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误会了袁世凯》读后感3000字
- 2021-02-06 14:15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中国误会了袁世凯》读后感3000字:
偶然的机会,读到了现代作家吕峥先生的这本书,被这本书所吸引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袁世凯祖籍项城,如今是属于周口市的一个县级市,而我恰好也是周口人,所以看到关于这个老乡的书,不免就想要读一下;第二个原因就是对于一代枭雄——袁世凯的理解,袁世凯在我们的心中大多都是反革命的杀人魔头,戊戌变法时的告密,刺杀宋教仁,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如此等等。可本书中却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袁世凯,书中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剖析,尽管书中有些叙述主观意识较强,但袁世凯对于现代社会的形成所产生的一些影响,甚至是一些功劳,却也是值得肯定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解读,完全不同的观念,我想这或许是我决定要细读本书的主要原因吧!
本书的写作从袁世凯的出生开始,一直到袁世凯1916年去世,贯穿其一生,叙述了袁世凯一生的荣辱。谈起袁世凯,朝鲜不能跳过,由于朝鲜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日本对其窥觊已久。清末时,对朝鲜内部混乱的掌控以及抵制日本对朝鲜的渗透,袁可谓是功不可没,延缓了日本对朝鲜的控制。朝鲜可以说是袁的发迹之地,也正是其在朝鲜作为,向晚清重臣李鸿章展现了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李的肯定,归国后的小站练兵,建立北洋班底,再到成为清末重臣,只手推进清末新政,这些成绩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李的影子,所以说,在朝鲜的任职,对袁的官场生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实从这些事情看来,我们就不难发现袁的智慧以及能力,能够在清末的乱局之中暂露头角,并呈稳步上升之势,最后位列重臣,建立属于自己的北洋班底,形成自己私人力量,为以后统领全国做好充分准备,不可谓不是具有先见之明,明智之举。
其实翻开史料不难发现,针对袁世凯的黑材料可谓是汗牛充栋,笔者总结了一下,大致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
1、戊戌告密,致使变法派政变失败,扼杀变法。
2、与日签订“二十一条”,为了一己私利,出卖国家。
3、洪宪称帝,开历史的倒车。
这都是民族重罪,任何人粘连任何一点,都足够永远被钉在民族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可袁却了不得,四条全占,按中国人的传统来说,袁是中华民族彻彻底底的大败类,永世难以翻身。可事实真的是这样么?作者在文中结合史料,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一、“戊戌告密”的发生
首先,关于戊戌变法,且不论其好坏以及变法成败对中国的影响,咱们纯粹一点儿,单从告密一事说起。事变前,谭嗣同携康有为篡改的皇帝密诏,深夜探访法华寺,准备和袁密谋围园弑后,袁从力量、全局等方面考虑,未敢全盘应允。稍后不久,慈禧太后从光绪寝宫收走奏章,并下命,今后军机四章京签署的所有文件都要由她过目。从理论上来说,此时的袁并未告密。试想,若是袁已将所有事全盘拖出的话,慈禧定会立即采取措施,控制变法人员,这样当晚出走的康有为等人便没有逃走的机会。但为什么慈禧会去光绪寝宫收走全部奏折呢?是听到了什么风声,还是知道了变法派的部分计划,无论如何,这时已经引起了慈禧的警惕。
9月20日,袁进宫清训,向光绪进言,诉说可谓是披肝沥胆,光绪也颇为动容,但却一言不发,一切迹象显示,光绪皇帝已被太后控制。到此为止,袁未向慈禧告密。身为人精的袁何尝不知,太后已经把控了主动权,变法派的围园已经失败,可谭嗣同的探访,会不会殃及到袁呢?答案是肯定的。读后感所以,既然这样,何必非要跟着送命呢?考虑再三,他还是向荣禄告了密,但在告密的时候,只说了围园,未敢提杀后,这也是间接的保护了光绪。不过这样的告密真的可以理解为“告密”么?慈禧已经掌握了信息,否则不会无端的去控制光绪。所以,笔者认为,袁的这种做法不叫告密,只能算作是说了一些慈禧本来就知道的事儿,只能算是自保而已。后来慈禧对袁的外调或许也说明了这一点,假使袁告密有功,慈禧理当给以重赏,而不是外调降职才对。
二、“二十一条”的始末
1915年1月18日,驻华公使日置益在面谒袁时,毫无征兆的代表日本政府呈交了五款共计二十一条明火执仗的要求,并威胁说如泄露出去,后果自负。同日本缠斗半生的袁意识到,是时候和日本做个了断,让我们看看袁是怎么做的:
1、唤来总统府秘书曾彝进汇总各种渠道打探到日本的“二十一条”是由内阁提出来的,天皇和臣民都不知情。换句话说,是违宪的。
2、把所谓的“二十一条”逐字逐句的批复的体无完肤,并派陆徵祥拖延日方代表。
3、派蔡廷干、顾维钧等人游走于各大使馆,寻求其他国家的帮助。在各方面利益的冲突下,日本外交遭到来自美国的压力。
4、最后迫于多方面的压力,签订条约,但此时的条约大部分被修改或删除,威胁度最高的剩下两条:日本人可以在满洲杂居或购地;满洲警察局须聘日人为顾问。
5、袁招来东北王张作霖,面授机宜,暗地对日本条约进行抵制。颁布《惩办国贼条例》,让日本的“二十一条”变为一张废纸。
袁的一套组合拳打下来,酣畅淋漓,日本费劲心思签的“二十一条”从未能得到实施,对国家的利益也未造成损失,也避免了一场中国必败的战争。后来张学良在丢失东北后曾感慨道:当时袁项城应许“二十一条”的时候我是学生,一腔热血,誓死反对。及至二十年后我执政,还不如人家。这一段话不仅体现了自己对丢失东北三省的懊悔,同时从侧面也表明了对袁当时做法的肯定。所以,在“二十一条”的签订上,袁是爱国者、护国者,这是毋庸置疑的。
三、“洪宪称帝”的失败
最后,洪宪称帝,或许是所有马克思学者集体所批判的吧。根据马克思理论的说辞,袁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影响了历史的进步,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书中对此部分也做了详尽的剖析。辛亥革命之后社会更趋动荡,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非但没有像革命者宣传的那样上升,反而下降,这促使百姓认为民国不如大清,共和不如专制。当这些朴素却强大的信念在遇到铺天盖地的预示袁世凯称帝的祥瑞后则更加坚定,然后内化成支持帝制的民意。各国为了在一战后重新分配自己在中国的利益,也都纷纷支持袁称帝,这对袁的称帝决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再者袁克定、杨度等人的各种推波助澜,勾画君主立宪的蓝图,也促使了袁称帝。最后,袁看到中国的现状,认识到共和并不能救中国,要救中国,必须要集权,袁才下定决心称帝。这些不是妄自揣测,都是在已公开的史料中可以找到的,事实表明袁并非十恶不赦,相反,在当时混乱的中国,以一己之力,掌控全国,他是属于那个时代的英雄。要说他有错,是,的确有错,错在生错了时代。
历史是不公平的,为了时代的需求,有时可能会颠倒黑白;但历史又是公平的,无论怎么的颠倒黑白,到了一定的时候,总会有真相大白的那一天,届时,历史会还其清白。
最后,谨以袁死前自挽的一联作为结束: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作者:杨小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