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读后感800字

  • 2021-02-05 23:05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货币银行学》读后感800字!

  货币与经济关系日益密切,客观上要求政府对现金的发行以及信用的扩张加以控制,使货币的供给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避免产生经济的波动和危机。

  因而,货币供应量的概念以及对货币供应量层次的划分也就应运而生。

  货币供应量(或货币供给)是指在一定时点上由政府和存款机构之外的经济主体所拥有的货币总量。

  在货币供应量的构成方面,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应该包括那些在商品交易以及债务支付中作为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而被普遍接受的东西,他们把货币定义为流通中的现金和支票存款,这就是狭义货币M1。

  而有些经济学家认为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及其他短期流动资产,是潜在的购买力,很容易变成现金,阴而主张以流动性为标准,划分更为广义的货币概念层次,从而形成了广义的货币供应量指标M2、M3、M4等。

  这种观点,已为大多数西方国家的政府所接受,各国的中央银行,都用多层次或多口径的方法来计算和定期公布货币供应量。由于各国金融工具和金融法规的差异,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指标也不尽相同。

  综合各国的情况,货币供应量指标大致划分如下:

  M1=流通中现金+支票存款(以及转账信用卡存款)

  M2=M1+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储蓄存款)

  M3=M2+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

  当然,各国具体的货币层次划分会比这稍微复杂一些。例如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美国的中央银行)现在公布四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指标,其基本内容为:

  M1=流通中现金+旅行支票+活期存款+其他支票存款(如NOW账户,ATS账户等)

  M2=M1+储蓄存款(含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小额(10万美元以下)定期存款(含零售回购协议)+零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余额(最低初始投资在5万美元以下)+调整项

  M3=M2+大额(10万美元以上)定期存款+机构持有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余额(最低初始投资在5万美元以上)+所有存款机构发行的回购负债(隔夜的和定期的)+欧洲美元(隔夜的和定期的)+调整项

  L=M3+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储蓄债券、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短期政府债券等)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