这是任何一个有想法不苟现状的人,都无法超脱的困顿与无奈。
静思古往今来,除了屈指可数的开国帝王或者人民领袖,能在天时地利人和诸因素完备的特殊时势下,迫不得已地长期付出巨大沉痛的代价,才得以扭转乾坤,改天换地外,绝大多数人,尤其是老实巴交世代从黄土地里刨食的农民,不都得脚踏实地,安分守己吗?
传统文化教育和禁锢下的中国老百姓,最推崇“命运”了。他们中间一直流传着“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命里有五升,不用起五更”之乡谚俚语。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这些宿命论缺乏科学性,笼罩着愚昧的封建迷信思想,带有明显的消极意味,不利于自身的进步,还有碍社会的发展,自不可取。但我们熟知一个现象:种子要发芽,抽苗,开花,结果,根本离不开沃土、甘霖、暖阳等等客观条件,还离不开给它松土,施肥,用心呵护并寄予厚望的园丁。
我认为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就发挥了优秀文学作品应该发挥的“思想教育与行为引导”的审美功能。主人公高加林无疑是千千万万个知识青年的缩影。他的思想、情绪和性格具有高度不稳定性,如同湖面上的水,随着处境、机遇和地位的风向风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愚以为,作品之所以能成为路遥脍炙人口的成名之作,便是因为它道出了当时无数知识青年不满足于现状,渴望到外面更广阔天地大展身手而不得的苦闷彷徨的心理,通过构建高加林回归土地――走进城市――回归土地的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冷却了那个时代不少好高骛远者的盲目和浮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为怀揣梦想,追求成功的年轻一代开了一剂良方,塑造了他们正确的观念和健全的人格。
2、改革初期,别说是地处陕北黄土高原的广大农村,就是部分城市也仍是商业经济一时半会儿拗不过弯儿来的神经末梢,至于实现现代文明就更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彼时的人们穷得叮当响,有条件供孩子读书的家庭寥寥无几,大多数父母起先就不太重视对孩子的培养。能像高加林这样把高中一路读下来,即使无缘再步入大学殿堂,那也实在是山区地方上的稀缺人才。这样一来,颇有才气的高加林落榜后,回农村小学当上民办教师顺理成章。
高加林出身于绳枢瓮牖之家,父母目不识丁,整天看着日头跟土坷垃打交道。他的认识不可能具有多高的境界。从服务社会的角度讲,职业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种工作都很光荣。但在他看来,这不过是官面上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假大空”之话。他以为在教师这个体面的岗位上,避开了满面尘土的劳动活儿,可以让自己的才学保鲜发光,高人一等。这样的想法显然狭隘,也许为仁人贤士所不齿,却是个普遍性的存在。谁曾想,平地一声雷!他以满腔热忱执教三年,且赢得良好口碑,竟被有权有势的村支书高明楼之子毫无防备地挤了下来。
世态炎凉多变幻,满腹惆怅向谁说?不管社会多么进步,行业内从来不乏以权谋私的不文明小人。血气方刚、有棱有角的高加林,初出茅庐,涉世未深,自然咽下了这口被人劈手抢走饭碗的窝囊气。如果不是被从旧社会过来饱经沧桑的老父母阻遏,他非不计后果地告发高明楼舞弊不可。必须承认,新中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大干快上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不少不尽人意之处。由于封建官僚主义思想残余的长期存在,村干部拥有任何村民都无法企及的权力优势,捋虎须可不是升斗小民可为的事。
那时候体制僵化,市场并不开放,人们的手脚还被自己和周围的陈旧保守的世俗观念羁绊着,似乎不像今天这样“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到处都是生命的芳草地。所以,再找不到其它出路,只好回到土地上务农的高加林把内心的愤懑不平,发泄到双手起泡淌血,累成死狗的自虐式拼命劳动中,也就不足为怪了。
3、当他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痛苦挣扎,特别是品尝着巧珍奉上的甜美的爱情美酒时,高加林认命了。他已经做好了“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准备。他连做梦都没想到二叔转业回地区当了大官儿。于是乎,他一下子时来运转了!曾担任县教育专干,下了高加林民办教师的县劳动局副局长马占胜,出于溜须拍马的政治目的,把高加林将功补过地举荐为县委大院的通讯干事。高加林终于走出所谓的“低谷”,迎来了人生的一个春天。生活瞬间发生了巨大的转机!
在高加林极其二老看来,像他人那样沾沾自己人的光,无可厚非。再者,高加林确实不吃白食,有资格做个公家人。于是乎,在村人们一片麻木歆羡的目光中,高加林大大方方地脱卸农皮,由乌鸡变作金凤凰,从此要飞黄腾达了。
就像巧珍担心的那样,心大如天、志存高远的高加林,究竟还是没能经得住同学黄亚萍将来随迁南京工作的恋爱条件的诱惑,很快出卖自己的良心,与黄亚萍一起坠入了粉红色的爱海情河里。
年轻人最易心猿意马,朝三暮四。他喜新厌旧,攀高踩低的选择,难免会伤透善良温柔的痴情女友巧珍之心,致使她在绝望中委身下嫁给马栓。读后感(m.simayi.net)他移情别恋的做法对于同学张克南无异于横刀夺爱,在无形中拆散了人家张克南、黄亚萍相恋两年,双方父母都以亲家交往的关系,激怒黄克南有头有脸的母亲,从而被一纸举报,打回原形,可以“咎由自取”来形容。因为“爱情自私说”,从来不被中国的传统文化买账。
现实往往这样,别人走后门赚了个盆满钵满,你要么找不到后门,要么好不容易从后门跨上去了,却遭遇桥塌梁断的不幸。世道的不公,真能气得哑巴开口讲话!你不服又能怎样?你高加林头顶又没比别人多长个犄角,侥幸飞高了,就别怕风停后掉落下来的疼痛。
当初,村支书高明楼利用职务之便买通马占胜,让他儿子生生顶替了自己的民办老师,自己不是也对他们咬牙切齿,长时间难以释怀吗?所以,他对已知举报者不怨不恨,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好肚里咽。他觉得是生活开了他一个玩笑,抑或是他开了生活一个玩笑。严峻的现实最能教育人,它使高加林此刻减少了一些狂热,而增强了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就是说,高加林在这一波三折的人生履历中,渐渐成熟了。他痛定思痛,深深懂得“现实是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4、小说《人生》中的线索性人物德顺爷爷,是看着高加林一天天长大的。他早在生活的风风雨雨里,读懂了“社会”这本无字书。他对高加林讲的话总是那么言近旨远,富含哲理,纯属经验之谈,可以说是作品的忠实代言人。
他说:“就是这山,这水,这土地,养活了一代一代的我们。没有这土地,世界就什么也不会有!……再说党的政策也对头了,现在生活一天天往好变。咱农村以后的前程大着哩,屈不了你的才!”他的这番话如灌顶醍醐,开了高加林的窍,还道出了以农为本的治国之道。
作品的最后,栽了跟头的主人公高加林,在父老乡亲们热情厚道的安慰和鼓励下,终于走出了自责、懊悔和痛苦的阴影,开始了崭新的生活。作者:南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