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的名字》读后感1000字

  • 2021-02-06 10:39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这一次认真读了一遍还真被折服了!

  几年前受赠此书,当时是“跳”着读的,还不讲道理地打了一个三星。此次疫情圈在家,决心读一点大部头的书,于是从书架上再次拿下来,没想到这次还真读出来味道,所以评价也从三星提升到五星。

  为什么当初要“跳”着读?这不是一部简单的书。首先是其结构有点复杂,这次我从中读出来至少三层,是三层镶嵌起来的结果。

  第一层是一个连环命案,在此意义上说它是一部推理小说。“我”和导师威廉类似于华生和福尔摩斯,一个负责推理讲解,一个负责提问推进。修道院地处偏僻,自成体系,为案件推理提供了一个封闭的空间。以一部书为线索串联,命案接连发生,谜底一直保持到最后,黑手最终落到一个此前不会想到的人身上,所有涉案者都无一幸免,最后连这座修道院也一起焚毁了。你看,推理小说的要素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第二层是中世纪教廷与皇帝之间的角力,以及方济各教会与罗马教廷之间的明争暗斗,在此意义上仿佛是一部政治小说。事件背景是两个代表团要在此会面,这位导师是其中的调解人。前面是铺垫,一直讲其间矛盾的渊源,后面则直接展现两个代表团之间的较量。不仅有会谈中的唇枪舌剑,其间教皇一方还直接下场介入了案件的侦破,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搅局,成为案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扰动因素。

  第三层是神学与哲学的对立,在此意义上仿佛给你开设了一门认识论高深课程。你知道作为案件线索的是一本什么书?亚里士多德《诗学》第二卷(是否真的存在一直成谜),读后感一部哲学著作,在一个修道院里出现一部哲学著作,意味着对于神学的直接挑战。所以,一方面是卫道士将此作为禁书,置于藏书楼的深处,另一方面则不断有修士对这部书充满好奇,千方百计想占有此书探究其中内容,由此为案件发生提供了强烈的动机。贯穿全书,一直有各种问题的探讨。

  还可以说有第四层:在修道院这样一个空间里,一群僧侣,都是男性,有一定的学识,处于不同年龄,有吃喝拉撒各种生理需求,也有对于等级、权力的欲望。结果就是普通人群里可能发生的事情这里都有:人与人之间内讧不断,并夹杂着各种龌龊之事。案件原来显现出来的线索就是同性恋,而且这种不正常的关系确实发挥了作用。

  在上述复杂结构之外,压倒读者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作者的“掉书袋”。埃科可真能扯啊!对十二世纪社会、人文、宗教、历史的详细介绍,大段大段的思辨式的论说,还要在没有科学基础的情况下说明如何用科学手段进行推理,你要是没有点耐心和内力,还真是读不下去啊!但是,一旦你沉浸其中,它就像一个谜团,让你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