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故事》读后感1000字

  • 2021-02-06 05:01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三故事》读后感1000字!

  作者:伊奥喀南

  宗教在西方作家笔下是极为常见的素材,但由于历史文化语境的差异,我们在阅读与之相关的作品时往往会陷入某种困境,这不仅增加了接受和理解的难度,同时也带来了一层心理上的隔膜。福楼拜的《三故事》讲的正好就是三个宗教故事。

  文学里“弑父杀母”的传统自古希腊起就渗入了西方文化的血脉之中。《慈悲·圣·朱莲的传说》就改编自《俄狄浦斯王》。而这种传统一方面来自人类对命运不可捉摸的恐惧和对生命有限的悲观,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带着一种西西弗斯式的无望抗争的乐观。“这里是古人敬畏的命运,朱莲逃不出公鹿的诅咒,正如俄狄浦斯国王终其一生没有能够逃掉日神预言的追逐”,宿命论的悲剧正在于行动之无意义,无论是默然静候,亦或是奋起反抗,生命的终点早在你我踏上起点的那一刻就已书写完毕。

  当然福楼拜的重点并不在此,他本质上仍然希望文学能够承担起教化的作用。于是乎,俄狄浦斯变成了朱莲,与命运对抗不再是故事的核心,劝人向善反倒成为了主题。故事本身没什么好说的,宗教故事的典型套路,无甚新意;人物形象也是一样的乏善可陈。但福楼拜对细节的描写和环境的刻画着实令人拍案叫绝。文学是一种假定的真实,它并不对作品是呈现还是表现做出任何要求,也不完全遵循现实生活的逻辑,而是力图通过丰满细节以营构某种真实的感觉。

  这一点在《一颗简单的心》中更为明显,尤其是福楼拜对全福屋子的细致描写。而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拿祥林嫂和全福做比较(虽然她们好像除了同为女仆且都身世凄惨之外并无其他共通之处)。或许是因为得不到,所以全福的一生都在付出,读后感男朋友、侄子、小姐、欧班太太,都成为了全福奉献的对象。但是背叛、离开和死亡不断地消磨着她的爱意。在最后,全福把她全部的热情给予了一只小鹦鹉。“她呼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恍惚在天空分开的地方,看见一只巨大的鹦鹉,在她的头上飞翔”,她在鹦鹉那里得到了爱和温暖,这温暖自忠厚中摄取,在贫贱的生命尽头绽放。

  相比之下,《希罗底》是不大好读的。读者首先面临的就是地名和人名的辨别困境,其次由于知识结构和宗教背景的差异,弄明白到底小说讲了什么是不那么容易的。莎乐美被视为爱欲的象征,而爱欲往往会带来毁灭,伊奥喀南是爱欲的客体,所以他也必定会死于莎乐美之手。

  没有什么比艺术更伟大的事情了。福楼拜把艺术当做上帝,他是虔诚的信徒,对一切抱有热情,认为没有什么是不能成为艺术的。他是一个观察者,有一对好眼睛;他也是一个记录者,他的写作是回归具体历史语境和生活语境的记录。

  文学描写的不一定要是真实的,但它应当让人感到真实。一如莱辛所言,“艺术是逼真的幻觉”。而在福楼拜这里,他的每一个故事都足够“逼真”,私以为,这就可以称得上是好的写作了。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