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之道与著述之道》读后感1500字
- 2021-02-05 22:05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治学之道与著述之道》读后感1500字!
作者:张楠
五月二十一日,息斋师在群中发进之先生新著《治学之道与著述之道——杜泽逊教授讲演录》推送链接,嘱众人好好学习,我读过很多新书的推荐链接,大都围绕成书亮点,亦或是名人推荐写成,不免有千篇一律之感。然中华书局此篇推送实为进之先生肺腑之言,细细读之,多有振聋发聩之感。五月二十八日在息斋师家中获进之先生亲笔签名图书,爱不释手,可亦知此书之珍贵,故阅之多端坐于桌前,惶恐之余,写成此读后感。
进之先生是我的老师刘元堂先生在山东大学的博士后导师,名杜泽逊,字进之,是国内首屈一指的版本目录学家、文献学家、四库学家。我与进之先生曾有过一面之缘,约在二零一七年冬天,进之先生应邀来南艺讲学,那种谦逊儒雅的学者气质便深深地吸引了我,后因求学于息斋师门下,时常听闻息斋师提及杜先生为人治学之事,心中敬畏之意便油然而生。这本《治学之道与著述之道----杜泽逊教授讲演录》则是杜先生历年所存之发言稿,情感真挚,文风质朴,一言一语皆耐人寻味。可见先生已将自己所主张的学问之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内化至自己的言行举止之中。(《研究生的任务是什么》)然后便是此书之内容,殷切诚恳,有长辈对晚辈的劝诫,也有对同事同僚之间的鼓励,更多的是进之先生多年来自己治学著述的亲身体会。读罢,掩卷覃思,我认为杜先生教给我们作为一个优秀学人,应具备以下三种品质:
一、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先生在《老师为什么称学生为“同学”》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当个人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的时候,你会获得无限的、崇高的享受和幸福,再苦也不觉得苦,再累也不觉得累,以苦为乐,以苦为荣。”这种胸襟与情怀在当代学界是十分罕见的。我曾读过一篇写杜先生的小文章,他的学生形容他像堂·吉诃德,说他是提着长矛走在原野上的孤胆英雄,而英雄都是具有理想主义气质的,杜先生便是如此。这段描述真是恰到好处,并且杜先生的身材恰好属于高大消瘦型的,不免令人浮想联翩。坦白地讲,杜先生这种敢于奉献,勇于奉献的精神我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体会,这是一种伟人才有的独特情怀。难怪息斋师曾言,进之师之高度此生难以企及。从先生之胸襟情怀便可看出一二。
二、尊师重道的儒士风范。关于这一点,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谈一谈。第一,多是我与姚文昌老师的接触中所感受到的。每当姚老师提及自己的恩师或者长辈时,那种语气,那种敬佩感恩之情令人动容,问及姚师,姚师则言这种待人接物的方式是从杜先生身上学到的。第二,杜先生在《目标是创新创新必须立得住》一文中所讲的一段话,读后感https://m.simayi.net先生指出学生在文章发表后应当在文末加上我的这篇文章得到了某某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此表示感谢。但这样的现象是不普遍的,先生认为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尊重。此外,杜先生在为瞿冕良先生审订《古籍版刻辞典》时,有一些错误,先生则选择用小纸条贴一边的方法进行修改,这样瞿先生不想接受的话还可以不接受。往往这种细节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先生此举足以见之其已将尊师重道四字烙进自己内心深处。(《我与齐鲁书社》)
三、昧旦晨兴的治学精神。先生在书中两次提及外出考察之事,第一次是去西安碑林看唐石经时,把记载剥落文字的八十多块小石碑全都看了一遍并做了记录,直到夜里三点才完成。第二次是陪王绍曾先生去台北访问时,中午趁着王先生午休,杜先生就跑步到“中央图书馆”去看书,十几天看了好几十部书。每每念及去年陪同息斋师考察的情形,我不禁脸红。想到过不了多久我也要踏上考察的征途,不免为自己捏一把汗,虽做不到像先生这般勤奋,但定要今日事今日毕,不能抱着享乐的心态去考察。(《研究生的任务是什么》与《我与齐鲁书社》)
读完此书,我有一种向往感,向往山大的校园,向往杜先生如沐春风般的教诲。但更多的是对自己的反思,扪心自问,先生在书中所提出的做人、治学的要求,我又能不打折扣地完成几条呢?我相信不仅是我,山大的老师和同学们常年伴于先生左右,一定也是日日省己,向先生这样的贤达看齐。也正因如此,先生创办的尼山学堂才有如此高的成就。《后汉纪·灵帝纪》中有:“经师易遇,人师难遭。”能遇到一位这样的师公,我是幸运的。