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流年》读后感1000字
- 2021-02-06 00:51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日光流年》读后感1000字!
日光是对生命的饥渴,罪行和苦难不过一瞬流年。
1、断肢求生
日光流年,为了在日光下活着,让罪行和苦难成为流年也没有关系。司马蓝和另外三位皇帝的逻辑也是如此,只要结果是好的,什么都可以牺牲,亲人,感情,尊严......阎连科极尽一切想象,描述耙耧山脉三县交界处,地图上没有标识,不受政府管辖的三姓村人经历的残酷。
但如果活着是这样活着,生命被压低到最卑贱的弧度,求来一点拉伸的长度,生命已经和伟大无关,和价值无关,只是人拿来和自己较劲的砝码。都失败了,鼓励生育,改种油菜,翻地换土,挖渠引水......经历一切苦难,三姓村人的命数并没有改变,灵隐渠水蜿蜒而下的脏污和垃圾,一个又一个死去的名字,像杂草一样,上天还是人命碾作蝼蚁。
其实是自己将自己看做了蝼蚁。
从一开始,三姓村人就错了。必然的延续生命的渴望,不该建立在对生命价值的残害上。好比一个人听说,只要自断一条胳膊,就能多活十年,他便去截断四肢,结果痛到泪流,痛到打滚,最终被痛死或因为忍不了痛而自戕。人毕竟不是壁虎,不是昆虫或者草木,当人把自己看做与他们无二的生物,抛弃了自身的力量和智识,灵魂已死,肉体就再无复活的可能。
《日光流年》讲的就是这样一个俄罗斯套娃式的无味而且荒诞的故事。中国的当代作家,以描述自断臂膀的苦难为美,用这种方式,来重现并渴望治愈20世纪以来中国大地上深重的苦难。莫言是这样,余华也是,甚至成为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色调——旁支别系是光怪陆离,读来却昏沉的网文。我一直在说服自己,不要有如此的偏见,但这成见要改变,还需要很久。
2、两种愚昧
三姓村人活不过四十岁的命数是一个隐喻,现实世界里,都有这样一道障碍,普通人等着圣人带领,去逾越。
让村人都长寿,一个宏伟的,必须走集体主义道路才能实现的目标,就意味着,要有一个领导,领着大伙向前冲。多数人,普通人,都是愚昧的。司马蓝组织村人卖皮,村人却把卖来所得的钱拿去做了生意,他们只见到眼前的安逸,只想着眼前一点利益,一顿饱餐,一块新布,再长远些,不过是娶妻生子,修缮房屋。
“圣人”所见更远些,有了眼前一点利益,但命数不长,年纪轻轻就告别人世,短暂的享乐又有什么意义?于是硬起心肠,饱餐不必了,读后感能吃饱就行,衣服能遮羞便可,省下来的钱财气力,一股脑地投在集体主义事业中,这是正确的,为了让所有人都活得更长。多么棒的隐喻,多么强盗又无耻的逻辑,在这样炙热的愿想中,每一天的日子都浸泡在亮灿灿的日光中,再怎么苦的日子,总是被这虚白的光照得发怔发亮,人的血性和气力也就胀满起来了。
这好像和大跃进有些像吧。50、60、70年代的荒唐岁月,全中国不也是一个放大了的三姓村,在这愚昧的领导和愚昧的群众中,苟延残喘,还觉得生机勃发吗?
PS:阎连科的文字,实在不敢恭维。很像中考高考时做的阅读理解,那一篇篇没什么意思,却能解读出一大堆含义的范文。太用力了,像个搔首弄姿的小寡妇,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身姿尚丰,可凑近一看,黄皮剥落,毫无美感。不是只有色彩和比喻,才能构建完整的文章,文字首先的美,应该是流畅,自然。
总之,阅读体验很差,但比起同期阅读的晋江女频爽文,还是高了不知道多少个档次。两星给又一本让人失望透顶的中国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