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读后感2000字

  • 2021-02-07 16:30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给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读后感2000字:

  近日因为金庸先生的去世,让我心情低落了好几天,总想写些什么,总不知如何下笔。文学界走了一位大师,武侠界走了一代大侠,与我而言却是像失去了一位伙伴,一位至交。

  先生走时94岁,寿终正寝,可我总觉得他和我是同一代人。邓公小平接待先生时曾说,我读过你的书,我们已经是朋友了。我是万万不能与邓公相比的,但是我亦读过先生的书,家里至今还保留着《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和《笑傲江湖》。

  忘了是哪位作家曾说过,阅读的本质其实是社交,喜欢哪位作家,就把他的书买回来,以文字相交,最能感受作家的思想。先生不认识我,我却当他是朋友,算我斗胆吧。

  我想这大概也是孟实先生写《给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和《谈美书简》中总是自称你的朋友,孟实的原因吧。说起来这几天无心作文,倒是把孟实先生的《十二封信》看完了。最后一篇《谈人生与我》中提到他喜欢在后台看人生,在他的眼里,看秦桧,岳飞便和那八哥,鹦鹉并没有什么区别;看那战争也和斗鸡无甚差别。这倒是和道家的万物刍狗,佛家的众生平等异曲同工了。

  只是孟实先生更追求人生的趣味。世间纷扰,喜剧悲剧,在他眼里无外乎都是人生一场,好比看图画,小说一样皆充满了乐趣。是的,在孟实先生眼里,悲剧也有悲剧的趣味。世间若是太过完美,则生活未免单调,少了许多希望的悸动,也少了许多成功的快慰。就像电视或者小说里面,主角要打倒坏人总会历经艰险一样。这就叫着情节跌宕起伏,悬念丛生。

  金庸先生故去,按说也是悲剧,我看到有人在公众号写着,成长就是不断失去自己所熟悉的东西。这话有点过于伤感,诚然,我们的确是不断的失去,喜欢的球星退役了,熟悉的人老去了。但成长是苦,却也不断的获得。

  少年时会为获得一本新书欣喜如狂;青年时会收获一段爱情,或喜悦,或凄美;壮年时可能为人父母,暮年时则收获了一个人生。若是把人生写成书,那么得与失该当贯穿全文,情节也必当如山峦般起伏,结尾也必定是归于平淡。

  所以金庸先生走了,悲伤则以,来者可追,希望新一代的武侠人人能再谱写出一篇壮美江湖。希望写《昆仑》《沧海》的凤歌能写出更加精彩的故事,读后感m.simayi.net也希望小椴,时未寒等新一代武侠作家能够将新武侠变得更有趣味一些。我一直在说趣味,这应该是《十二封信》中的核心主旨。从《谈静》中孟实先生提到,人生中的乐趣一半在于能感受趣味。

  好比一棵松,樵夫说,可以做柴烧。建筑家说可做栋梁,画家则说,可以入画,各自不同。三人之中唯独画家得上有趣。人若有了一双能发现趣味的眼睛,则“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是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趣;“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也是趣。如此,画家有了传世佳作,诗人能写出脍炙人口的诗篇,乐人能谱写出直入灵魂的音乐,就像班得瑞,把阿尔卑斯上的美景尽皆搬到了乐谱里。

  在《谈升学与选课中》提到大多人选科多以社会需求为参考,却不管自己是否真的喜欢。只想着能够学以致用,却不知道无论在哪个领域有所成就都能于社会有益,于国家有益。

  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第二桩事,地一桩事则是生活。生活是享受,也是领略,是培养生机。选择了让自己无趣的事业,那么生活岂不枯燥乏味?

  孟实先生还告诫青年朋友们,学问之间都是相通的,多涉猎,多研究能更好的打好基础,于自身而言也多了许多趣味。就像亚里士多德是各种学问的祖宗,亚当斯密是西方经济学的师祖,可他在大学其实是教授文学的。我在学经济学的时候,教授尝说,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必定是一位优秀的数学家。我也还记得看《恰同学少年》的时候,杨昌济先生告诫毛润之的那句“修学储能,先博后渊”正因为这句,这几年来不管工作再忙,总要抽出时间来看看书。

  人之一生,短短数十载,何不让这一生有趣一些,精彩一些呢。孟实先生时写给他那时的青少年的,可如今看来却无比适用于现在的青少年们。如在《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中》批评学生振臂高呼的大谈革命的多,做实事的却少。

  突然想到以前学历史的时候,提到的学生罢课,工人罢工,现在看来并不见得是好事。若是工人,哪怕多造出一颗子弹也能帮助到前线的官兵;若是学生,哪怕多读一点书,也能于国有益,君不见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倘若真的“诺大的中国已容不下一张课桌了”那么多做一点实事也比空谈革命而无行动的好。

  做实事这条岂不是正适合现在的年轻人。《谈情与理》中,提到现在生活日益方便,事情越来越简单,因此人们做一件事也不免轻浮粗率。而现在比起几十年前生活更是便捷,社会浮躁也能可想而知了,静下来做事的人少,就像杨绛先生说的,想得太多,书读的太少。凡是只讲效率,却忘了慢工出细活的道理,正如我之前写的那篇《谈作文》的感想,社会越是浮躁,就越要能用心去雕琢一件事。

  这一代代的青年,倒是没怎么变样,变的只是时代,人却是很难改变的。说起来惭愧,这十二封信看了一个多月,看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以至于今天写读后感的时候只能记得这一些,甚至我不是在写感想,只是把书上的一些道理搬运过来以供分享罢了。

  那么就在此送金庸先生一程罢。作者:飒飒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