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的最后20年》读后感1000字

  • 2021-02-06 03:48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陈寅恪的最后20年》读后感1000字!

  作者:壹颗桃纸

  第一次听到陈寅恪先生的名字是在《圆桌派》的一集,看似闲谈中亦能感觉出文化界对陈先生的仰望和敬意。

  说起来大约也是种缘分,自那次之后就常常可见陈先生的名字,在《西南联大》的纪录片里,在《但是还有书籍》里。就好像冥冥之中的某种感召,对陈先生的好奇愈浓,可深知自己古文学的积累还远不能直接读懂陈先生的作品,于是只能从纪录片里提到的这部《陈寅恪的最后20年》开始。

  这似乎是我看的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人物传记,除却对作者的记叙方式稍稍有些不适应以外,这本书至少让我对陈先生的晚年心迹略窥一二,于我已是巨大的满足。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出现在陈先生给王国维先生的挽词当中,也是他终其一生所守护的箴言,至死不渝。他出身旧时王谢人家,满身书卷文人气息,亦传承着古代士人对于文化与知识的忠贞。

  他成长于战火中,风雨里飘摇着的生命,却一直坚韧地在历史的长河中上下求索。一生辗转漂泊,那时代容得下烈火,容得下血光,只容不下属于他的一方书桌。他是世人眼中翻越不过的大山,即使是在那些视他为敌人的人眼里,其学问之深之坚,已是不容置疑的。彼时,他是中国史学界的一面旗帜,前呼后拥,能稍见那么一面,已人生无憾。然曲高和寡,知交难寻,纵观那最后的20年,能让这么一个看透世事内心敏感的老人坦诚相交者,也不及数十人。那个知识分子夹缝中求生存的时代,太过耀眼的人,常会沦为靶子,成为众矢之的。他并不在乎围绕着他的名利是非,只是在学生叛出师门时怒不可遏。在这个一心只想传道受业,传承学人风骨的老人心里,“误人子弟”这四个字,应该像是要把他的心生生剜出来蹂躏一般痛苦吧。当他决定要永别讲台的那一刻,心里该是怎么样的无奈凄苦。那时的他,已无心也无力再与时代争辩反抗,只是哪怕行将朽木,他那颗九死不悔的治学之心,也从未动摇过。

  虽“身后是非谁管得”,但我真的厌恶极了后世一直从政治的角度去揣测分析他的作品,在我的心中,陈先生只是个不闻窗外事的读书人。他深爱着中华文化,他一生的努力都只是为了看清历史的真相而已。至于那些学问和成就给他带来的褒贬赏罚。都是他根本不愿考虑亦不愿深陷其中的事情。他说“知我罪我,请俟来世。”在他活着的这一世,他大概也只愿在自己钟爱的古人旧文中,寻知己遇良人。

  闪耀的人总是孤独的,他们背负着与天赋共生的使命感,在自己毕生所爱的事业里沉重又充满激情的前行着,鲜有人能与之同行,走到生命终了,灯油燃尽,或许他们仍在遗憾自己无法企及心中的那座从一开始就已遥不可及的山峰。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却终究,饶不过自己。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