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火录》读后感1500字

  • 2021-02-05 23:55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播火录》读后感1500字!

  新冠肺炎疫情侵袭期间,隔离在家,难免有些萎顿。但当我读完一部“奇书”,精神却陡然大振,胸中郁闷也蓦然消散!此书名为《播火录》。

  首先是它以“多栖”的形式和内容吸引了我。本人久已痴迷于手机微信,常年沉浸于碎片化阅读。但不曾想到,这样一部500页的大部头,竟生生占用了我两周来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饶有兴趣地看了一遍后,竟又读了第二遍!

  《播火录》的奇特之处并非仅仅让人读后有一种其乐融融的愉悦,也不只是使读者觉得头脑中的知识库有被充填与充实的满足。此书给予读者精神深处的强烈冲击,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振、甚至引发我们对人类生存状况、人类与大自然生物链的关系等的多维思考、辩证考量!

  马克思有一警句:“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播火录》给人们造成强烈震撼的正是近现代的科学先躯者们在探索科学真谛时不避危险、奋不顾身、敢于在生死线上搏战的精神。牛顿把锥子插进眼眶做光学实践,富兰克林“接引雷电下九天”,里奇曼在球雷爆炸中死亡,巴斯德、拉齐尔医生为抗击疫情出生入死乃至殉职……联想到今日在抗击新冠肺炎大疫中那些闯龙潭入虎穴的中外科学家,感奋之情敬佩之心同样油然而生!

  诚然,笔者认为《播火录》一书最有价值之处,还在于它能够促成我们思想的共振和反思,能够引发我们多维、辩证地去考量科技与人类的关系。

  作者在充分肯定科学的先躯者为造福人类而作出杰出贡献的同时,在这部书中也毫不隐匿地指出,有着许多伟大发现与发明的科学精英们也同样存在着相当的认知局限。换句话说就是,我们人类在惊喜地接受科学家送来的科技贡献的大礼包时,却没有想到这些馈赠的后面也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危险,甚至是灾难:X光曾经让一代人受到致命威胁,镭的发现搅乱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就连它的发现者都难脱其害;乙基汽油的确给发动机带来了超强动力,但同时也把可怕的铅沉积于我们及子孙的骨骼中;氟里昂带给我们便利和舒适,却也破坏了关乎人类生存的臭氧层!本来是一项项可以造福于人类、为人类打开幸福甚至天堂之门的成果,却因为种种原因几乎同时也为人们撬开了地狱之门,这是多么巨大的憾事,又是多么深刻的教训啊!

  《播火录》中这些林林总总的“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的矛盾迫使我们每一个人不得不承认,在大自然这个人类可以无限拓展认知的空间中,读后感我们对它的规律性认识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处在初级、幼稚,甚至是童蒙的阶段。因此可以说,科学成果的背后难免隐藏着失败,而科研失败的背后又往往孕育着成功。成与败其实是科学发展的一种常态,是人类在文明阶梯上不断攀援的一种“基本动作”。在这里,用“文明的代价”来形容上述的一切,恐怕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然而,《播火录》的作者并没有让读者的思维停留在这个较为浅表的水平上。因为,如何对某项成果的功过加以权衡、如何对某种贡献的利弊加以取舍,这仅仅是对人的智慧的一种考验。而对人的德行与操守的考验才是最大最根本的考验。

  《播火录》毫不掩饰地指出,如果不对金钱与财富、荣誉与私欲的诱惑加以节制和警觉,它们就会成为科学技术和科学发展的最大障碍。《播火录》不惜用长达100余页的篇幅,记录了诺贝尔科学奖评选颁发经历的风风雨雨,历数了其中的瑕疵、缺憾和弊病,也评述了各国科学家所表现出来的虚幻的荣誉感,膨胀的私欲,丑陋的妒忌……所引来的相互排斥甚至反目成仇。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的种种波折、门捷列夫至死无缘诺奖、杰出的吴健雄与诺奖无缘,都在说明科学评价的天平并不总代表公平。相反,权力、金钱、偏见、人性的缺陷以及人类的认知障碍,也会常常造成评判天平的巨大倾斜!

  一部以历史为主干的作品,一部科学普及书籍,不但让我们有了更理性更达观的心态,而且引发出我们对很多重大问题的认真思考,这恐怕就是笔者对此书点赞的原因吧。

  是的,当人类的智慧和行为面临着自然灾害带来的严峻挑战时刻,我们读读《播火录》,是否会想到,能够维护全球的同心共识和促使各国同舟共济、化解灾难与创伤的纽带应该是什么呢?也许,不,只能是秉持严谨的科学与求实的精神、以人为本的理念、天下为公的包容情怀,才能在这种天堂与地狱的抉择和抗争中,找到更接近客观规律的、造福人类的可靠答案!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